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吸特樂回來了!--Look Who's Back

希特勒回来了/吸特乐回来了(台)/元首在现代

7 / 50,586人    116分鐘

導演: 大衛溫德
原著: 帖木兒魏穆斯
編劇: 大衛溫德 Collin McMahon
演員: 奧立佛麥蘇希 卡嘉瑞曼 法賓布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優遊卒歲

2016-05-23 21:05:37

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希特勒


假如希特勒回到現代社會中,他會如何面對這個社會,而現代人又會如何對待他?這個天方夜譚似的問題,似乎絕無可能發生,但喜愛反思的德國人卻以此為題材,拍攝了一部電影《希特勒回來了》,以亦莊亦諧的方式,來回答這樣的問題。

希特勒給世界所造成的災難,可謂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災禍之一。其納粹主義思想,亦是遺毒深遠,影響著當時及今後的人們,而且並不僅止於德國人。他的鐵蹄踐踏過整個歐洲,甚至遠至非洲,將戰爭陰影籠罩於全世界之上;他的種族清洗計劃,讓數百萬猶太人生靈塗炭;他的整個體制整個意識形態,瀰漫著一股濃烈的極權主義味道。

毫無疑問,這就是一個惡魔。希特勒於1945年兵敗自殺,其一手締造的第三帝國也告崩潰,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希特勒的自殺,卻不意味著納粹思想也隨之而去,更不意味著他所代表的極權主義也壽終正寢。相反,在他死後的七十年里,納粹主義思想一直陰魂不散,而極權主義仍在時時地威脅著整個世界。

當今德國與世界的情形,與希特勒所崛起的年代,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經濟的困境,種族的問題;環境的災難,政治的厭倦;思想主義的博弈,未來發展的迷茫……這些問題困擾著三十年代的德國人,同樣也困擾著當今世界。也正因為如此,「希特勒」才在電影裡「應運而生」,希特勒回來得也恰是時機。

當身穿納粹軍服的希特勒,從汽油燃燒的火焰中甦醒過來,回到現實社會中時,繽紛而繁雜的現代世界,讓曾經不可一世的元首暈頭轉向。科技的發展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已不可同日而語,電視與電腦的廣泛使用讓其眼花繚亂;種族的混雜而居即使在德國也相當普遍,連希特勒也驚呼難道奧斯曼帝國取得了勝利;人們的思想也不再整齊劃一,對於瑣碎之事的關注遠甚於政治。

希特勒面對著這個他已不再熟悉的世界,除了抱怨浪費電視這麼個大好工具之外,還有著諸多的不滿。如發覺波蘭居然還存在,柏林的街頭到處都是有色人種,叫囂著把「蓄著大鬍子的人」都趕出德國;德國竟然是瘋婆子當權,而且這個女人的「臉皮與胸部一樣下垂」;而德國人普遍對政治淡漠,只熱衷於一些無聊的節目,精神萎靡,「幸好他們還踢足球」……

但希特勒畢竟是一代梟雄,絕非凡俗之輩。他有著極其靈敏的政治嗅覺與判斷力,還有著極佳的口才,在短暫的不適應之後,希特勒很快就在現代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並且發現了讓其重新崛起的機會。他感嘆到,這麼薄的電視,多麼適合用作宣傳工具進行政治動員,向民眾灌輸其思想,現在竟然被用來示範烹飪節目。希特勒很快就成為了電視紅人,他在現代的德國颳起了一股旋風。

那麼,當希特勒回到當今的德國,當今的世界,他又會如何行事呢?他所面對的世界與人們,雖則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相似之處,但畢竟時間已經過去了七八十年,一切皆已時過境遷。儘管現在有了像電視這樣更好的宣傳工具,有了如電腦這般方便快捷的通訊工具,但社會變得更加多元,且戰後幾十年對於納粹真相的揭露,也讓大家對於那種集體的狂熱保持著幾分怵惕。而且,德國戰後的發展,可以說是相當迅速,到現在已是歐洲經濟的引擎。比起當時睏乏而衰退的德國,至少在經濟上已無當時的基礎。因此,希特勒如果想重返政壇,比起三十年代的德國,可能還得面對更為複雜的局面。

希特勒的政治敏銳性在於,他能迅捷地分析形勢,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首先是在形式上,他充分利用現代的工具,讓自己掌握著輿論的主導權。他又上電視,又拍電影,還出書,常常深入民眾之中,與大家合影留念。這讓他成為了媒體的紅人。同時,他還指斥著國事,抨擊著德國人民所不爽之事,暢談著自己讓德國民族復興的夢想,為自己聚焦著人氣。他走的是一條正常的政治之路,不得不說,希特勒本人有著極佳的成為政客的潛質。

