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東乍

2016-05-10 09:41:03

「點」與「線」


《點球成金》可以與次年東木老爺子主演的《曲線難題》對舉,兩相參照頗富趣味。

其實兩者的觀念並未在嚴格意義上對立,成為論爭到底應該相信「人」(球探)一場一場的現場考察還是電腦大數據分析的正方與反方;只是作為一部電影,你只得「非黑即白」地將另外一條原本的途徑豎立起來作為阻力甚至標靶。其實兩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相當地一致,堪稱針對以僵化思維對待「人」的運動的時風的一記蟄刺;當然,效果存在程度的分別。

《點》著力地表現電腦大數據「發現」被埋沒的選手甚至選手不自知的被埋沒的才能的無可比擬的作為,而《線》則強調球探對於發現並且正確地評估選手的重要作用;這一作用甚至連《點》也無法否認,只是《點》認為:即便是最資深的球探也不可能洞悉選手的心靈,無法確定便可能導致誤判;否則年輕的「豆爺」便不會成為一名扶不起的「希望之星」,而可能轉而選擇史丹福大學。當然他自己也無法迴避:面對新人,這一方面電腦和數據更加無能為力。「豆爺」能夠成功在於取樣的純粹:僅限於大聯盟選手,也僅用於大聯盟的賽場。

對於球探 vs. 電腦的論爭其實沒有意義。任何一支運作正常的職業競技隊伍至多於組合運用間有所偏重,不至於真的僅僅採取一種方式網羅選手。所有人均知道答案:數據可以體現大勢,從而推測日後機率最青睞的可能表現;球探的作用相當於「預檢」,他們判斷是否給予尚未踏足聯盟賽場的一個選手機會。《點》反擊的是偏見,而非球探制度本身或者「金」「錢」。「點」、「線」之爭,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所以對於《點》的世界中間的職業俱樂部管理層而言,現實給予你的選擇題說到底其實不是球探還是電腦;而是選擇擁抱數據的介入,或者繼續一成不變地僅僅信任球探。

以萊斯特城為近期代表的奇蹟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可謂上帝贈予體育迷的禮物;一生得以見證一次,無論是否鼎甲的粉絲均應當感恩。「豆爺」尚未自知的「意義」在於,他的成功可以破除依靠球探的判斷是組織球隊唯一方式的迷信。而作為如今的體育迷,我們得以看得如此明白和輕鬆,只是因為今日的競技體育世界已經被「豆爺」們所改變,是「豆爺」們曾幾何時潤物無聲地影響我們。

回歸電影:雖然《點》和《線》均引入家庭作為副線(之一)以期豐滿人物的形象;但是「家庭」要素本身俗濫和拖沓的特徵無可避免地多少轉移視線的焦點,個人認為不適合介入運動題材。《點》更勝一籌便在於其更加集中於運動本身的哲學論爭,而《線》則只是以此為背景。但是反而言之,《點》中間「女兒」的存在是點綴,因而顯得如同枝蔓一般更加疏離;而《線》的「女兒」和「女婿」最終立志/堅定從事心愛的球探工作,反而俾使故事本身得以圓滿。

個人對於競技體育題材電影的建議是:家庭可以是選手爭取生活條件的動力,但是不要設定成為解決精神危機的源泉;否則往往疏離體育本身,不倫不類的感受較之其它題材將會更加明顯。正如奧利弗·斯通執導的《挑戰星期天》,人物的精神源泉均源自共同奮鬥的「戰友」:教練和隊友影響選手,而選手影響教練。運動題材的電影還是「簡單粗暴」、直截了當一些更加合適,正如競技體育本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