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桃花泣血記--The Peach Girl

桃花泣血记/ThePeachGirl

6.9 / 188人    100分鐘 (18 fps) | 94分鐘 (1995 alternate version)


編劇: 劉江海 導演: 林福地
演員: 金玫 製片: 呂景松
演員: 金塗 陽明 玲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雲逐月

2016-06-08 06:00:06

評《桃花泣血記》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桃花泣血記》是卜萬蒼1931年在聯華導演的第二部作品,本片由金焰(飾金德恩)、阮玲玉(飾琳姑)、李時苑(飾金母)、王桂林(飾琳姑之父陸起)、周麗麗(飾琳姑之母)、韓蘭根(飾瘦仆)、劉繼群(飾胖仆)、黎艷殊(飾周娟娟)、周筠貞(飾周母)主演,講述琳姑與金德恩因包辦婚姻與門戶觀念所導致的天人永隔的悲劇,本片由卜萬蒼親自擔任編劇,很能體現他個人所持有的思想、價值觀及電影的風格。據筆者總結,為以下四點:
一、繼承明星時期其導演的鴛鴦蝴蝶派電影的特性,使其作品通俗易懂。我們知道鴛鴦蝴蝶派小說有兩個最明顯的特徵,即章回體的形式和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根據劉揚體在《「鴛鴦蝴蝶派」的主要特徵》一文中總結的內容,《桃花泣血記》在很多項內容上都有其特徵,歸結如下:(一)其取材偏重於都市社會中的某些病態現象。《桃花泣血記》中關於一個城市富家少爺和鄉下貧家女相愛並最終因門不當戶不對、城鄉有別而遭遇家長反對而天人永隔的愛情悲劇,很好的勾勒了一個時代與社會的悲劇。(二)採用章回體的結構方式,按照人物出場先後和事件發展的時空順序來敘述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桃花泣血記》中按照一個牛場遭遇竊牛賊、琳姑出生——琳姑見桃花停止哭泣——琳姑與德恩的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琳姑與德恩桃林定情——琳姑進城——琳姑與德恩感情被識破後德恩「金屋藏嬌」——陸起進城、琳姑與德恩的婚外同居被識破——琳姑在鄉下忍受思念和貧困的雙重折磨而金德恩面臨母親的禁足與陰謀(如美人計及以死相逼)——琳姑床榻病重與德恩衝破家庭牢監奔赴琳姑床榻——琳姑墓前金母與陸起冰釋前嫌、德恩墳前盟誓。影片按照一個人物出場先後與事件發展的時空順序敘述這曲愛情悲劇。影片中有兩個難得的心理描寫,運用了閃回,一是琳姑在家裡院子桃樹下紡線,她時而喜悅時而蹙眉心焦,鏡頭閃回到德恩向她表白一幕,德恩手扶籬笆,琳姑在他身後,腳步不安,揪著衣角,說「我是一個鄉下人,怎麼配得上你呢」;二是琳姑為了父親和孩子忍著心中的悲苦奔向老色徒劉裕泰的家中,經過桃林,她手摺一束桃花,灼灼其華的桃花讓她回想起幼年時媽媽告訴她那番「這株桃花和你很有關係,你將來做人做的好,它開的花必定鮮艷,倘是不學好,那麼……」話時的情景,滂沱淚水伴著被她揪扯下來的桃花瓣,打消了去賣身的決定。這兩個心理描寫的閃回是在敘事線之外的了。(三)思想主題淺顯明了及其包含的一定程度的民主意識。在《桃花泣血記》中,明星時期對對待愛情堅貞女子的讚揚仍是一大主題,琳姑自不必說,即使在父親病重、女兒因飢餓哭鬧這種物質條件極其艱難惡劣時,看到灼灼其華的桃花,想到母親從小告訴她的那番話,即刻就讓她含淚放棄了賣身這件下賤事,其「貧賤不能移」的氣節是導演卜萬蒼想要傳達給螢幕前的觀眾的。即使作為片中「反派」的金母,導演卜萬蒼也是飽含同情的,金母第一次來到鄉下的疊翠山莊,關於她的說明是「金太太最愛她的兒子了,可惜她的愛法太不合時代了」,在反對德恩去找琳姑時,她強調 「你的父親早就去世了,可憐我將你撫養大了,難道你一句話都不聽從我嗎」,這裡麵包含金母是一個為丈夫守寡、養育兒子、疼愛兒子的貞潔烈婦的資訊。