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憤怒鳥玩電影 The Angry Birds Movie

愤怒的小鸟/愤怒鸟大电影(港)/愤怒鸟玩电影(台)

6.3 / 103,675人    97分鐘

導演: 克雷凱提斯 費葛爾雷利
編劇: Jon Vitti
演員: 彼得汀克萊傑 凱特麥金儂 傑森蘇戴西斯 比爾哈德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umudancing

2016-05-26 22:13:19

從《憤怒的小鳥》,看憤怒的小孩——談親子教育中的憤怒情緒管理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憤怒的小鳥》講了一個典型的好萊塢英雄主義故事:

鳥主角Red本是個討人嫌的鳥島居民,性格易怒,沖犯客戶8,被法官判入「憤怒管理」課程學習。在「無限包容小組」的潛移默化中,他和另外兩隻易怒的小鳥Bomb、Chuck成了好朋友,結果帶領全島鳥民共同抵禦豬群外侵,成了鳥族英雄。

從劇情來看,一個開始為反面角色的人物,故事是如何急轉直上的,全靠「有一天,一個綠豬帶領的艦隊上島了」這個情節突變。

而對Red一次又一次的昇華改造,則通過敵人綠豬的對比、偶像神鷹的侏儒表現,一步一步烘托出了Red的英雄形象,在最後鳥豬大戰中,Red的英雄主義更是發出了爆炸式的光芒。——嗯,好萊塢拯救世界的夢想,什麼動物都適用。

所以單看電影情節,簡單粗暴直線條,非常適合孩子。不過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卻是英雄主義之外的另一個隱形主題——「憤怒」。Red的「憤怒」,如何在故事中從有害行為變成了有益行為,這是有趣的轉變。



憤怒的小鳥歷經三次轉折:

第一次憤怒,在故事開始。Red送蛋糕遲到,耽誤了客戶的派對,卻把錯歸在客戶身上,並以暴力相加。他不負責任,傷害他人,甚至在法庭上理直氣壯的辯論,認為都是別人造成的。

第二次憤怒,Red有了變化。他雖然毫不負責地把迎賓小鳥打爛,但當看到主人Chuck的悲傷反應時,他感到了自責。這時你發現他已經有自省了,對自己的憤怒有了反思。

到第三次,Red對豬群的謊言入侵行為感到憤怒,但沒有人相信他。他沒有用情緒解決問題,而是做了兩件事:一是聯合Bomb和Chuck去找證據;二是找神鷹尋求幫助。

而在這一階段,Red的憤怒又細化到了好多情緒點:
找到神鷹後,他對神鷹無能的表現很失望,本應憤怒,卻轉變想法,覺得自己變強最重要。
在準備和豬群戰鬥前,Red把集體憤怒情緒變成了一種動力,令鳥民們有信心擊敗龐大的敵人。
而最後和綠豬決戰時,他差點被綠豬激怒,卻平靜下來問自己:「憤怒能解決問題嗎?」他想到「不能」,就用談判轉移了綠豬的注意力,最後成功打敗了它。
當大家都把功勞給神鷹時,Red本應憤怒的,也沒有憤怒,而是平靜地回到住處,沒想到卻成了大家公認的英雄。

好萊塢的本事就是把一種情緒從頭說到尾。單單「憤怒」這一點人格特徵,就可以讓主角複雜起來。故事中Red對自己憤怒情緒的管理和轉化有目共睹,從開始一個魯莽、不負責任、滿口謊言的壞小鳥,變成了一個有勇氣、敢批判、敢擔當的正義英雄。他把憤怒化成了批判精神,也用真正的智慧解決了憤怒解決不了的問題。





從「憤怒」這條隱線的講述中,我們能學到什麼呢?

