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咖啡‧愛情 Cafe Society

咖啡公社/咖啡·爱情(港/台)/社团咖啡店

6.6 / 81,341人    96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傑西艾森柏格 史提夫卡爾 克莉絲汀史都華 雪洛李 Todd Week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素梳影

2016-05-13 06:07:56

嘎納首映觀影小記


嘎納開始下雨了,電影節來了。電影節大概成了當地的二十四節氣,節日一週各種陰雨連綿,節日過後脫掉薄毛衣,夏天的黃金海岸拉開序幕。

作為第79屆嘎納電影節開幕觀摩片,cafe society打響了5月11日紅毯頭陣。嘎納電影宮的邀請函原本就千金難求(大多是非賣品,因而叫invitation而不是ticket),今年因為woody allen的名號,連後面一週重複播放的票也早早分發完畢。大概是獎項一貫的高逼風格,搞的每年的入選電影難以下嚥,所以一看到woody老頭和他品牌標誌一樣絕對適閤家人/情侶/朋友觀看並且看過仍能愉快地去吃飯逛街的電影,大家都比較激動地感慨,今年終於可以愉快地裝逼了。

原本今年的居民福利票是在後面幾天,然而開幕當天,老公的公司接待了christian louboutin本尊(對,就是那個你們都想讓老公大出血的鞋子的設計師!!),於是我們有幸被贈了首映禮的邀請函。情緒一激動,忘記喊老公向louboutin要內購優惠了。

如往常一樣,今年的dress code依舊formal,女士倒是只要穿得漂亮就行,男士則要求必須正裝配領結。如果你剛好看過今年的uber件,會發現電影節期間除了租車租直升機,還出現了uber領結,開價到85歐。會場附近的領結叫價到100歐仍供不應求。沒辦法,每年電影節飛越式地拉高了整個嘎納的平均顏值,冬天被各路退休老人玩petanque的公園和街道,直接變成各種人類美貌逆天基因走秀場。各種無限大長腿,各種大胸翹臀小蠻腰,裹在精緻的服裝里。這個時候,穿個便裝出門走一圈是要受一萬點打擊回家以後懷疑開始人生的。

我們的入場過紅毯時間是在明星們結束以後。說起過紅毯,下午明星走場的時候我穿了便服去踩點(現在你知道上面說的一萬點打擊哪裡來的了)。當然是人山人海的。心想反正穿了便服乾脆破罐子破摔地在人群中一路拼出一條血路,最終也只是在距離紅毯遙遠地位置看電影宮上的大螢幕。一開始的入場速度還是挺不錯的,直到出現了亞洲臉以後,紅毯中心形成了3-4道中流砥柱,任周圍明星過了一群又一群,她們愣是以拍上20幾個poses挪一步的速度慢慢前行,如此敬業精神真是替贊助商們感到欣慰。

以上皆是廢話與八卦。不介意多一則八卦的話,首映當日中午在海灘餐廳活捉了woody allen,不過當天的餐廳被包場了。

----------下面我們開始談電影了好嗎----------------------
咖啡公社的設定時間是上世紀30年代,色調和服裝讓人聯想到14年的魔力月光。不同的是魔力月光發生在法國南部的黃金海岸,而咖啡公社則是在黃金年代後期的洛杉磯和紐約。

對於美國本土人而言,洛杉磯和紐約是參照系話題,如同北京和上海。對於熟知美國文化的人來說,這個話題在美劇里更加多不勝數。而在黃金年代末期,交通並沒有現代社會發達,電影產業剛剛甦醒的時候,這兩個城市更像兩個世界。西海岸的洛杉磯,炎熱,熱情,慵懶,頹廢,充斥著各種充滿淘金夢和一夜成名夢的年輕人,那裡的早上從下午開始,從早餐開始喝酒,穿著隨意但必須性感;東海岸的紐約則體面,階級分層,上層社會普遍受高等教育,有優雅的外表和行為。然後共通的,是所有人但都有個光鮮的外在,永恆不變的錢,酒,性和慾望。

咖啡公社這個名字倒是和故事線沒有太多關係,在劇中是紐約一家地下club的名字。幾乎紐約城夜生活的主角們都聚集在這裡。woody allen果然是戲劇出生,電影裡的場景,常常可以轉換到劇場版。比如介紹club的時候,速寫的一些人物:外在看來很美好的夫妻,總是坐best seat的有錢人,高個子女人和她的矮個子老公,拉投票資金的政客... 都令人印象深刻。club之外,男主bobby的父母(在紐約的傳統猶太家庭),哥哥(地下黑幫),親戚(communist),舅舅phil(好萊塢大佬)等配角人物形象也都刻畫得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哥哥ben判刑後皈依天主教,這大概是全場笑聲最多的點了。woody allen在接受採訪時說「wanted to do kind of a novel on film, about a family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members toward one another, and the protagonist’s love relationship」。可見,除了主角之間的愛情,本身作為編劇的woody也花了筆墨來把其他關係網的張力織出來。

電影本身的主線劇情是俗而再俗的故事,然後劇透了也不影響觀影的。紐約小屌絲robby去洛杉磯投靠電影大亨叔叔,愛上了叔叔的小秘書,結果小秘書是叔叔的三。最後小秘書成功上位,傷心的小屌絲回紐約投靠黑幫哥哥打理地下club成功逆襲。

