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ID4星際重生 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

独立日2:卷土重来/ID4星际重生(台)/天煞-地球反击战2(港)

5.2 / 188,821人    120分鐘

導演: 羅蘭艾默瑞克
編劇: Carter Blanchard 狄恩戴夫林
演員: 連恩漢斯沃 威廉費奇納 瑪嘉夢露 喬伊金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壹號渡

2016-06-24 08:02:21

《獨立日:捲土歸來》:二十年等一回與掌握核心科技


    在愛情的時限我們可以千年等一回,但與外星人的大戰我們分分鐘也等不得,但是在影史上,偏偏有一些大戰讓觀眾等了一年又一年。《異形》兩集之間的跨度最大是七年,《黑衣人》讓我們苦等十年,但是《獨立日:捲土重來》卻讓觀眾苦守了20年,這也意味著《獨立日》上映時還在穿開襠褲的你,到如今蝗蟲外星人「捲土重來」時你已長成一個亭亭玉立的摳腳大漢,20年的等待值不值的回情懷暫且不論,值不值得回票價大家不妨一看。

    20年的時間足夠記錄好萊塢科幻電影的發展歷程,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沒有哪個系列能比《獨立日》系列電影更能成為觀察這些年來好萊塢科幻電影發展的樣本。

    深究好萊塢科幻電影的核心科技到底是什麼?很明顯——特效。從這個層面來說,相較於20年前的《獨立日》,現在的特效技術不只進步了一點,可以說不是量的積累,而是質變。好萊塢在特效的道路上已經基本淘汰了曾經給它帶來輝煌的模型技術,幾乎全部採用CG特效。
20年前的特效師還在苦惱用怎樣的材料製作仿真的帝國大廈炸起來比較好看,現在的特效師動動滑鼠分分鐘搞定。好萊塢的核心科技讓「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真的成為可能,技術條件已經不能夠給想像力和腦洞造成束縛。

    《獨立日:捲土重來》通過特效重塑了那個曾經「黑雲壓城」的外星人吸盤式的飛船,而且比第一部中更大,更有壓迫感。第一部中的飛船還僅僅是覆蓋世界各地的重大城市,而第二部中外星人卻企圖覆蓋整個地球。

    雖然特效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對比曾經觀看《獨立日》時的震撼感覺,《獨立日:捲土重來》似乎缺少了些東西,這種東西叫做史詩感。僅僅的更大,更刺激並不構成電影的史詩感,雖然在《獨立日:捲土重來》中同樣get到了世界各地的人民,但是世界之戰的凝重是缺失的,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好萊塢20年來敘事節奏的變化——沒有最快,只有更快。

    「快」——好萊塢電影的另一個核心科技,通過對比兩部影片,變化最明顯的是影片的節奏。如果說《獨立日》中還有些舒緩的煽情段落,當然一切以票房為目的的煽情都是藍路搶劫。
但是到了《獨立日:捲土重來》中,導演已打雙料的雞血,已經無暇顧及觀眾能否體會人物的感情,在劇情上一個包袱接一個包袱,在視覺上一個爆炸接一個爆炸,觀眾在一片震耳欲聾、閃瞎狗眼的試聽攻勢下在無意識狀態嚼完爆米花後悄然離場,頭腦中再也回憶不出哪怕一個倍受感動的畫面。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20年的時間,好萊塢商業片終於又掌握了吸引觀眾的核心科技,而且在尊重觀眾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和「特效」、「節奏」的變化相比,《獨立日:捲土重來》跟前作相比劇情模式和科幻觀念似乎毫無改變。在《獨立日》不做大哥的這些年裡,不只一部影片從模式和觀念上對科幻電影做出拓展。本來不拍科幻電影的克里斯多夫·諾蘭,改拍科幻後也是石破天驚,牛X閃閃。
諾蘭將心理學帶入到科幻領域,拍出了影史大作《全面啟動》,影片裡的多層空間結構和對心理結構的闡釋自然不是主流好萊塢科幻片所能比擬。 即使是拍硬科幻題材,《星際穿越》也是將「真科學」與科幻結合的典範,自然分分鐘秒殺一眾漏洞百出的低幼科幻電影。
     