在反對琳姑與德恩婚事的原因中,固然門當戶對之見拘囿了她的眼界,直接釀成了這樁悲劇,但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她作為一個受封建道德影響的女子,「男女之大妨」,未有婚約就摟摟抱抱是不合孔孟之禮的,這也是為什麼當金母看到摟抱的德恩和琳姑時如此氣憤難平的原因,在她的觀念中,先戀愛後結婚是不合理的,這也導致在她的觀念里,琳姑等同於賤貨,是一個攀親、不擇手段與不懂禮的女子。在金母的身上,我們看到這是一個深受倫理道德影響的母親,對婚姻堅貞是其最大的特點,這也成為她與陸家冰釋前嫌的一個原因(當然德恩的堅決也是一重大原因)—當琳姑為愛死去的時候,琳姑身上對愛情的堅貞讓她找到了共鳴。同時,《桃花泣血記》增加了新的民主意識,影片包含著對自由戀愛的呼喚與對包辦婚姻的鞭撻;對戀愛應不分貧富的提倡與婚姻分門戶、階級之見的駁斥。「純以中國人的理性寫成中國式的悲劇,這就是桃花泣血記最值得我們讚美的一點,鄉女和富男戀愛、在我國宗法社會的壓力之下,只能產生不幸的收場,然而戀愛是否有階級性的,門戶之見能否束縛青年男女的熱情,這在《桃花泣血記》中,就可以找得一個答案」 (四)語言通俗,淺顯易懂,初期使用四六駢文。在《桃花泣血記》中,很多處的說明正有這一特點,如影片開頭的那段說明,胭脂鮮艷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淚眼觀花淚易干,淚乾春盡花憔悴;桃花開苞待放之際,正是琳姑情竇初開之時;昔日花紅葉綠,今日枝折根枯。這些句子都有押韻之感,讀來朗朗上口。
這些方面是跟明星時期導演的電影一脈相承的地方,《桃花泣血記》中所具備的鴛鴦蝴蝶派氣質,贏得了小市民的歡迎,讓這部電影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這部電影的觀眾在聯華的所有影片觀眾人數上佔據第一的寶座,聯華影片觀眾人數統計表如下 :
聯華影片 影片觀眾人數
桃花泣血記 二四八八五O
一剪梅 二三九二五O
呂三娘 七五O七O
玉堂春 一九八五四O
銀漢雙星 一二五O三八
北平大觀 八一六九O
自由魂 一九O一二二
心痛 一四八三八六
失足恨 一六七二八八
野玫瑰 一七四六二八
鐵丹蘭心 一二五一四二
海外鴻魂 一一六三三二
共赴國難 四九五二O
戀愛與義務 二三七 五O四
續故都春夢 二三O一一四
恆娘 一九八一三六
故都春夢 二一四 七六八
愛慾之爭 一三九八O二
野草閒花 一三九一0四
海上閻王 一五二二八二
二、影片在繼承鴛鴦蝴蝶派的一些特徵的同時,同時有了新的特點。即在強調女子應該堅貞自愛的傳統美德的同時,加入了新的民主意識,即男女應該享有自由戀愛,這種戀愛不分貧富、不分城鄉,不應該受到父母門戶之見的包辦婚姻的影響。琳姑在面對德恩真情實意的表白時,她有兩句話,一是「我是一個鄉下人,怎麼配得上你呢」「你是我的少主人,我怎能與你常談話呢」在這兩句話中,琳姑的敏感與聰慧讓她意識到城鄉身份的差異與階級貧富的差距是兩個人戀愛的兩大阻力。談到城鄉身份差異所導致的障礙,體現在當德恩與琳姑在花園幽會時,周娟娟的女伴看到後就說「德恩真沒有人格,和鄉下女子做這種醜態」,周娟娟向金母報告時,她說:「德恩和那鄉下女子在花園裡摟抱著,太失體統了」。在城裡人對琳姑的評價中,反覆強調琳姑是一個鄉下女子,在這裡,城鄉身份的差異在於,正如小時候德恩與鄉下孩子玩泥巴,面對滿臉泥巴的德恩,金母說:「我明天就帶你回去,不然就變成野孩子了」,這意思就是,如果待在鄉下,你是鄉下人,你就是個野孩子。琳姑作為鄉下女子,這意味著她不懂禮數,才會跟男人作出這種醜態,這樣就成為城裡人瞧不起她的一個原因,因此金母在看到德恩琳姑摟抱的這一幕後,她氣憤地說「即刻將這下流女子趕出去」。