至於其政見,他顯然不會放棄那套納粹思想,但為了適合當今的形勢,他得做出修改,與時俱進。在政治的路徑選擇上,顯然國家社會主義已經很難迎合今人之心,富裕的德國人將更多的心思放在環境之上。因此,嗅覺靈敏且本身亦是個環保主義者的希特勒,將環保主義當成了自己的一個目標,並提出要與綠黨結盟。雖說是電影在開玩笑,但不得不說,這個想法其實挺符合邏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台前的希特勒,也是抓住了當時最為時髦的社會主義,再加上德國民族主義的旗號,將整個政治玩得風生水起。

希特勒無疑是個種族主義者,這深置於其內心之中,也給他及納粹形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的反猶政策,與其說是他或者納粹的發明,不如說是他們迎合著德國人內心的情緒。在當時整個歐洲,都瀰漫著反猶主義的迷霧。而在現今的德國,種族問題依舊潛存於人民心底。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追求純粹的民族,而且一向自視甚高。但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移民問題在德國變得越來越嚴重。中東戰事連連,穆斯林難民迅速地湧向德國,在去年底達到了高潮。因此,作為種族主義者的希特勒,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話題,而且一定會將其放大至最大化。

當然,他會將猶太人的問題暫放一邊,而會竭力地鼓吹宗教之間的矛盾,並將此種矛盾提高到關乎西方文明的存續與德國民族存亡的高度上。無論如何,難民問題目前已經成為德國的首要問題,而德意志民族心中對於綠化的恐懼,已經多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對於猶太人富裕的仇恨。在奧地利,極右翼的政黨已經抬頭。在歐洲,普通民眾心中的天平已經偏移。在德國,難道不會出現另外一個「水晶之夜」嗎?他們不敢公開地說出內心的擔憂,但會期望出現一個希特勒來為其代言。其實,納粹的思想無處不在,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希特勒。

某種程度上說,希特勒並非一個個人,而寧可說他是一種現象。他是很多人內心願望的一種投影,是潛藏於人類頭腦深處中邪惡的一種外化,他代表著大眾的一種情緒。希特勒的名字,並非只是納粹主義或者法西斯主義的象徵,他可以幻化成任何一種主義,在任何適當的時機,他就會翩然而至。他體現著一種極權的思想,他蔑視著他人、特別是其認為是劣等人的權利,總將自己打扮為救世主,將拯救民眾於水火之中。他自視甚高,認為自己是命運的選擇,「你們只是命運之鐘裡的齒輪,而我則是命運之鐘裡的指針」。他會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所有人,最後將世界帶入瘋狂之中。

然而,他總是強調自己代表的就是人民的意志,就如他在電影中所說:「人們為什麼追隨我?他們心底里都像我,有著同樣的價值觀」,「你無法擺脫我。我是你的一部份,來自你們所有人。」確實如此,他從一個不得志的三流畫家,從一個落泊的一戰退伍軍人,一躍而成為德國政壇中最大的力量,並在1933年通過選舉,以壓倒性的勝利而獲得政權,才開始其法西斯統治的。

他的成功上台,一方面在於其敏銳的眼光與極佳的口才,他能準確地找出當時德國人民的痛點,了解他們心中的鬱悶與痛苦,也知道他們的願望與期盼;同時,凡是看過或聽過他演講的,都不得不佩服其極強的煽動性與蠱惑力,他那滔滔不絕的演講與激情得近乎尖叫的聲音,確實也征服了不少的聽眾。說白了,他身上具有一種天生的政治家氣質。另一方面,在一戰中遭受沉痛慘敗的德國人民,也在艱難的戰後生活中,尋找著一位能夠帶領他們走出困境的領袖。當時德國社會,有著成就納粹的土壤,雙方一拍即合。因此,也可以說,納粹主義在當時與德國精神氣質相吻合,是德國人民選擇了希特勒。

電影中對於這一點的反省,是相當深刻的。「1933年的人民沒有被洗腦,元首被推選出來並清晰講述了他的政策,德國人民認可了。」當電影中的希特勒被指責是「怪物」時,他巧舌如簧地予以辯解:「那麼你也必須譴責那些推選這個怪物的人。他們也是怪物?他們只是平民老百姓,他們把國家的希望託付給一位非凡的人。」不得說,他的反駁相當有力。影片的最後,他面對著正在因難民問題而在抗議的人們,他滿意地說出了,「人民,才是我所依賴的」。

寫到這裡,想起了茨威格的一段話:「無論誰,如能給予人們一種新的協調和純潔的幻想,就立即能夠激發人類最神聖的活力:自我犧牲和宗教狂熱,成百萬人像是中了邪一樣準備投降,他們允許被蹂躪,甚至甘受強暴。……他們願意毫不抗拒地追隨這位領袖,實現默示的靈感『甘於奴役』。就這樣,在整個歷史進程中,人民只是為了希望保持團結一致,心甘情願地讓人在他們脖子上套上軛,並且還要親吻那把枷鎖強加於他們的手呢。」

與其恐懼希特勒的回來,也許更應該警惕這個幽靈後面的人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