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tleduma
2016-05-19 06:09:01
影像故事之外的另一個角度
反芻了好些時日才敢寫。看時只覺得,同為紀實題材,並不如「天水圍系列」,能做好影評人,不一定能做好導演。
直到最近,突然意識到另一個角度。
兩極化的評論聲中,有不少認為女主「玻璃心」,表示無法理解其急迫的求死之心——看片結束時的我,也有過類似的感受,螻蟻人生的無望之外,並沒有更多的認同。直到意識到:包括自己在內的很多人,都在無意識地以主觀去評判別人,甚至連死亡觀都要管。
怎樣的情況下做出死的選擇,才是符合主流價值觀、不違背多數人想像的?原生家庭缺陷之痛、香港新移民的尷尬處境、一場失戀加深的孤獨感……似乎都嫌不夠壓足自殺的秤。
或許就像「人生而平等」是一句謊話,死亡面前,也不能人人平等。這些主觀制定的死與值得的標準,也築起了人心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或許是導演無意間延伸到影像之外的更大黑洞,也是許鞍華的「天水圍」都沒觸及到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