在貧富與階級而造成的婚姻阻擾方面,則體現在金母的包辦婚姻與對德恩、琳姑婚姻的反對上,當金德恩告訴母親「母親,我愛琳姑,我要和她結婚」,金母就說,這是攀親,「你簡直說夢話,我們這種人家來娶你的女兒」 「你女兒的事,我們給幾個錢就行了」 「不要錢是你活該,連牛場也不要你管了」 「好兒子,我們這種門戶,何能同窮人家配親」,在她的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她根深蒂固的門戶觀念,當德恩用「愛情分什麼貧富」來回她時,她用金父與母子的溫情來試圖控制德恩,她含著眼淚對德恩說:「你的父親早就去世了,可憐我將你撫養大了,難道你一句話都不聽從我嗎」,並用封建家長殘暴的方式,禁了德恩的足,並試圖用美人計、以死相逼等計謀打消德恩見琳姑的心。
影片最後,琳姑用她的死換來了金母與陸家的冰釋前嫌,用她堅貞的愛情觀贏得了金母的尊重,更永遠地活在了德恩的心裡。金母對二人感情的認同固然是為了滿足小市民階層對大團圓結局的願望,過於浪漫虛無與不切實際,這是導演與那個時代協商後所達成的一種結果,但關於民主意識的宣揚,還是能有其積極與進步的意義的。在琳姑的墓前,金母為陸起拭淚,德恩發出「琳姑,你既已殉情,我也守義,今生我們不能相見了,我將我的愛埋在你的墳里,常伴著你,等待來生吧」的盟誓。但作為觀眾,我們知道這是一起可以避免的愛情悲劇,只要當初,金母不以城鄉身份差異、門戶之見橫加阻擾,琳姑與德恩本可以雙宿雙飛、不必天人永隔的,因此,在琳姑床榻,面對陸起對他的指責,他說道:「琳妹,我害了你,我應該死,但我死了,我們的孩子應該怎麼辦呢?我要奮鬥,為我們的孩子謀福利」,這種為孩子去奮鬥的信念,是否也能打在未釀成悲劇的持有門戶之見、貧富有別的封建家長的心中呢!
三、卜萬蒼在明星時期,《未婚妻》中對「新大陸」與「新大陸」的女子都予以貶斥,在這部電影中著重描寫田園之樂及田園人的淳樸,謳歌田園,而對城裡人及城裡文明予以了貶斥。田園與城裡是被導演對立起來的。這不僅體現在德恩與琳姑的愛情上,如德恩對琳姑與城裡女孩子的評價是:這是多麼純潔的美啊!在城中哪裡找得出來;城中女子是脂粉的美,這才是純潔的美。也體現在其它的一些細節中,如鄉下小孩子在田裡玩泥巴,鄉下小孩子就起了欺負德恩的心思,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說:「「讓我們鄉下人也來欺欺城裡人」,在這裡,德恩被定義為城裡人,而不是少爺、富家公子之類的。當陸起在城中與女兒琳姑相見時,剛開始陸父是很喜悅的,當看到琳姑的那身華麗旗袍與所飾配的奢華耳環,他立刻轉喜為怒,說:「我不願意我的女兒有這種賤樣,快去換回原來的衣服」,在陸起眼裡,城裡的打扮與綾羅綢緞等同於奢靡墮落,只有田園的衣服與生活才是最美的。
田園之樂,一在於它的風景秀麗以及給人提供的人的天性的發揮;二在於田園人的淳樸善良。在關於田園這片土地的描述上,影片開頭是一個關於牛場的大全景,很美麗;陸起妻背著其女在鋤草,一個大全景描繪了風吹樹葉婆娑的美麗之姿;陸起用牛車接母女回去,牛拉一家回去,一段大全景鏡頭展示了美麗寧靜的田園風光;等等,在影片中,有關大全景展示的美麗田園風光俯拾即是。在描寫田園給人提供的人的天性的發揮上,小孩子在天地裡愉快地打泥巴仗;陸起用牛車接琳姑母女回家,一家人簡單而又幸福;其實最重要的在於,田園給琳姑與德恩提供了一個男女互相吸引並戀愛的環境,琳姑與德恩在桃林定情,在逛廟會、在大自然里過高興地拍照的二人世界時都不曾被打斷,即德恩與琳姑的戀愛享有一個被人認可的公共空間,這是田園提供的。而在城裡呢!即使是「綠蔭深處,常有一對不調合的情人出現」,這個隱蔽的場所仍不能給二人提供一個自由隱私的戀愛環境,被周娟娟等女子發現,而且在城裡,二人的關係不再是定義為淳樸簡單,被認可的,而是被稱為「不調合的情人」,因為城裡的一套禮數把人天性中的「發乎情止於禮」的親密給扼殺了。還有德恩與琳姑在城裡並不能享有一個被社會認可的公共空間,他們二人的世界被拘囿在德恩的「金屋」里。
