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吸特樂回來了!--Look Who's Back

希特勒回来了/吸特乐回来了(台)/元首在现代

7 / 50,586人    116分鐘

導演: 大衛溫德
原著: 帖木兒魏穆斯
編劇: 大衛溫德 Collin McMahon
演員: 奧立佛麥蘇希 卡嘉瑞曼 法賓布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l~i~c~e

2016-06-16 00:19:44

由電影淺談人性:留德華們,你們知道德國人在想什麼?


德國電影近數年都是偏重政治題材,娛樂性居其次這件事早已眾所周知了。
這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若把它當成異想天開的娛樂片來看,其實是沒啥看頭的。筆者更願意將它當作一部紀錄片來看待。


關於電影情節,在這裡就不想多說了,本人並沒有看完整部電影。而裡面涉及到一些話題,可能對於處在不太相幹的環境的同學,共鳴也不大。

筆者只是突然想到一個場景:一個小狗被主人牽著路過一家別人的院子,院子裡拴著一隻大狗。小狗見了大狗汪汪大叫,大狗確沒什麼反應。

筆者整理一下跳躍的思路,然後想到了一個問題:作為中國人,一個黑人惹你生氣了,和一個美國人惹你生氣了,哪個更讓你生氣,或者說更讓你去思考?其實這件事情是不一定的,要看具體情況。但對於冒犯了你的黑人,你可能心裡就覺得說這人沒教養,不跟他一般見識了,在心裡罵幾句便轉頭忙自己的事情,大不了下次見了此人權當空氣;而對於米國人,很多時候事情便上升到了民族尊嚴,什麼國富民強,關於民族素質的討論了。
這個例子只是筆者自己的拙見,絕不含有種族歧視的意味。筆者只是在試圖闡述一個事實,當然不反對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

說了這兩個場景,筆者到底想說什麼,其實是個很難用語言闡述清楚的概念。
這幾年在德國的華人越來越多。留學生多是通過幾年的籌備,學語言,提成績,成績語言雙向達標,還要有一般由父母提供的資金證明,再通過由德國人設置的專業審核面試,拿著層層審核的證書,坐十幾個小時的飛機來到這塊只有中國一個省大小的土地,開始修這邊大學並不容易通過的專業課程。這裡的很多專業還設置有強制實習,留學生們在唸書期間一般是修滿90個學分的理論課程後,還要在相關專業的公司進行至少為期三個月的實習實踐,然後開始30個學分的畢業設計。所有環節合格之後方可畢業。畢業後還有一部份同學選擇留這裡繼續工作。

拿筆者在讀的學校來說,筆者2013年入學的時候,學校給的錄取通知是要求在90分的理論課以外進行三門補課,而兩年後對於筆者所在專業新入學的中國研究生,補課數量已上升至七到八門。兩年間兩國的本科生課程設置筆者猜想是不會有到達八門課程的變化的。至於印度人的入學通知、土耳其人的入學通知上補課數量是多少,筆者沒有問過,便不得而知。但中國留學生補課數量的徒增,筆者想這後面的意思是顯而易見的。

昨天朋友圈裡又爆料,說斯圖加特的校長表示要減少中國留學生的招生,給的原因很可笑:其中有一條:中國學生總是自己做飯,不像德國學生那樣買現成的食品來吃,造成學生宿舍的打掃增加難度。這條新聞筆者覺得太過荒謬,以致於要懷疑它的真實性。我們假設這條新聞是真實的,那麼首先這件事情的因果關係是很可笑的。如果一個德國學生對中國學生這麼說的話,筆者理解為小孩子過家家,年輕人因為生活習慣不同,有些衝突,是再正常不過的。而一個堂堂德國大學的校長若是說出這種話,就顯得有失水準。原因有二:其一,依筆者的淺薄經歷來看,德國學生不做飯大部份是因為不太會做,而他們有機會吃到日料或者中餐時,其實也是非常開心的。德國城市隨處可見的越南店也是頗受本地人歡迎的。筆者現在住的學生公寓,昨天剛剛辦了一個壽司party,是幾個德國人剛剛學會做壽司,於是大張旗鼓地籌備材料,邀請一票朋友一起來做飯。其二:作為一個大學校長,理當身為教書育人的楷模。而留學生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定程度牽扯到政治關係,國際友誼的。一個身關國際友誼的楷模,是不是當注意自己在公共場合的言論?倘若某國留學生真的給貴校的運營管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私以為也是應該找一個恰當的藉口來悄悄減少招生即可的,而這種雷聲大雨點小,沒有進行措施先放出言論的做法,筆者以為以一個大學校長的智商當深諳其可能招致的不滿和後果。如果新聞屬實,這種做法就難免太有挑釁性和針對性,是非常有失公平和水準的。

