電影訊息
史丹佛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斯坦福监狱实验/史丹福监狱实验(港)

6.9 / 29,620人    122分鐘 | 80分鐘

導演: Kyle Patrick Alvarez
編劇: Tim Talbott
演員: 比利克魯德普 麥可安格蘭諾 莫伊塞斯阿里亞斯 Nicholas Braun Gaius Charle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猴紙瓦力

2016-05-09 03:32:04

三部史丹福監獄實驗改編影片大致對比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簡述

根據「史丹福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改編的劇情片已知有三部,2001年德國拍攝的「Das Experiment」,2010年美國翻拍的「The Experiment」,以及2015年美國再次拍攝的「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01年德國版和2010年美國版可以歸為一類,兩部影片的劇本都是根據義大利作家Mario Giordano的小說版本改編的,後者還是翻拍自前者;而2015年美國版則是根據實驗策劃人Philip Zimbardo的著作改編,因此也成為三部作品中最接近事實的一部。

        Da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       TSPE
年份        2001         2010          2015
劇本改編自  Mario Giordano小說   Mario Giordano小說   Philip Zimbardo著作
還原事實度     中           中           高

二、Das Experiment和The Experiment(改編自Mario Giordano小說)

Mario Giordano的小說版本對於實驗發生的年代,參與實驗的參與者,以及實驗中後期的部份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動。在小說版本中,實驗發生在當代,參與實驗的參與者是社會人,實驗中後期「看守」和「囚犯」之間發生了極端暴力事件和「囚犯」集體越獄反抗事件,最終實驗造成了人員傷亡。而根據Philip Zimbardo的著作,實驗發生在1971年,實驗的對像是大學生,實驗中後期沒有發生極端暴力事件和「囚犯」集體越獄反抗事件,最終實驗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雖然2001年德國版和2010年美國版都改編自Mario Giordano的小說,但是在細節上也有很多分歧。美國版對於實驗過程的描寫沒有涉及到實驗策劃者,實驗策劃者除了實驗一開始的講解之外,在實驗過程中沒有出現,也沒有介入到實驗中去。而德國版對於實驗策劃團隊有大量的刻畫,實驗策劃團隊少量介入實驗,在後段,實驗策劃者也成為了實驗犧牲品,受到了「看守」的暴力對待。(2015年的美國版本也對實驗策劃團隊有大量的刻畫,實驗策劃團隊較多的介入實驗。)

此外,由於2001年德國版和2010年美國版都改編自Mario Giordano的小說,因此影片中有大量戲劇化元素,包括加入女主線的描述(2010年德國版是女主的救援,2010年美國版是男主對女主的記憶閃回),包括男主角與「看守」的矛盾衝突(2001年德國版是男主為了取得新聞素材刻意激化矛盾,2010年美國版則刻畫了黑人「看守」Barris的心理陰影),包括「囚犯」中弱勢成員的死亡對於推進矛盾的影響(2001年德國版是雜貨攤攤主,2010年美國版是漫畫家)。

三、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改編自Philip Zimbardo著作)

2015年的版本,沒有特別突出的主角或者有多個突出的主角,而所有實驗參與者則更趨向於「心理正常」和「行為正常」。這一點尤其重要。根據相關資料(如維基百科等),不管實驗過程本身是否科學,歷史上的「史丹福監獄實驗」最終得出的結論大致就是:正常人在特定的環境下會不自覺的作惡。在沒有「囚犯」刻意激化矛盾下,在自身沒有心理陰影下,「看守」在權威的誘惑下會不自覺的作惡,這才是實驗真正的結論。(根據Mario Giordano小說改編的2001年德國版和2010年美國版則弱化了這一結論。)

不過,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2015年美國版雖然在對實驗過程的描寫中最大程度的呈現了實驗結論,卻在最後的採訪片段中做了削弱:一位較瘋狂的「看守」承認,自己心中也有個小實驗,想知道:「囚犯」在遭受到什麼程度的凌辱下才會反抗,因此刻意激化了雙方的矛盾。這一點強調了「看守」實施凌辱的主觀動機,弱化了實驗的客觀結論。而事實上,根據所查的實驗資料和結論,「看守」實施凌辱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導致,而非刻意為之。

此外,2015年美國版還拋出了另外一個人性議題,也就是最後的採訪過程那位較瘋狂的「看守」所說的,正常人究竟在遭受到什麼程度的凌辱下才會反抗。2015年美國版中,「囚犯」在絕大多數時間對於「看守」的凌辱都是默默承受的,即使有人崩潰,也沒有將矛頭強烈的對準「看守」。相信看過這個版本的觀眾都對此不太理解,相反覺得2001年德國版和2010年美國版「囚犯」的集體反抗似乎更可信一些。但事實上,結合實驗報告,2015年美國版對實驗中雙方行為的描寫更加真實。也就是說,在某一特定規則下,正常人對於看似不人道的凌辱,大多採取的是縱容和忍耐的態度,或許這也是導致「看守」凌辱升級的另一個原因。

四、總結:

總體來說,2015年美國版更接近真實,「看守」的凌辱和「囚犯」的忍受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更讓人覺得壓抑,最終也沒有一個宣洩的出口,因此對人性的拷問也更加深刻。2001年德國版和2010年美國版都在實驗過程中描寫了「囚犯」或「看守」某些偏激行為的主觀動機,讓人覺得情有可原,最後「囚犯」的集體反抗也為觀眾壓抑的情緒提供了一個宣洩的出口,從而弱化了實驗本身對人性的拷問。而2010年美國版對實驗本身的抨擊性最強,比如實驗策劃者在看見暴力事件後也不終止實驗,以及男主角聲稱要起訴實驗策劃者等(2010年德國版其次,2015年美國版洗得最白)。

2001年德國版和2010年美國版由於加強了人物的刻畫和戲劇衝突描寫,影片的感染力更強,視覺衝擊也更強,尤其是2001年德國版的劇情推進(包括多線推進),從拋開實驗事實的角度來看,還是很有說服力且很震撼的,比如實驗策劃團隊成員也被實施暴力等。在劇情上,2010年美國版的劇情稍顯薄弱,女主的閃回也完全成了雞肋。不過,個人認為,2010年美國版中Adrien Brody和Forest Whitaker的演技還是不錯的,片頭也很意味深長。

最後貼一下三部影片的相關評分,在觀眾心目中,2001年德國版評價最高,而在影評人看來,2015年美國版口碑最佳。至於2010年美國版,AB的Body倒是值得一看,雖然其他兩個版本腿玩年……(喂喂!)

Das Experiment (2001)
IMDB: 7.8
Metacritic: 60 (影評人) / 7.5 (用戶)
Rotten Tomatoes: 72% (影評人) / 88% (用戶)

The Experiment (2010)
IMDB: 6.4
Metacritic: NA (影評人) / NA (用戶)
Rotten Tomatoes: NA (影評人) / 49% (用戶)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15)
IMDB: 6.9
Metacritic: 67 (影評人) / 8.1 (用戶)
Rotten Tomatoes: 83% (影評人) / 77% (用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