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
2016-06-13 19:26:01
愛是一個註定失敗的賭局
AMY是個不太尋常的紀錄片。
2007年,英國天才爵士歌手艾米·懷恩豪斯(Amy Winehouse)的憑藉專輯《Back to Black》拿下五座格萊美大獎,成為英國的國家驕傲。但隨後爆出的酗酒、吸毒醜聞,又讓她不斷被英國媒體騷擾、調侃和消費。2011年,年僅27歲的「毒後」死於飲酒過量。
這部電影,記錄的就是Amy從成名到毀滅的過程。
電影既沒有以第三人稱的旁白來串聯各個段落,也沒有任何受訪者面對鏡頭的畫面——這些大多數紀錄片都不可避免的元素。
它不是一部預先設想好的紀錄片。它企圖用在影片製作前就已經存在的影像來還原一個全然客觀的Amy的形象,所以任何引導性的對話和採訪片段都被刻意迴避和隱去了。
更「槽糕」的是,作為人物記錄片,它幾乎沒有任何勵志的地方。近年大熱的《尋找小糖人》,《離巨星20英尺》以及《尋找薇薇安·邁爾》,不論主角經歷如何曲折,展現的都是積極正面的形象。
而在這部電影中,Amy抽菸、吸毒、酗酒、濫交這些問題統統沒有迴避。影片的主要線索也是Amy和前男友Blake的愛恨糾葛。她的才華,她的音樂創作,似乎都是拜她的感情經歷所賜。轟轟烈烈不假,但多少有些旁若無人,始終沒有給觀眾撒心靈雞湯。
據說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導演採訪了100多位Amy身邊的人,積累了數千小時的採訪素材。但最後我們卻只能通過受訪者的聲音來完善對Amy和她身邊人的認識,做出我們自己的道德判斷。
事實上,影片中稱得上新創作的部份,只有幾個標記Amy生命中各個時刻和地點的空鏡頭。這些新的畫面結合舊的音效,打通了過去和現在,恍若穿越回那些確切的時間。
我們常常會聽到,某一位紀錄片導演耗費多年心力,記錄一片土地、一個群體、一個事件。這樣的紀錄片創作,本身將作者的存在「置身事內」。而從Amy去世的2011年到影片AMY上映的2015年,這中間的時間,除了用在上面提到的採訪外,基本上是在剪輯台上度過的。
這部幾乎完全依靠後期製作的拼貼畫似的紀錄片,捨棄了幾乎一切再創作的素材,有著一種高傲的似乎不願「消費死者」的氣質,但又確確實實的帶來了一種真實的震撼,並且滿足了大部份觀眾內心深處的窺探欲。
AMY當然不只是拍給粉絲看的Amy的傳奇人生,它想表達東西很多,媒體對個人的異化、家庭關係、音樂產業等等都有表現。但在Amy這個燦爛鮮活的個體面前,其他的似乎也並不重要。狗仔隊的鎂光燈下,並無新鮮事。
紀錄片本身就是克制和冷靜,而AMY在這一範疇內都算得上異常高冷。這種故意壓抑的情感,簡直是在替Amy本人悲鳴。
年歲越長,看電影也會少很多中二的戾氣。試著明白拍電影這回事後,更加了解每部電影都有值得被欣賞的地方。不再會要求它面面俱到,各個層面都無懈可擊。只要有一個鏡頭、一段對白、一場戲的調度打動到我,那就算沒白看。
Fo you I was a flame, love is a losing game.
為你我就是火焰,愛卻是註定失敗的賭局。
在AMY中聽到這一句歌詞時,其實我已經被打動了。這感動不只是源於這首歌,不然直接打開蝦米聽歌就好了。某種程度上,這部電影於我就像是這些歌的註腳,讓我在聽歌時對照著理解,最後帶著不同的情緒,進入其中。Amy和Blake分分合合,最後還是沒能走到一起。《Love is a Losing Game》這首歌唱起的時候,Amy在水星獎現場的演唱畫面,她和Blake親昵的畫面交叉剪輯成一組讓人心碎的蒙太奇。
又比如《Back to Black》這首歌,我曾聽過無所次,但只有在這部電影中出現的這一次,才算了解Amy創作這首歌的背景和心情,每一個詞都明白它的含義。就像一個相熟朋友,在你面前唱出她的深情和曲折。這些東西可以被文字化,但想來必定沒有這些真實流動的影像來的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