電影情節里穿越到現代的希特勒為了增加節目收視率,去採訪大街上的民眾。他問每一個人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當今德國有什麼問題。筆者粗略看過這部電影的介紹,說很多片段都是隨機抓取的真實群眾的真實反映。這種拍攝手法其實和紀錄片是別無二致的。對於這個問題,電影裡不止一人表示,目前對於他們最大的問題是太多的外來居民。其中一人提到了希望「大鬍子」們可以離開德國。
首先筆者對於影片導演的犀利視角非常敬佩。筆者可以想像,在這樣一個充滿民族優越感和同樣自居禮儀之邦的國度,很難會有一個本國人當面對外國人坦誠他的這種不滿的。而藉由電影的疏導,一個德國人面對自己國家「曾經的元首」,真話也就自然流露了。於是有機會看到影片的外國人,或許便有機會聽到一些他們不可能親耳聽到的德國人的真實想法。

其實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民族。筆者走在路上,偶爾會感受到一些打扮時尚的德國美女對你從上到下那種冷冷的打量。這種感覺有點像你進了一個高級服裝店時,店員對你投來的那種眼神。但倘若你和她們開口說話,她們永遠還是以「您」的語氣跟你講話的。倘若你去問路,他們也是微笑來幫忙的。
這個民族有意或無意的,是時刻在維持著自己的姿態的。而他們內心所想,大概講出來實在有別於自身形象。

人都是傾向於與高出自己的人交往,無一例外。趨利避害,人性所致。
很多年前某位政治家的名言為很多人所知曉:弱國無外交。於個人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在留德華的論壇上,華人們總熱衷討論德國人之於中國人的態度。筆者想說,不管你是喜歡還是討厭他們,我們的這種在乎和關注,本身就是一種預設的認可。

而於德國人,這件事情又是複雜的。
從去年開始的難民風波,我們中國人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對於默大媽的政策是無法理解的。華人論壇上把這件事情直接定義為「風波」,其好壞也就直接被定了性。而身邊的德國人,其實鮮有直接站出來表示反對的。事情的奇怪之處就在此:如此大數量難民的湧入,衝擊最大的當屬本國的各方面運作和居民生活,而為什麼本國人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我們卻義憤填膺?

這後面的道理,筆者不否認是出於德國人自身的素質和修養。但筆者這裡多一句嘴:你們見過身邊的一種人麼:有一種人,他們就是看不慣別人比自己過得好。

你和小紅從小是鄰居一起長大,小紅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而你的父母是領導。從小你念重點班,小紅念普通學校;手機你用iphone小紅用華為;你穿品牌小紅總是去淘小地攤。但因為是鄰里,你們一直保持著聯繫。以前一起出去浪,你對小紅都是照顧有加。你的父母也經常在家裡教育你:小紅比你可憐,要學會和這種朋友平等相處,顯示你大家閨秀的風範。大學四年沒見,畢業後你回家,你發現小紅結婚了,嫁了本地富二代,住進了別墅,開自己的車了。突然你發現你在小紅面前很難再保持「大家閨秀」的風範了,雖然挨著面子你們還是以「親愛的」相稱,但扭頭你就跟你其他朋友吐槽起來,內容無非:就她也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