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玻璃偵探--An Inspector Calls

罪恶之家/探长来访/神探驾到

7.6 / 15,849人    87分鐘

導演: Aisling Walsh
原著: J.B. Priestley
編劇: Helen Edmundson
演員: Sophie Rundle Lucy Chappell 米蘭達李察生 肯史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適

2016-05-26 23:47:56

罪惡之家這個名字中的罪惡應該加上引號--「罪惡」之家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記住這一點,還有成千上萬個伊娃史密斯、約翰史密斯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們的期冀和恐懼,他們的痛苦遭遇,獲得幸福的機會,都與我們的人生交織在一起。一言,一行,我們的所思所想。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並非獨自生活,而是對彼此都負有責任,如果人類學不會這一點,那麼很快,能教給他這些的,就有只有烈火、鮮血和痛苦。」
        這是末尾部份古爾德的話。讓我想到了最近看奇葩說中一位選手的辯論風格--「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而我對於影片的這段話也是同樣的感受,更有一種道德綁架的感受。這是第一次寫影評,不想寫的太散文。那麼我就用幾個簡短的論點來論證吧。
        一、廠長也就是影片中的父親角色。他解僱一位煽動工人情緒的有點小聰明的女工,合情合理。除非整個大英帝國只有這麼一家廠,壟斷且壓榨工人,否則我想不到別的理由認為廠長有錯。別家廠給25便士,而你不給我。呵呵,那些罷工的工人可以去找工資高的廠子啊!沒人攔著啊!然後廠長熬不下去了,自然會給女工漲工資,這就是市場調節的作用。所以老闆在面對這位女工的時候理直氣壯的表示,我給的是市場價,合情合理,你看吧,那些被你煽動的女工會回來的!我認為,反倒是那些女工在被煽動的情況下,違背了契約精神,在工廠接到一個大單後惡意罷工,對,惡意罷工。
        二、廠長夫人也沒什麼大錯。因為她從事的社會福利性質的工作,當然不能隨隨便便把捐贈人或納稅人的錢給一個說謊的人。當一個人說了謊之後,那麼她再去更正再去辯解我們都很難相信了。所以站在廠長夫人的角度,當然不能輕易給她捐贈。但是為什麼說夫人沒什麼大錯,因為她有個小錯是沒有細緻的調查下去,而是輕輕鬆鬆給求助人說我們已經得出結果了,你不該被捐贈。但是你再仔細想想,如果我把時間花在一個對我撒謊的人那裡,去調查她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那是不是後面那些排隊的,需要被捐贈的人都要等。所以,這個小錯仍然有待商榷。
        以上兩個論點從側面說明了那個年代的殘酷,社會的殘酷。但是你仔細想想,現在,2016年,100年過去了,社會不是一樣的殘酷嗎?
        三、我認為有錯的是剩下的三個人。錯誤程度從小到大是,姐姐、姐夫、弟弟。
        1、姐姐是因為「嫉妒」,為什麼加引號?因為我不完全認同編劇在這裡單單用嫉妒來給姐姐一個帽子,至少演員不是這麼演的。當本來就內心敏感的姐姐在試穿一件被媽媽嘲弄說不好看的衣服時,旁邊的穿起來好看的服務員卻笑了,請大家重新看一下服務員的笑,雖然我是男性,但是如果我是姐姐,這種情況下我也會很生氣的,而且我從來不會想到,一個投訴能給一個人帶來這樣的命運改變。如果我知道,我可能不會那麼刻薄。這就像你在一家淘寶上買衣服,因為身材不好不適合某件衣服,被客服無意戳中,於是很生氣,於是給了淘寶店差評。但是淘寶店主因為這個差評跳樓自殺了。天哪,我只是給了她一個差評,誰知道她會自殺,早知道我肯定不會給她差評啊!基於以上,姐姐算是犯了一個小錯,就是有點刻薄。但是如果是我,我也許也會投訴吧,有的時候人在氣頭上真的會失去理智。
        2、姐夫錯在不該劈腿腳踏兩艘船。雖然他的初衷是想幫助她,可是後來由憐生情,好像可以理解,但是現實就是這樣,你錯了就是錯了。
        3、弟弟,他的錯誤從本質上是家庭環境,寵溺嬌慣。不然他不會在乎父親給他的工資低,反而從側面反映,弟弟的性格是媽媽慣出來的,父親不會因為家財萬貫就給弟弟一個超出市場價的工資。再想想他後來跟父親的對話,說寧肯待在監獄也不願意待在家裡等等。這不像是一個叛逆的初中生的話嗎?再想想弟弟說依賴那位女子勝過女子對自己的依賴。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弟弟的無能,內心的脆弱。弟弟的錯誤,從表面上說,就是沒有像一個男人一樣,承擔起對女子和她腹中孩子的養育責任。
        總結,基於以上三個論點,誰對誰錯一目瞭然。所以我的題目是「罪惡」應該加引號。因為這家人不完全錯,至少我認為母親和父親算是那個時代的那個階級應該有的樣子。錯就錯在這些孩子們身上。所以回到文章開頭的論點,影片最後古爾德的那段話,我認為是這部影片的一個敗筆,它充分反映了導演的狹隘,或是那種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來博得觀影人深思共鳴的手段。如果,導演能站在一個更為客觀,更為現實,更為殘酷的角度去拍這部電影,那我想這部電影應該會是無論哪個時代都能發人深思和自省的佳作。仔細想一想,我們身邊也許確實有一些人需要我們的幫助,他們的命運和我們的很多不經意間交織在一起,但是你不覺得這是在綁架你嗎?
        有一天,一個生意失敗的人來銀行貸款,這筆貸款是他最後的機會。但是他提供的借貸條件不滿足銀行的放貸要求,於是銀行沒有放貸給他,於是他自殺了。於是God找到了這家銀行,說「罪惡的銀行」!呵呵,你猜結局是什麼?結局是從此以後銀行因為貸款條件大大放鬆,壞帳太高,紛紛倒閉,銀行從業者紛紛失業,妻離子散,該跳樓的跳樓,該自殺的自殺。
        有一天,在日本東京的地鐵里,一位落魄之人選擇臥軌自殺。但是地鐵部門找到了死者的家人,要求賠償因為臥軌時間造成的交通損失等。
        有一天,在中國的縣城裡,一位病人不治生亡,家人拉起橫幅哀嚎遍野。於是醫院為了息事寧人,跟家屬私了。
        也許以上三種情況你都不願意看到,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社會應該怎麼做呢?這,也許才是這個故事發人深思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