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奔跑吧,人生--Race

黑色闪电/奔跑吧,人生(台)/美国飞人(港)

7.1 / 28,934人    134分鐘

導演: 史蒂芬霍普金斯
編劇: Joe Shrapnel Anna Waterhouse
演員: Stephan James 傑森蘇戴西斯 Eli Goree Shanice Ban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凌麥兒

2016-05-26 02:36:27

《美國飛人》:勇者改變歷史


放眼最近在香港備受關注的影片,除了幾乎場場爆滿的漫威大片《變種特攻:天啟滅世戰》和《美國隊長3》外,一部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美國飛人》也在HK Movie網站上收穫了4.4分的好成績。電影名「Race」一語雙關,既代表種族之意,又彰顯競技主題。影片聚焦美國非洲裔田徑運動員傑西·歐文斯,講述他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會前後的經歷。

彼時的德國仍處於納粹黨統治時期,而歐文斯所在的美國則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想要全力專注於運動並非易事——平日訓練後,白人球員霸佔浴室,身邊譏諷不絕於耳,因種族政策拿不到獎學金的歐文斯,還得迫於生計四處打工。美國社會本因反對納粹而試圖抵制奧運會,當費盡周折決定派團參加,黑人代表卻出現在歐文斯家中,提醒他但凡參與,就是對納粹的認可、對黑人狀況的忽視,要求他慎重考慮。

一個運動員,哪裡承受得住這樣多的國讎家恨。正如歐文斯在影片中所說,在跑道上,他只享受「十秒的自由」。這十秒間,不分鐘族,無關政治,有的只是一名運動員對跑步的熱愛。歐文斯身上體現出來的競技精神,打動了德國王牌跳遠選手魯茲.朗。他在歐文斯奪冠時,舉起他的手向全場觀眾大喊歐文斯的名字,歐文斯也回報以同樣的行動。電影中,兩人在觀眾歡呼下繞場一週的場面令人感動不已,現實中二人的友誼也被傳為佳話。

現實中的歐文斯(左)與影片中的歐文斯(右)

影片中,希特勒拒絕與歐文斯握手的情節被濃墨重彩地強調一番,現實中希特勒雖接受奧委會官員的意見,選擇不與全部金牌獲得者舉手,但似乎比起這樣的怠慢,歐文斯對美國總統的不滿更甚。他在一部講述1936年奧運會的書籍《凱旋》中這樣說:「希特勒並沒有怠慢我。對我不夠尊重的人恰恰是羅斯福先生。這位總統先生甚至沒有給我一紙電報表示祝賀。」

奪冠後回到美國的歐文斯依然生活艱辛。參加為他舉辦的慶功宴時,他仍不得不從後門出入。很多活動邀請他參加,卻沒人願意為他提供一份工作。他四塊金牌的奧運成績在將近50年後的1984年才被追平,可回歸現實的他卻只能在乾洗店和加油站工作以獲得微薄收入,並因入不敷出宣告破產。

《美國飛人》的導演是執導獲艾美獎及金球獎的美劇《24》第一季的Stephen Hopkins,全片中規中矩,歐文斯與教練相識、初次成功而自我膨脹、解決個人感情問題、放棄掙扎參賽、賽場綻放的過程拍攝得脈絡清晰,競技的魅力透過鏡頭的調配和配樂的運用得以彰顯,頗為鼓舞人心。歐文斯和教練拉里·施耐德之間的情誼被刻畫得生動感人,是本片的一大亮點。萊尼·里芬斯塔爾拍攝1936奧運會紀錄片《奧利匹亞》的細節亦為影片增加了可看性。飾演歐文斯的93年小鮮肉史蒂芬·詹姆斯初出茅廬,還未有太多作品,他曾於2014年參演同為運動題材的影片《決戰巔峰》,即將播映的美劇、以白人警察射殺黑人而展開故事的《導火線一槍》中亦會出現他的身影。

影片中的歐文斯與教練拉里·施耐德

影片的問題亦顯而易見:重點不夠清晰,134分鐘略顯冗長,劇中衝突前後交代不明,未及讓觀眾產生充分好奇心便以三言兩語解決,面面俱到卻淺嘗輒止,多少有些遺憾。但是一部完整呈現這樣一位偉大運動員故事的影片,憑真實故事本身便足夠令人熱血沸騰。

身處當今年代,回想因堅持日心說而遭天主教迫害的布魯諾,因同性戀被當做病人而被迫接受治療的圖靈,因堅持跨性別而遭遇無數白眼更死在術後反應中的「丹麥女孩」莉莉·艾爾伯,更不必提歷史上女性和黑人遭遇歧視的漫長歲月,總會有不可置信之感,同時不免為生活在現在的社會感到慶幸。但正是這些當下不被理解的異端,在不知不覺中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讓人類向文明社會進一步過渡。

1981年起,美國田聯決定設立傑西·歐文斯獎,用以表彰每年度成績最優越的美國田徑運動員,這也是美國田徑界最高級別的個人榮譽。這位一生坎坷的運動員,終於在去世後,獲得了全社會的肯定。

《美國飛人》劇照,賽場上的歐文斯

他的墓碑上刻著詩人Charles Ghigna創作的短詩:

願他作為象徵永遠閃耀著光芒
為了那些為體育自由而奔波的人們,
為了體育中的人文精神,
為了紀念傑西·歐文斯。

(原文刊於橙新聞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6/05/25/010034128.shtml,名稱皆為港譯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