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摩天樓 High-Rise

摩天大楼/高楼大厦/摩天楼(港/台)

5.6 / 31,561人    119分鐘

導演: 班懷特利
原著: J.G. Ballard
編劇: Amy Jump
演員: 湯姆希德斯頓 傑瑞米艾朗 席安娜米勒 路克伊凡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c

2016-05-30 17:20:18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更不是拍電影開派對


衝著「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而來的粉絲們,想必這回心滿意足了。《摩天大樓》裡的抖森展現了無與倫比的男性魅力,從陽台上的裸曬開始,就把所有的女人迷得神魂顛倒。「這棟大樓里最棒的設備」好看又好用,當風暴平息,文明殆盡,還能在廢墟里優雅的烤狗腿的,就只有這個長腿蜀黍了。

《摩天大樓》改編自詹姆斯•巴拉德的同名小說,他在上海的童年經歷《太陽帝國》曾被史匹柏改編成了電影,最著名的還是他筆下那些荒誕的「新科幻」作品。影片中的背景設定在七十年代,從人物髮型,衣著裝扮上能看到當時的流行時尚,這當然是導演尊重原作,竭力模仿的時代質感。但在精神核心上,這又是一部「反烏托邦」的科幻作品,一個面向未來的寓言,充滿了國家資本主義的殘酷和悲觀。在這棟單調的大樓里,平民住在底層,中產階級住在中間,少數富裕階層和精神偶像,則佔據著帶有天台的頂層。社會資源看似公平分配,運轉有序,實則暗流湧動,積重難返。暴力革命的種子,只需偶發的事件就能點燃,席捲之迅猛,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影片就在這種指向明確,甚至有些直白的比喻中,展開了無政府主義對國家政權的衝擊。表演之癲狂,鏡頭之荒誕,情感之冷漠,混合著性與權位的迷戀,導演本•維特利也像嗑了藥一般,把污穢淫亂的場景,姿勢優雅的拋向觀眾。

影片中的「摩天大樓」並不高,一共也就四十層,與如今動輒三四百米的建築無法相比。依照建築師的構想,這樣的大樓一共要造五座,像手指一樣把人工湖包在中央,可在鏡頭裡,卻是突兀的混凝土大樓,聳立在灰朦朦的天際中。不同於我們熟悉的鋼架結構+玻璃幕牆的寫字樓,影片中的「摩天大樓」是強調功能性的居民樓,徹底拋棄了內外裝飾。建築師羅伊爾大約是勒•柯布西耶的信徒,秉承了現代主義的設計理念,把摩天樓建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體系,理想化的讓不同階層住在一棟樓里,分享水電、停車場、泳池和超市等公共資源。重複的設計,厚重的牆面,並不利於大樓採光,影片中只在高層具有階梯型的陽台,像抖森一樣光著曬太陽,底層平民可沒這個特權。事實上,此類柯布西耶式的現代建築,現在法國多為集中式的廉價住宅,窮人都擠在陰暗的樓道和房間內,連寬敞的大陽台都享受不到。

這就造成了影片中多是內景,侷促的空間和昏暗的燈光,顯得壓抑、煩躁,除了建築師的頂層天台,其餘樓層都離不開電力照明。大樓暴動的導火索,正是一次停電事故,下層居民意識到電力,也就是公共資源不夠用了,必須衝向上層奪取。搶泳池,搶超市,搶房間,接踵而至。可笑的是,面對下層的「侵犯」,上層菁英首先想到的是用「更大的派對」,讓屌絲們開開眼。建築師那不食人間煙火的妻子,一如舊時代貴族的醉生夢死,法語和宮廷派對,讓人首先聯想到路易十六和他的瑪麗王后,這對活寶不正是在大革命中被砍了頭嘛。羅伊爾的死,也就成了時代的必然。老影帝傑瑞米•艾恩斯尤其擅長這種壓抑、內斂的角色,眼見那「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卻無能為力,怎不痛心。他理應死於王爾德,那個僭越的暴民之手,原本就是為自己的作品,圖紙上的理想社會殉道。

在大樓這個微縮的社會中,設計者太相信文明的自律了,警衛幾乎是些擺設,警察也只是像徵性的出現了一次。管理權並不在被架空的統治者(建築師)手中,上層貴族和打手們訴諸暴力,但他們遭遇的是底層無政府主義的挑戰。片中一直刺探權貴的,是住在底層的「渣男」王爾德,誘發他「革命」的動力,與其說是代表階層反抗不公,不如說是內心的齷齪私慾——攀上交際花夏洛特。當王爾德得知夏洛特原來是羅伊爾的情婦後,他似乎找到了道德的高地,肆無忌憚的暴力施加於她,全然不顧身懷六甲的妻子。有趣的是,王爾德還是打著「紀錄片導演」的名頭幹了這一切,一手拿槍一手拿攝影機,導演藉機諷刺了他的同行們,連帶那個放蕩的女明星,把媒體對權力的附庸,與權貴的交媾,刻錄在這個虛偽、投機的膽小鬼身上。

與訴求鮮明的底層和高層相比,身居「中產階級」的醫生朗,態度則要曖昧的多。就連早餐的口味都要琢磨半天,過份謹慎的性格,也算是整個階層的共性。朗醫生打一搬進大樓就刷油漆,內心嚮往的是窗外的天空顏色,孤獨的人更渴望廣闊的空間,以擺脫對資源不足的依賴。但他自始至終沒有刷完自己的居室,也打不破自身階層的藩籬,一次次的往上爬,即便得到了建築師的個人賞識,也被真正的權貴們無情打臉。再勤勉和優秀,25樓的朗醫生也得住在紈絝子弟的樓下,影片中他唯一一次反擊,搞掉了傲慢的富二代,也終於明白自己的處境——與其做上層的走狗,不如與下層聯手。在劇組這麼多英國演員里,導演太明白抖森的票房吸引力了,萬千寵愛都給了他,正面,側面,特寫的,背光的,西裝革履的,放浪形骸的,一絲不掛的...就連和女人瞎搞也那麼優雅,就差大衛像那般正面全裸了。可如此專注於某一個人,而且還是這麼個曖昧的角色,反而沖淡了影片該有的荒誕感和批判意味,不如其他兩個階層來的犀利。所以,當《摩天大樓》的結尾回到開頭的「烤狗腿」一幕時,觀眾仍然難以琢磨朗的內心,他到底是真的瘋了,還是看淡了雲煙,品嚐權力留下的真空。或許,抖森的若即若離和玩世不恭,正是導演維特利對於階層固化的態度——與其拼得頭破血流,還不如玩一把女人就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