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孔雀--Peacock [2005]

孔雀/Peacock

7.6 / 1,129人    Germany:144分鐘 | China:136分鐘 | 244分鐘 (original length)

導演: 顧長衛
編劇: 李檣
演員: 張靜初 馮礫 呂玉來 劉國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鹿一崎

2016-06-24 17:44:23

別樣的懷舊,別樣的人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開始我關注到李檣這個編劇是因為《孔雀》,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首先關注到的是他的另一個劇本,由趙薇導演的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而最近在2015年9月19日,李檣憑藉電影《黃金時代》獲得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更加肯定了李檣是一個有實力的文藝片編劇。一直以來,我都比較偏向像顧長衛的《立春》、賈樟柯的《車站》《山河故人》、王小帥的《我11》、《青紅》、《十七歲的單車》這樣的片子。而李檣也似乎是寫這種類型劇本的好手。
       《孔雀》劇本和電影我都看過,電影對劇本本身進行一定改編,但基本情節,主題,線索並沒有改動,劇本講述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河南古城安陽,某個五口之家的姐姐、哥哥和弟弟在社會劇烈轉型時期,踏上不同的人生之路。姐姐二十出頭,雖看起來清瘦文靜,內心卻剛烈執拗,為實現夢想可以將自己豁出,無奈現實無情,經過多次挫敗後她學會聽天由命;哥哥二十三四歲,因小時得病落下輕微腦疾,父母對他的關愛皆多一層,經人介紹與精明的跛腳姑娘結婚,他過上自己很滿意的日子;弟弟十七八歲,敏感、憂鬱,內心世界過於豐富,因為某件事被父親趕出家門後,開始在外面找尋屬於自己的生活,然而所獲只是時間將其改造得面目全非。人物形象異常鮮明,姐弟三人,三個人,代表了三段不同的人生,姐姐是唯美的,理想主義的;哥哥是世俗的,實用主義的;弟弟是虛無的,悲觀主義的,三種不同的人生,其中注入的是三種不同的思考。我相信每個人在讀完《孔雀》劇本之後都會都自己的再創造,即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體會,我相信這也是更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另一個重要原因。
       至於初讀《孔雀》劇本,我便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劇本名字叫《孔雀》,一般來說劇本名字,不是以某個事件為名字,就是以某個角色為名字,而《孔雀》的起名竟讓我有一種猜不透的感覺,但其實這個名字是大有寓意的,只是當時愚鈍的我沒有察覺,而李檣的話讓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李檣說:「關於《孔雀》的起名,之所以叫這樣一個名字,緣於我自身對於人與人生的看法。我覺得人與人生都具有強烈的『觀賞性』。而觀賞性我們經常付諸於非人類,以為山川,植物,動物這些東西才有,忘記人與人也具有。其實人與人之間一生都在互相觀賞,某個人的喜訊與醜聞,落魄余榮華,四週人盡收眼底。我們彼此都像動物園籠子裡的動物,被人們觀賞。我們所有的人都像孔雀,身上長滿故事,一生中經歷的愛恨情仇,如同色彩各異的羽毛長滿人生。孔雀這種鳥好像是動物里最具觀賞性的,人一點不次於它們,好比《孔雀》劇本裡的那三個孩子。」我想每個人讀完這段話對我們的人生之路都會進行一定的重新的審視,我們總是忽略我們最切身的東西,其實人生是個籠子,我們每個人都被關在裡面。別人觀賞我們,我們也觀賞我們自己,我們也觀賞別人。這也是我所鍾愛於這個劇本的一大原因。