田園裡的人很淳樸,其中以陸起為典型,擒了竊牛賊活張飛,但在同伴一句「饒了這些狗賊吧」,就放了他們;陸起幫金家做事時,「我在這裡一天狗賊休想作怪」,盡職盡責,在面對金主金母時,也是很恭敬的,「太太好福氣,麥租又有十成希望」,在金母第二次返回城裡時,送魚送肉,即使金母因私情而把陸起辭歇了,陸起當時還生氣地說:「你這老不講理的東西,誰願意吃你的飯」,但竊牛賊再次來時,他對勸阻他的琳姑說:「好孩子,我們寧可人家負我們,決不使我們負人家」,為此被竊牛賊傷了眼睛,兩隻眼睛都失了明。陸起與金母的關係,與《漁光曲》中瓊英父與張百萬的關係很類似,後者對前者存在盤剝關係,但後者並不是激進的反抗者。金母只具有封建性,並不像《母性之光》中的黃曉山、林寄梅,資本主義的盤剝性與階級對抗性很強。
四、影片已經注意加入幽默詼諧因素。如小孩子在田裡打泥巴仗時各小孩滿臉泥巴的面部特寫的來回交叉剪輯,很具有喜感。在這部電影中,韓蘭根扮演的廋仆與劉繼群扮演的胖仆起到了幽默詼諧的作用,特別是韓蘭根在德恩與金母激烈對峙時,他的擠眉弄眼很具喜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韓蘭根與卜萬蒼的第一次合作,韓蘭根劉繼群和殷秀岑以後成為卜萬蒼電影中重要的「諧星」,這跟卜萬蒼有關電影的主張是很契合的,他認為「一張優秀的片子,他應該有輕快的調子,導演者運用純熟的技巧,在不沉悶的空氣下,灌輸正確的和嚴肅的意識,務使觀念能愉快的接受下來」 。
影片中,這些特點是有一種含糊性的,如田園有陸起這樣淳樸之人,但也有琳姑之房東與老色徒劉裕泰這樣的人,在這點上,田園之美似乎又被顛覆。其次,影片中重要的含糊性在於,對於這種由門戶之見與包辦婚姻導致的悲劇,編導在解決問題的方式上是溫和保守的,總在期待金母的良心發現(或《漁家女》中張國瑛的成全),正如前文所說,這是浪漫虛無與不切實際的,但這也是由那個時代的觀眾趣味所決定的,一方面那個時代讓他們看到了民主思想及其所帶給人的幸福與自由,同時,面對新事物,觀眾又是具有保守性的,這就造成了一種協商後的共存狀態。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出品於1931年,距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的出現還有2年。最後,影片最大的含混性在於,城市相比於鄉村,應該是一個男女關係更自由的地方,而鄉下應是一個保守封閉的地方,男女過於親密肯定會招致閒話,即城市應該是為男女戀愛提供了一個被認可的公共空間,而鄉村則是一個仍遵循「男女之大妨」禮制的地方,「因為其他的公共場所,從劇場到醫院,從沙龍到學校,皆可為『自由』戀愛的地點」 所以沈從文試圖沿著南京路走進一座陌生城市時,「遭遇的都市『新式女性』,每個人都有點姨太太或窯姐兒神氣」 ,這也是卜萬蒼《未婚妻》中對「新大陸」排斥的原因所在,他和沈從文一樣,對「新大陸」,顯然包含著一種先驗性的「『新大陸』印象」,亦帶有一個高傲的「鄉下人」在遭遇都市「新式女人」時,藉以自雄、自強的故作豪氣。 但編導卜萬蒼如此顛倒是非的安排及違背之前作品的一貫意圖正是因為導演對城市現代化認識的偏見與不足造成的,這裡很值得一提的是琳姑與德恩逛廟會時的情景,在廟會上,有傳統農本社會固有的耍猴及算命等傳統項目,但也有西洋來舶來品,即通過一個小匣子看影戲,剛開始畫面是京劇,接著畫面一轉是西洋裸女畫面,琳姑看到這一幕時「不忍卒讀」,這是影片中唯一展示的具有時代痕跡的一處戲了。影片中這種含混性在《漁家女》中得到解決,編導卜萬蒼就加入了周圍鄰人對瓊英與時俊交往的不屑與譏諷。
總之,在《桃花泣血記》這一影片文本中,我們看到卜萬蒼既想繼承明星時期鴛鴦蝴蝶派電影的特點,同時又與時俱進,加入提倡自由戀愛的民主意識。但這二者之間在存同的同時也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對這兩者的處理上,影片的結局是協商的、影片的文本具有含混性,這固然有編導卜萬蒼白身認識上拘囿的原因,但更有著時代的深刻原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