這種類型的故事放別的導演那裡估計就變成大西洋帝國電影版了,可是到了woody allen這裡,陪著輕鬆的小調調和迷人的畫面,又變成幽默諷刺的喜劇小品了。有不少評論說劇本太過單調,其實自從藍色茉莉以來,woody allen的編劇風格已經開始呈現出這種趨勢。當然,是相比他早起的作品,尤其是巔峰時期的塞末點,午夜巴塞隆納,巴黎仲夏夜。個人最喜歡的是他的whatever, 劇本的峰迴路轉,腦洞癲狂到叫人連喊「這都可以」。而今,與其說是創作能力回歸正常期,我更願意相信,是心態隨著年紀,會越來越看到不一樣的東西。woody allen後期的作品,批判的越來越少,反倒像是老友,帶著一點寬容,一點沒有惡意的嘲諷,在安慰。無論是藍色茉莉裡的大魔王,還是魔力月光裡的小騙子,都是小世俗的,都需要愛情的良藥來拯救。

咖啡公社裡主題更加簡單,love and butterfly。Butterfly這個詞最初是法語裡papillon,除了蝴蝶,也形容愛情帶來的那種砰砰砰的感覺,輕盈,美麗,也容易飛走。如同電影中叔叔phil自白里,第一次遇見vonnie, 他自己也說,作為混電影界的大亨,手頭明星無數,自己老婆又amazing,25年的婚姻里從來沒有出軌過,然而見到vonnie的那個下午,如同陽光灑滿全身。而對vonnie來說,對面的phil成熟,富有,自信,也如同生命里出現的奇蹟。而後bobby見到vonnie的第一次,也是初戀少年一般的心動。如同一直所說,真正的愛情往往是一見鍾情的。而這些人又充滿了自己的delima,phil和vonnie兩情相悅,卻隔著巨大的年齡差和phil已經結婚的事實;bobby更加是被發好人卡以及暖備胎。到最後,三個人每個人都面對著一樣的問題: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一個是love in reality,另一個是live with butterfly. 我該選哪個?

Love in reality的那個人,是生活伴侶,是已經得到;love with butterfly的那個人,是有怦然心動,靠近卻不能得到。 這便是人性奇妙的地方,你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人,卻永遠難以不去想像未選的那個假如;未知總是夢幻而美好,不墜入現實的氣泡,遠離地心引力。有時候真覺得woody allen感情經歷必定很豐富,挑出這種人性深處的小枝節,用一個電影的時間來慢慢打磨。這大概也是為什麼woody allen在中產階級以上的觀眾群比較受歡迎,大概經濟基礎到了一定程度,人普遍開始有精神需求和被愛需求,才會對這樣的電影產生會心的感覺。而對於拿婚姻和性(甚至都提不到愛情的份上,)作為物質牽絆和生活保障的群體來說,拿個衛道士的盾牌倒是可以比較阿q地鄙視這種糜爛的中產階級日常一番。

另外,這次的兩位主演倒是給人不少驚喜。 Jesse的角色是個年輕小屌絲,從紐約跑到洛杉磯來闖蕩,然後愛上女主,再然後回紐約逆襲。Jesse 之前比較為國人所知的大概是社交網路裡的Mark Zuckerberg,似乎他非常勝任被發好人卡最後逆襲的角色。雖說是算本色演出,但仔細看他在咖啡公社裡的走路姿態,說話語氣,簡直就是個青年版的woody allen。再聯想到不久前他在超人大戰鋼鐵人里神經質的億萬反派,確實演技滿值。在看kriten, 之前對她的評價還是暮光面癱女,到了這部電影裡,各個特寫都是令人驚艷的精緻。最考驗顏值的地方是,她居然能把棉襪和涼鞋,高跟鞋搭配得天衣無縫,這簡直是逆天的時尚技能。至於演技方面,雖然秉承一貫的面癱表演,在紐約的重逢幾乎看不出與之前在洛杉磯的差別(貴婦與底層女孩),但最後的最後,新年舞會上,鏡頭從身後轉過來,讓人期待那個dreamy look,她閉著眼睛,張開那一瞬間的眼神,無奈帶著小撮幻想的快樂,迷惘,在別處,沒有結果的期待......那種dreamy look所包含的許多種難以名狀的情緒,都詮釋到位了。

最後的結局留了白,兩位主角在各自的reality里,想著他們共同的butterfly。經歷了一部電影的時間後,他們心裡也清楚,追尋butterly的結果,也不過是把對方變成自己的reality,而那隻蝴蝶,其實你根本是捉不住的。也許偶爾在喧鬧的人群里,你突然抽離,周圍的人事慢慢黯淡,褪成背景;有人說,你還好嗎?你看上去像在做夢一樣。生活最終讓你明白,你只要看著它飛,就是最好的樣子。

最後的最後,衝著復古的jazz,服裝,城市和養眼的女主角,再不然,就衝著漂亮的海報,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woody allen電影。

首映禮邀請函
寫點旅居小見聞,有興趣的加一下
渣畫質紅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