       都說姐姐是唯美的理想主義,我也是這樣看的。姐姐總是沉迷於自己的夢想,沉浸於手風琴中,全然不顧壺中燒開的水,正是虔誠信徒的形象寫照,夢想就如迷藥一般使姐姐無限上癮。姐姐給我的印像一直是哪個不顧一切騎著自行車,心在自由的天空飄舞,看著跳傘的意象如此豐富,傘兵因此成為她一生的最愛;與乾爸一起拉琴跳舞的時候,你看嘗盡孤獨滋味的她飲鴆止渴般的眼神,彷彿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成為一場狂歡。姐姐便如堂吉訶德沉迷於騎士文化一般,她飛蛾撲火,一意孤行,不撞南牆絕不回頭,或者說姐姐是那種即使撞上南牆也要把牆撞倒的那種角色。看到真人版堂吉訶德的果子由衷發出「他娘的」的感慨是五體投地的惺惺相惜,奪傘是為了表達好感,姐姐卻以殉道者般的決絕姿態脫下褲子,讓他無路可退——就像姐姐找果子擺平事端的時候他反問的「在你眼裡我就是個流氓?」——姐姐才是真正不可救藥的亡命之徒。她縱容青春的燃燒,她信奉的是爸媽都說,人這一輩子太短了,可我卻想一覺醒來,已經六十歲了。」最後她走向的是毀滅的道路,她找不到,她到不了,自己所暢想的美好,她只能完完全全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姐姐這個角色,也是在整個劇本里我最喜歡的一個。
       而弟弟呢,似乎是姐姐的完全的背離的一面。他消極,虛無,在成熟的母親與性格太過鮮明的姐姐的襯托下,「隱遁」的父親與「智障」的哥哥讓弟弟在強烈的戀母/姐情結中無法自拔。但弟弟的自尊是一點點被毀掉的,先是長期的被忽略,長期的,非常長期的。然後是姐姐的遭遇,因為姐姐的兩個夢想先後被擊碎的時候,他都在場,一個是傘兵事件,一個是乾爹事件。在這個家裡,他最可親近、可信賴的就是姐姐,因此姐姐的挫折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他的挫折。這之後,還有胖子哥哥在澡堂的口吐白沫事件,在這個家裡,他頂著很多無形的壓力,而別人卻從不在乎,甚至最親近的姐姐,也利用他,利用他去買那令他難堪的《性知識手冊》。之後在送傘事件上在同學面前喪盡顏面、喊著「他不是俺哥」 的弟弟,用傘頭全力刺向了哥哥,同樣殘忍的鏡頭在送禮場景中重現:看著被狗吠嚇到踉蹌失態的父親,他報復式地大笑不止。最後因畫女性人體,爸爸叫囂著:「鄰居們,快來看哪,我家出了一個流氓!」這一次,弟弟被逼無奈只好離家出走,離開了這個城市。和姐姐目的不純的婚姻一樣,結婚不但成了弟弟提前退休的捷徑,更成為他戀母情結的歸宿——如年長他許多的妻子所抱怨的「以前養一人,現在養兩人」。他自己也在這種喪失了尊嚴的生活中,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報廢掉了。
       智障的哥哥在整個劇中似乎一直都處於一種邊緣的狀態,但是哥哥代表的卻是一種實用主義,在姐姐和弟弟人生的襯托下,哥哥的人生顯得更為可觀些,這樣倒也襯托出姐姐和弟弟悲劇人生的悲涼。哥哥表面是傻子,每個人都得竭力忍讓著哥哥,這也從一定程度顛覆了傳統哥哥的形象。說他傻,他確實有點傻,但是也並不完全傻,所以姐姐讓果子揍了人,他就立馬帶著燒雞去慰問,精明得很。這個胖子,至少在這三樣事情上是絕對不傻的,一個就是對人際關係的經營,一個就是食,還有一個就是色。他在紡織廠門口看上了陶美玲,回家就給他媽使計策,讓他媽去提親。這還不算,他自己也很有方式,摘那麼一大朵向日葵,打在個太陽底下,把他放在今天也是很浪漫的一個人啊!可惜,天鵝肉並不容易得手,胖子的愛情終於還是失敗了。最後和農村跛腳姑娘結婚,胖子和這個農村姑娘也真是絕配。因為她是一個可已經營胖子的女人。沒有她,胖子肯定學不會那生存下去最關鍵的一招:自私。對付來借錢的無賴,胖子的辦法實在令人佩服,這絕對是大智慧。在他身上更多讓人感受到的是:大智若愚。
      其實這劇本有一個至關重要的背景,就是文革經驗,它是解釋所有事件的關鍵,它才是77年這一家人遭遇的不幸的真正根源。那個扭曲的年代,造就了一個個扭曲的人生。最後以拍這個劇本的導演顧長衛的一句話作為結尾。顧長衛說:「我永遠都不會向現實妥協,但我不如姐姐聖徒般執著;我也有現實功利的東西,也會有狡猾的時候,但我不如哥哥;相對於弟弟那樣的勇氣,以及他的消極面,我也沒徹底地做的像他那樣」——同樣的痛苦就像陽光,落到了所有人的身上,然而,「儘管一生再黯淡,平庸的歲月再漫長,也總可以等到開屏的瞬間,這樣的瞬間,便足以將生命照亮。」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