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

花样年华/

8.1 / 168,190人    98分鐘 | Poland:94分鐘

導演: 王家衛
編劇: 王家衛
演員: 梁朝偉 張曼玉 潘迪華 Lai Chen Ping Lam Siu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南洲

2016-05-16 02:43:28

怪只怪這花樣年華太婆娑


《花樣年華》,一部極具代表性的香港文藝愛情片,如果,僅憑藉第一感覺辨識電影,我現在只記得張曼玉曼妙身姿映襯下的旗袍聲色和極具異域風情的拉丁音樂。可見,這部電影的情節並不具有言說性,它僅僅只是框架。



羅蘭巴特認為文學寫作作為一種符號化過程,分為「可讀的」作品和「可寫的」作品。「可讀的」作品旨在清楚展現作品,以寫實為主,與讀者的關係是「及物」的;「可寫的」作品旨在宣洩寫作的「快感」,這就要求讀者以主動參與的態度去閱讀,去體會。運用到電影上,我們可以理解為,歸類於「可讀」的寫實性的電影它的符號所指總是有序清晰的,而類似於《花樣年華》這樣的電影,它是「可寫的」,每個觀眾都在自己的理解中重新創作電影,而似乎游離於電影「婚外戀」的主題,回味無窮。




電影的開頭,表達了對劉以鬯先生的感謝,因為這部電影改編自劉先生的《對倒》,但是單就情節而言,《花樣年華》和《對倒》並沒有什麼大的聯繫,可見,情節並不是王家衛著墨最多的地方。確實,整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場不痛不癢的「婚外戀」而已。然而,就是這樣一場「婚外戀」,卻有著別樣的風情和韻味。

1.電影鏡頭逼仄含蓄,技巧和意境的巧妙融合

這部電影,出現的場景並不多。鏡頭多在出租屋、辦公室和街道走廊流轉。



整部電影的室內鏡頭多採用三分法和框架構圖處理,把人侷促在鏡頭的一邊甚至一角,其餘非人物的部份,或虛鏡,或在顏色上運用深色效果,突出主題,讓人在不急不慌的電影節奏中,感覺到了逼仄壓抑。最讓人驚喜的是,在展現男女主人一起在房內共寫武俠小說的場景時,張曼玉侷促而又黯然地坐在大床上,左邊前景的衣櫃鏡子裡,映射出伏筆寫作的梁朝偉的背影。鏡像構圖的巧妙運用,恰好展現出,魅紅色昏暗燈光下,「鏡花水月」式的愛情正悄然萌發,其中摻雜了太多二人的心裡欲迎合卻疏離的矛盾姿態。



室外鏡頭,多是出現在街邊大雨瓢潑的走廊。當二人在街邊模擬自己的配偶怎麼出軌時,當大雨瓢潑二人躲雨時,當這一雙璧人失意地走在人煙稀疏的大街時,場景鏡頭都採用的是深色的冷色調,旨在凸顯女主一聲明艷的旗袍和款款身姿,在光影上的運用簡直是絕妙。特別是二人模擬自己配偶出軌的那一段,張曼玉扭頭的羞澀和指尖的輕觸,使得整個畫面的光輝都駐足在她身上,連男主這時也都成了陪襯。

王家衛的鏡頭是會說話的。整個電影壓抑含蓄,在技巧和意境的完美融合下,帶著王家衛式的香港愛情的時代烙印。

2.心理時間的無限性和伸縮性,人物心理的矛盾與微妙

電影裡,女主在外出買晚飯的途中,和男主多次相遇在街燈孤立的巷口。整個橋段和畫面在電影中,多次被重複,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人很多時候會脫離客觀時間,以心理時間看待客觀世界。正如了愛因斯坦在描述時間伸縮性時打的比方——坐在美女身邊的一個小時等同於一分鐘,和坐在炙熱的火爐旁的一分鐘等於一個小時一樣,作者在表現男女主角擦身而過的這一短時間動作時,巧妙的運用重複蒙太奇的手法,刻意延長呈現時間,將多次不同時間的「擦身而過」拼接在一起,反覆強調,多次意會,特別是昏黃的燈光下二人的沉默更是減緩了整個電影的節奏,不可言說之意等待觀眾體味。



除了心理時間的延長,電影中不乏對心理時間縮短的運用。比如,俯視鏡頭下的大段留白的天空和樹,還有牆上的鐘錶,這時運用隱喻蒙太奇的手法,將大段時間的流逝含蓄的呈現,暗示時間的一去不回。同時,隱含人物之間的關係隨著時間難以修複和成全,更難以再回到「初見時」。





電影是光影聲色的創作,其中的愛情文藝片,以其或濃重或淡雅的「情愫」取勝。而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極盡聲色光影,黯然神傷之中,留下的是極為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價值。

花樣年華,婆娑光影,傷離別,感款曲,此生萍漂泊,敢問卿能攜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