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媽咪--Mommy

妈咪/亲爱妈咪(台)/慈母多恶儿(港)

8 / 62,759人    139分鐘

導演: 札維耶多藍
編劇: 札維耶多藍
演員: 蘇珊克雷蒙 安妮杜爾瓦勒 安托萬奧利弗波尼安 派帝姚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亦伷

2016-06-05 02:54:31

《媽咪》和我所了解的電影


      我想談的這部電影是《媽咪》。導演是准90後,哈維爾多蘭,罕有的電影天才,憑此片獲14年坎城評委團大獎。這是電影的標籤,別人貼上去的。而我,不喜歡多蘭。
      即便是成名已久,他的這部《媽咪》,也只是及格而已。
      劇情很簡單,台詞以寫實為主,大幅鋪張為還原生活,在這裡,沒什麼好談。即便你隨便找一部瓊瑤劇,個中劇情之曲折動人,都不亞於此片。當然,這不是貶,好電影從來不需要劇情。
       一個年輕母親,為孩子自由將叛逆兒子接出少管所,在結巴鄰居幫助下維生,管教孩子。媽咪整日奔波,倍感無力,最終別人對他兒子的巨額訴訟將她心理防線擊潰。她又將兒子送回少管所。
       如同其處女作《我殺了我媽媽》一致的核心。兒子與單親媽媽間有著類似戀人般的情感糾葛,甚至請了前作的女主角再次飾演母親。
       多蘭在風格化的路上又邁了一步,從處女作的過度模仿中擺脫出來,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說是獨樹一幟,其實是入了門派。《媽咪》的視聽語言是嫡傳的新巴洛克風格,具體來說,就是華麗視覺系。畫面的色彩飽和度高,光影效果強烈,慢鏡頭、大特寫數量很多。除此之外,還帶有強烈的MV既視感。這種從法國繼承來的體系,讓他成了坎城的「親兒子」。
       同樣是受新巴洛克影響,王家衛的視聽做的比多蘭好太多(可能是王家衛影響了新巴洛克吧,說不清)。王家衛的台詞要更簡練;音樂的使用巧妙而嚴謹,不像多蘭一樣隨意:大特寫聚焦於肢體、香菸、扣子等物件,而非人的面部,保護了敘事的唯美;王家衛標誌的低感光攝影,也沒在《媽咪》中得見。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有兩次改變畫幅後又改回來的鏡頭。大多數時間,故事在方形畫幅中進行,視野窄的只能容下一個人,生活有所改善,畫幅慢慢展開,卻因為巨額訴訟而變回了原樣;媽咪醉酒後,畫面在美夢中再度展開,夢醒來後,畫幅又縮了回去。近幾年改畫幅在電影界實在流行,除了登峰造極的韋斯安德森,在國內尤為盛行,賈樟柯在《山河故人》,侯孝賢在《刺客聶隱娘》,馮小剛在《我不是潘金蓮》中都幾易畫幅。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多蘭確有才華,至少想像力十足。
      然而無論王家衛還是多蘭,都是後現代主義的新人,後現代主義向來受世人褒貶不一。戈達爾所說:「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死於阿巴斯。」可謂一針見血。作為電影界乃至藝術界的後現代之父,戈達爾的論斷表達了對電影的現狀的不滿及悲觀。戈達爾在早年建立的體系早已被人遺忘了。本來嚮往自由的後現代主義也漸漸陷入了流俗的桎梏。
      時至今日,幾乎所有人都傾向於美國的編劇及拍攝手法的時候,我想說這是對電影的迫害。我們忽略了影像本身的意義,我們放棄了實現電影的夢想。如果有一天,VR正式使用在電影中,我想:所有的藝術都會在頃刻間滅亡!!!迄今未止,我聽到的最蠢的話是:「電影最重要的是劇本。」而這樣的蠢人數不勝數。早在1916年的電影宣言中,最早的電影人已經提出電影的生命力在於擺脫姊妹藝術而獨立,而現在,100年後的今天,我們卻要眼睜睜地看這門離自由最近的藝術慢慢死去。
       我不明白,我們在經歷些什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