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

花样年华/

8.1 / 168,190人    98分鐘 | Poland:94分鐘

導演: 王家衛
編劇: 王家衛
演員: 梁朝偉 張曼玉 潘迪華 Lai Chen Ping Lam Siu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17140423董芷君

2016-06-19 05:13:00

《花樣年華》:恨不相逢未嫁時,終將一場風雨一場夢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曾經看過很多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的劇照覺得異常富有韻味,直到看了這部電影才明白張曼玉把蘇麗珍的美演繹到了極致。《花樣年華》從頭至尾都給人以淡淡的克制著隱忍的感覺,但是看完之後卻發現已經被深深地帶入,一步一步陷入恨不相逢未嫁時的遺憾里。
     在看《花樣年華》的時候被裡面的音樂深深牽動著,剛進入電影十幾分鐘的時候便覺得這部影片的畫面、色彩以及音樂特別切合。整個影片裡的場景並不繁多,僅僅是家、公司、賓館、麵攤和小巷,然而就算只是這簡單的幾個場景導演卻運用不同的方式將它們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電影的開始,家裡很熱鬧鄰居聚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麗珍來看房子,再緊接著麗珍和慕雲兩家慌慌亂亂地搬家以及鄰里鄰居聚在一起吃飯打麻將等等。雖然是都是吵吵鬧鬧的場景但卻讓人感到溫馨,就如同這是時候的麗珍和陳先生,慕雲和周太太的感情一樣溫暖。但是從麗珍開始經常一個人待在家開始,漸漸整個場景變得蕭瑟了。下雨的小巷,沒有喧譁的麵攤都讓人感覺到了壓抑還有麗珍的孤寂。畫面色彩開始變得比較黯淡,正因為如此我開始注意到了女主角麗珍身上變幻多樣的旗袍。剛開始的時候和大家一樣被穿著各種旗袍的張曼玉美到了,不同顏色花樣的旗袍讓人大飽眼福。本以為服裝只是為了凸顯張曼玉的美但是慢慢地才發現旗袍其實在這部電影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都說女人今天什麼樣的心情大半決定了穿什麼樣的衣服。因此片子的前一部份,麗珍穿的旗袍的顏色都比較靚麗如同的幸福的心情一般,到後來旗袍的顏色和樣式隨著麗珍跌宕起伏的心情不斷變化,在大眾的印象中,旗袍是中國女人的象徵,所以旗袍反映了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是深受道德觀念的束縛的,因此旗袍也暗示了影片中蘇麗珍和周慕雲在那個時代無疾而終的戀情。我想旗袍在這部劇中大概還有了這樣的作用吧。
      看完整部影片,在陷入麗珍和慕雲愛情的同時也驚訝於《花樣年華》整個片子的鏡頭。《花樣年華》給我的感覺每個鏡頭都十分緊湊,每個鏡頭都是必不可少,沒有任何一個鏡頭是可以省略刪除的。通常我在看普通電影的時候有快進的習慣,但到了這裡卻只能聚精會神的看每一秒,因為在這裡每一秒,每一幀都是充滿故事和富含寓意的,我怕錯過了一個細節就錯失了讀懂麗珍的機會。正因為精簡緊湊的鏡頭讓《花樣年華》變得很有深意,同時也表現出了麗珍和慕雲之間晦澀微妙的情感。也正因為鏡頭的精簡讓我更加注意到了許多細節,最引起我注意的便是麗珍公司的時鐘,麗珍的繡花拖鞋以及劇中的電話。麗珍公司的時鐘出現過很多次,每次的時間都不一樣,但每次一出現我都會仔細留意,然而我也並不懂它的意義所在,希望有人可以幫我解讀,當然也有可能它並沒有深層次的含義。麗珍的繡花鞋是在麗珍在慕雲家裡藏了一天一夜時留下的,當時我只是覺得這鞋挺好看,到最後麗珍從慕雲新加披的住處拿走這雙鞋的時候我才明白其實這雙鞋對於他倆的感情來說就是開始和結束。
      很多人都在惋惜蘇麗珍和周慕雲的愛情,後來我在翻閱資料的時候發現其實王家衛導演的初衷是拍一部姦夫淫婦版的《花樣年華》,我便翻看了影片中沒有播出的四段遺失的回合和幕後花絮。其中確實有很大的改變,但於我來說很慶幸王家衛導演最終還是把片子剪成了良家婦女版。劇中,蘇麗珍和周慕雲的愛情在那時是違背道德、不合時代的,也因為他倆雙雙都受到了自己親愛的人的背叛,麗珍和慕雲不斷地強調「我們不會和他們一樣」。所以,從頭至尾麗珍和慕雲的感情雖然曖昧晦澀然而卻一直給人純潔美好的感覺,就像最美好的花樣年華。如果加入刪減的片段,麗珍和慕雲的感情即使變得更加熱烈更加放肆也沒有那種淡淡的隱忍著不爆發的感情更能夠引人入勝了。他倆的感情不同於其他愛情片,沒有開始、熱戀、失戀、結束,當我還沉浸在麗珍和慕雲欲說還休的隱忍中的時候,這段開始也沒開始的感情就告一段落了。慕雲沒有說過一句我愛你這樣直白的言語,只是一句「是我,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就讓我逐漸明白了慕雲對麗珍克制隱忍的愛中其實也有膽怯和退縮。他把麗珍的沉默當作了拒絕,獨自一人踏上了去往新加披的輪船。而麗珍匆忙趕到賓館,就只剩下一個空空的房間。身著嫩綠色旗袍的麗珍坐在凳子上重複著「是我,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帶我一起走」流下了無聲的眼淚。倆個人都被束縛在道德觀裡止步不前,都渴望對方邁出那一步,最終都將自己禁錮住了。那是一種難堪的相對,她一直羞低著頭,給他一個接近的機會,他沒有勇氣接近。她掉轉身,走了。她是真想愛的,只是那個年代女子的矜持和守舊,讓她一直羞低著頭。她給他機會,一直渴望他勇敢的跨過來,跨過來,轟轟烈烈的愛她。可他沒,他略作退縮。一場花樣年華的愛戀,最終換來的,卻是一場難堪的相對。到這裡也只能是恨不相逢未嫁時的無奈和遺憾了。沒有一切如果的事,過去的終還是歸於往事。很多年後,麗珍再來到當初的出租屋,透過窗戶望著慕雲曾經住過的屋子紅著眼眶哽嚥了。慕雲回到出租屋,聽著新的鄰居講述麗珍當下的生活,他透過窗戶也望著麗珍曾經住過的屋子欣慰的笑了。不同的表達方式,但都在告訴我他倆感情結束了,各自過著各自的生活帶著曾經的影子。
      最後,慕雲來到莫高窟向一個洞口說了很多話用泥草填滿後便離開了,就像他曾經跟阿炳提到過的那樣將心中的秘密和美好都留在了過去。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彷彿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的到,抓不著。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他能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