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鹽湖城校園事件--DARK MATTER

暗物质/流星/暗物质

6.1 / 3,053人    88分鐘

導演: 陳士爭
編劇: Billy Shebar
演員: 劉燁 梅莉史翠普 艾登昆恩 Sina Amedson Erick Avar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1世紀皮浪

2016-06-23 22:45:02

反擊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完電影我的腦海中一直盤旋著巴赫的音樂,悲傷?偉大?渺小?蒼白?
——————————————————————————————
我先看了盧剛事件報導,看了他寫給姐姐的那封信。你相信嗎?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惡有惡報這種事。
看著盧剛寫下那些簡單似乎並沒有悲傷情緒的信,腦袋裡浮現的是新聞報導里,美籍華人對盧剛的大加撻伐和指責。呵呵,這個世界真他媽操蛋。
這樣一個由美國人拍攝的電影,我真的想向電影導演致敬。可我們的那些美籍華人呢。我想像盧剛那樣憎惡美國,可你卻發現,你的華人盟友,還不如你的敵人值得去珍視。
所以,這是一個怎樣操蛋的世界。你還要你的盟友嗎?你還如何面對你的敵人?
——————————————————————
看完電影,我發現我的嘴角竟然浮現出一抹得意的笑容。淹沒了中途竟曾流下眼淚的面頰。我在心裡竟然說到 :乾的漂亮,盧先生!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重如泰山,有的人死了,輕如鴻毛。
盧剛的死,留給了這個世界一個大大的嘲笑。
————————————————————
影片開始,能感覺到一個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孩子來到了「自由、民主」的美國。他對導師敬畏慌張而不自賤,他對工作認真努力表現矚目,他沒有抱怨導師給的錯誤截稿時間儘管他很累,他真誠祝賀同事得到的幸福,直到他單純相信導師能夠接受被挑戰的假心胸,一場悲劇便再也無法避免。他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而就是這樣的普通家庭教育出了這樣單純善良毫無防備心的孩子。
堅持做自己,堅持一個獨立的人格,不論語言還是畢業論文。你說他不聰明嗎?他能和司機夫人大方交流,讓人喜歡,他和舍友相處融洽從不裝逼。所以他為什麼不懂得退讓一步?在我看來,他只是不懂如何貶低自己去迎合別人罷了。他認為堅持自我是一種尊重,君子之交本該如此。然而他不知道在小人眼裡,這些恰恰是徹底相反的。
雖然他足夠聰明,但普通家庭的教育,讓他的眼裡註定只能充盈著刺眼的澄澈和單純。
其實,普通階級家庭的盧剛,理想很簡單,給父母爭光,獲得應得的尊重。
就在他的畢業答辯上,盧剛沒有提前給導師看他的論文題目,在這裡暗示盧剛已經對他的導師產生了距離,而他的導師此時並未察覺還在插科打諢,也沒有意識到盧剛的論文對他的權威性會造成威脅。所以第一次答辯有很多人,而第二次答辯,沒有任何一個學生,只有三個導師。這時導演給了一個特寫鏡頭,在諾大的答辯室裡,盧剛孤伶伶站在中間,一種窒息的空曠感,黑暗而壓抑,盤踞在盧剛弱小的身軀之上,一場答辯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兇惡的審判,他的導師遠遠的審視著他,試圖在他身上找到任何能夠攻擊的弱點。盧剛毫無防禦的瘦弱身體站在中間。這裡,導師的兇相已經躍然紙上。其中一個導師根本沒看出來他的論文價值,橫加阻撓。所以說,無論哪裡,永遠都存在只會吃大米飯的招搖撞騙的教授。而那個本來認同盧剛並為此和盧剛的導師產生爭論的老師,在電影的最後高潮階段,也被盧剛殺了。你能清楚的看到導演很明顯的給了這個導師一個清晰的鏡頭。他是無辜的,他代表了在這次槍擊事件中喪命的無辜形象。的確,從被奪走生命的角度講,這些人遭受了不公。但是這不公到底要不要算在盧剛的頭上?這個鏡頭,還讓我想到了,在混亂中,好人依舊會被殺。如果說盧剛是一個好人的悲劇,那麼這個教授又是另外一個好人的悲劇。這個世界是就是這樣殘酷的,殘酷到善良的人就這樣被同樣善良的人殺死。可他們誰都沒有做錯什麼。他們之間沒有仇恨,甚至他們本來是同類。真是天大的諷刺。
在混亂的房間裡,盧剛在黑暗中認真的反思發生在他身上的這一切。他是聰明的,所以,他終於理順了所有的事,看清了看透了每個人的嘴臉。是的,他沒有錯,他一直那麼單純善良的努力,他沒有錯,然而這個世界一直欺凌著他,他那麼努力,但他成了一個最努力的loser。為什麼要這麼不公?被欺凌而默不作聲。那是孬種。普京說,當有人欺負你的時候,你要以最快的速度還擊回去。盧剛不是孬種,於是他行動了。
而就在盧剛在樓梯碰見被他殺死的華人妻子和孩子的時候,他沒有開槍。真實報導也是盧剛沒有殺害任何無辜的人。這也是為什麼盧剛成為一個悲劇的原因。他並不是一個心惡的人,並不是一個誠心和社會作對的瘋子。他是弱者,他要尊重。僅此而已。
所以,我認為導演給盧剛這個人的角色定位是非常符合實際情況的。從盧剛寫給二姐的那封信里,我們能知道他的殺人動機,知道他在乎他的家人,知道他產生殺人念頭的癥結。雖然電影裡的情節可能都是杜撰的,但我認為,從那封信里反應出的盧剛的性格,和影片所表現出來的是很吻合的。最起碼我是這麼認為的。包括他對女人和愛情的態度和經歷也全部都在影片中做了寫照。
在那封給二姐的信上。他一直在強調,讓二姐不要過於悲傷。一直強調,讓二姐好好照顧爸媽。我想對盧剛說,我沒有哭,我只想和他一起大笑。
盧剛死了,他用他的死為所有被生活霸陵的人出了一口氣。因為作為弱者,我仍然可以要了你們的命,我仍然可以用我的死去讓你們震驚。從這個角度說,盧剛狠狠的還擊了這個世界。
然而,我真的不希望盧剛的悲劇再在任何一個普通家庭出身的學子身上再重演。我們應該在盧剛身上學到一些東西,去保護自己。
大海的波濤依然在翻滾,烏雲就在那遠方撻伐壓來。你站在那裡看不見,微風拂面。
————————————————————————————
一個嚮往民主自由的美國的中國青年是這樣的下場,你還相信美國的自由民主嗎?
然而這樣一個完全站在盧剛的立場的電影,竟然是由美國導演拍攝的。而我們的華人菁英還在大洋彼岸諂媚著老美,無視同胞的苦難,對美帝表演連他們自己都還不知為何物的普世價值。這是何等的諷刺,何等的悲涼。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