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吸特樂回來了!--Look Who's Back

希特勒回来了/吸特乐回来了(台)/元首在现代

7.1 / 31,611人    116分鐘

導演: 大衛溫德
原著: 帖木兒魏穆斯
編劇: 大衛溫德 Collin McMahon
演員: 奧立佛麥蘇希 卡嘉瑞曼 法賓布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肥嘟嘟左衛門

2016-05-26 15:35:51

歐洲的問題不止於此


德國人對政治話題的熱情,是其他任何民族不能比擬的。在飛機上偶遇的鄰座德國人,三言兩語就會聊起世界大勢,歐洲的困境,詢問中國的現狀和未來。這自然和德國豐富而殘酷的歷史息息相關,而對各個階段歷史的認真討論和反思,也構成了德國電影的主要題材。換言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德國電影,無一例外都與政治和歷史相關,尤其是納粹(比如《帝國的毀滅》、《浪潮》)和東德(《竊聽風暴》、《再見列寧》等)這兩段歷史。

如果德國人做穿越喜劇,那麼最大膽、也最有看頭的是什麼呢?自然是《希特勒回來了》,讓他在2014年醒來,看看他還能掀起什麼風浪。雖然也有驚訝和疑惑,但大多數人都把他當做模仿秀的演員,爭著和他自拍,讓他上喜劇節目,正如這個時代一樣,把任何事物都貼上娛樂標籤。



這部電影也不忘喜劇本分,先讓希特勒狠狠批判了一番當今無聊的電視節目,也讓卑鄙的電視台主管也致敬了一段經典的「元首的憤怒」(出自《帝國的毀滅》的一段希特勒狂怒的鏡頭,在網上被惡搞過無數次)。



當然,這部電影不僅僅滿足於譏諷一下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這是一次真正大膽的穿越,不僅是希特勒這個人的敏感性和他的時代穿越,這部電影本身也是戲裡戲外的一次穿越實驗:希特勒和一個記者一起走訪全國,正如他80年前所做的那樣。途中的大量參與者並不是演員,而是平凡的德國路人。讓沒有話題禁忌的「希特勒」去採訪他們,試圖喚起他們心底平時不敢說的一些想法。很快希特勒就論斷,雖然時過境遷,但現在與1930年代的德國還是有許多相似之處。民眾對福利制度、對移民多有不滿,年輕一代處於迷茫之中。

這種拍攝方式,讓電影不乏粗糙平淡之處。但是這些民眾的不滿,以近似新聞紀錄的形式,從真實的德國民眾口中說出,份量遠比虛構的故事大。以這些現實為基礎,電影再虛構之後的發展–希特勒很快適應了網際網路時代,而早已被掃進歷史垃圾堆的一些禁忌意識形態,在這個深刻理解人性並極具說服力的男人的帶動下,是那樣地容易死灰復燃。



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經過戰敗的教訓和戰後70年的教育,對此類意識形態的反對和警惕應該早已深人人心,甚至已經到了令人厭煩的地步,換言之「政治正確」。這部電影也辛辣的道出了政治正確的本質–對雞毛蒜皮反應過度,然而這種反應也就三分鐘熱度。希特勒在旅途中槍殺了一隻咬他的狗,當這件事一曝光,在政治正確的德國就是天字號第一的大事。不管你有多輝煌的功勞,有多大的個人魅力和能力,竟然虐待動物,必須封殺出局。但人們的遺忘速度也是驚人的,沒過多久,希特勒就完好如初的復出了。

很多人的不以為然,還來源於過度自信,這也是拜政治正確所賜。希特勒在21世紀被追捧,所有人都是認為只是娛樂一下。然而在1930年代初也沒人認真看待他。其實正因為政治正確之類的因素,人們雖然對各種反納粹口號耳濡目染,但很少有機會真正審視自己的內心,認真思考過這類問題。即便有過一些想法,也只能壓抑在心裡,直到希特勒來敲門聽你訴說。希特勒一直是一個深人群眾,待人誠懇的人物,群眾正是他的魔力之泉。而當希特勒誠懇而激情地講述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理念時,卻恰恰成為了政治正確的破冰者。雖然驚世駭俗,但也戳破了很多人心裡想過但不方便提的內容。



這部電影的主旨,就是天台上的那段對話。希特勒在現實中的穿越,不是穿著軍大衣的肉身從天而降,而是在每個人心裡復活。每個人,都不是怪物,都是凡人,但正是這些凡人,把希特勒推上了前台。當對希特勒的狂熱從娛樂轉向其他方面時,歷史的驚人一致又往前了一步。而認清真相的人,卻被關進了精神病院。

對於希特勒的幽靈,本片不可謂不透徹。然而,說了這麼多,我認為這不足以說明目前歐洲的所有問題。

我自己曾在一個德國公司工作多年,也斷斷續續在德國生活過幾年。德國人的確是心懷天下的,對於戰亂和不幸的地區,不僅積極掏腰包捐助,也認為應當接納難民。然而真正讓難民做鄰居,和自己的孩子玩耍,乃至攀親戚,普通的德國人心裡又一萬個不願意。這個思路也延展到工作中,在許多德國公司里,無論能力與經驗,高管必是德國人,中層才有歐美其他國家人,而亞非拉人只能是普通員工或者小頭目。在看似一片和諧的歐洲,這種驚人的社會僵化,其實比看似族群衝突不斷的美國,要嚴重得多。

所以歐洲的真正問題是,儘管有文明和包容的理念和口號,也近乎無私的接納和救助難民,甚至因此被一些人諷為聖母,然而歐洲的社會其實缺乏真正容納多元文化的活力。這個問題的起因,我認為有三大方面。

第一、歐洲傳統上並非移民國家,沒有美國的民族融合的歷史經驗。

第二、歐洲的高福利制度,讓每個人都自給自足,而不需要積極參與社會協作,從而讓人際關係愈加疏遠,也減少了和其他族群交流的機會和意願。

第三、政治正確的灌輸,造就了歐洲人虛偽的「聖母心」,比如捐助和支持國家接納難民以彰顯自己的文明與體面,然而又沒有誠意讓這些外來者融入自己個人的生活圈。

除此之外,以自由和包容自豪的歐洲人,在美國的安全庇護了半個多世紀後,也不應該忘記,Freedom is not free,捍衛自由需要艱苦卓絕的鬥爭,正如70年前與希特勒的戰鬥一樣。鬥爭的對象不僅是希特勒這樣的極右思潮,也應包括世界上任何與包容的價值觀為敵的人。自由和包容,必須建立在人人互相尊重,並堅決捍衛對方以自己的喜好的方式生活的自由,這一基本共識的基礎上,而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如果沒能讓對方形成這個共識,包容就成了縱容。

歐洲未來去往何方,我們拭目以待。相信也會有更多相關題材的電影問世。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