    更有一些小成本的科幻電影以「高概念」和劇情的靈巧取勝,《月球》將觸角伸向了人的「主體性」,不能說不是一種哲學思考,而《彗星來的那一夜》複雜的排列組合式的劇情架構,讓人看完後倒吸一口涼氣。

     反觀《獨立日:捲土重來》仍然是20年前地球村民齊打小怪獸的路數,面對第一部奠定的科幻電影標竿和良好的口碑,確實很惋惜,這就像電影中慨嘆外星人給了地球20年時間,但是地球仍然沒有足夠的發展一樣,遇到了勁敵,早晚還不是個完。
好萊塢電影向來喜歡在商業電影中植入自己的意識形態,這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電影中的國家分為兩種,即美國和其他國家,其他國家又可以分為兩種,盟友和敵人,固化的意識形態會隨著世界格局的發展調整,但未根本性改變。

    早期好萊塢科幻片本身就滲透著「冷戰」的基因,美國的太空計劃皆出於與蘇聯的對峙,而這恰恰為科幻電影提供了土壤。在電影中,美國將「敵人」包裝成外星人,外星人也往往具有侵略意識。《獨立日》拍攝於1996年,與《阿甘正傳》處於同一個時期,這時的美國失掉了「冷戰」的對手後悵然若失,社會急需統一的價值觀團結民心,《獨立日》中全世界皆打外星人的設定不管是自覺還是無意識,都有統一民心的含義。
    《獨立日》中自然而然地將美國樹立成世界領袖的角色,這點在主流好萊塢電影中幾乎都存在著類似的設定。「雙雄模式」中顧及美國的種族狀況也必然安排成白人和黑人的組合,這一設定在《獨立日:捲土重來》中仍然得到了延續。

     有一件事在《獨立日:捲土重來》中得到驗證,就是20年中,中國在世界的真正崛起。很多人在談到好萊塢電影中中國元素的植入式簡單的歸結為贏取票房的目的,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偏移。在第一部當中美國還是一家獨大的帶領全世界抵抗外星人,而到了《獨立日:捲土重來》則刻意地安插了眾多的中國元素,全世界都說中國話,美國飛行員只和蒙牛牛奶,蔣蜀黍充當防禦總司令,全世界都在粉Ab。20年來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形象伴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增強和電影市場的指數式增長而驟然改變,尤其是近幾年的好萊塢電影,如果影片中不說幾句中國話,不安插幾個中國演員,都不好意思在中國上映。《獨立日:捲土重來》中,Ab雖然是中國人的身份,但是加入的仍然是美國人指揮的空軍,參加的仍然是美國領導下的戰鬥,美國的7月4日也是世界的獨立日,好萊塢充當著美國意識形態宣傳的排頭兵,試圖將全世界整合進美國的價值體系。
這也是目前中國演員所面臨的處境,想要在世界上出鏡,靠國產電影基本沒有可能,想要在國際上拋頭露面必須被好萊塢整合進他們的話語系統,不管是打一瓶醬油還是半瓶,完全是周瑜打黃蓋一樣的買賣。

    近年來的好萊塢大片越來越顯示出劇情低幼,視覺爆棚的發展趨勢,好萊塢的製片家們在明星制後似乎又找到了新的生財之路。不走心的劇情降低了電影前期準備的門檻,依靠視覺效果彌補劇情的不足成為流水線式的電影生產創造了可能。隨著好萊塢電影傾銷浪潮的高漲,系列電影也提速了兩部影片上映的間隔,包含了更多中國元素的「獨立日:地球反擊」一定不會讓觀眾再等20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