將擬人化的「小鳥」打回人形,我們不單可以在Red身上看到自己的寫照,作為一個母親,觀影過程中我也聯想到了孩子憤怒情緒管理的問題。

我的女兒兩週多時進入了一個易怒期。她看見東西會砸,容易對人發脾氣。凡是不順應她的行為,她會無所顧忌地表示反抗——這和故事開始時的Red很像,不由分說地憤怒——而孩子憤怒的結果就是同樣激怒大人,我們總是本能地反應:「不許砸!聽到沒有!」——當然了,她根本不會聽進去。


我慣用的方法是聲東擊西。當孩子對某件事情憤怒時,轉移她的注意力。比如她把小熊扔在地上了,我去拿芭比娃娃,讓她練習搭配衣服。她喝美素的奶粉吐出來,我換合生元,給她換換口味。她生氣地砸書了,我會帶她到戶外轉轉。轉移憤怒的情緒,用新的東西讓孩子愉悅。


第二種方法是用同理心向孩子解釋。其實在《憤怒的小鳥》里,Red在「無限包容小組」里學習的就是同理心。他原本意識不到自己發洩的行為會給別人造成傷害,但當他看到朋友受傷的反應時,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妥。

在親子教育中也是如此。

當女兒習慣性地砸東西時,我會問她,如果媽媽這樣把你扔在地上,你會疼嗎?她說疼。我說,那你把小熊扔到地上疼不疼?她立馬會感到小熊也疼,就趕緊把玩具撿起來安撫。

同樣的,當我知道她在幼稚園調皮搗蛋時,我會問她,如果那個小朋友對你做同樣的事,你生不生氣?她想了想,點點頭。那她就明白了自己做事的尺度。


第三種方法是我在看電影后意識到的,解決憤怒情緒的根本方法,是給予足夠的愛。

在《憤怒的小鳥》里,Red的憤怒情緒來自於幼時被反覆質疑,吸收了太多的負面能量。比如他被人嘲笑「海苔眉毛」,被人嘲笑是個孤兒,種種受欺凌的感覺,都讓他變得易怒。憤怒讓他學會保護自己。

他從小到大都沒什麼朋友,憤怒一直在變相地保護他,直到他進了「無限包容小組」,感到了老師的愛和同學的友誼。當他第一次主動邀請Bomb和Chuck玩耍被拒絕時,他是很失落 的。當然他也意識到了,自己不恰當的行為會帶來怎樣不好的結果。

在無限包容小組學習的一段時間裡,Red慢慢得到感化。而當綠豬入侵時,他和自己的小鳥朋友們聯合起來,他獲得了信任和勇氣,才真正將憤怒轉化為正義的力量,做出了更有意義的事。

在這過程中你會發現,群體行為(從個體到小組到整個族群)化解了Red的孤獨;在群體行為中產生的愛,以包容、信任和鼓勵的方式,最好地化解了憤怒。

所以當Red的朋友們看到小島上塑起神鹰鵰像為他忿忿不平時,他卻不再憤怒。因為他在這一事件中感到了自己的力量,感到了友誼的力量、被整個族群信任的力量。他不再質疑自己,也不再遷怒他人,自信和被他人信任,真正解除了他的心頭鎖——憤怒。

而應用到我們的親子教育中,也是同樣的,值得推敲。

首先要分析孩子易怒的情緒從何而來,是否單單發脾氣,還是有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我們大人的憤怒常常來自於委屈、不被認可。如果站在這個立場為憤怒的孩子想想,作為父母也應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給了他們足夠的信任?

當他們提出某個建議時,我們是不是習慣性地說「不准」,先否定他們的提議,然後強制執行我們的?
當他們犯下錯誤時,我們是不是不由分說地先責怪他們,而不聽他們解釋背後的原因?
當他們沒法做好一件事感到沮喪時,我們是不是也用同樣的懷疑施加給他們,讓他們自暴自棄?

……種種生活的細節,其實都是孩子們憤怒的原因。正如在《憤怒的小鳥》中,Red回憶過去想到的那些小細節一樣。其實有很多是環境和周圍人的負面評價造成的,只是當時沒有人引導,他將這些負面情緒變成了憤怒。

當我們發現不為人知的細節、真正洞察憤怒背後的原因後,我們便不應再簡單粗暴地把易怒的小孩定義成「壞小孩」。而每一個容易發脾氣的孩子都有可能像Red那樣,把憤怒轉化為批判精神和勇氣,真正地施展自己的力量。轉變的可能性倚靠的是什麼?絕非孩子的自覺意識,而是由環境(教育)帶來的影響——例如父母與孩子一起互動遊戲,和他們一起玩,鼓勵他們完成不自信的事;幫助孩子融人群體社交空間,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在群體中發揮的作用,對自己建立更強的信心。這些都是給予愛的方法。

《憤怒的小鳥》教會了我什麼呢?——用愛去化解憤怒,憤怒也可能是積極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