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 Finding Dory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寻找多莉

7.2 / 303,811人    97分鐘

導演: 安德魯史坦頓 安格斯麥可連
編劇: 安德魯史坦頓 Victoria Strouse 鮑伯彼得森
演員: 艾倫狄珍妮絲 艾伯特布魯克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溺死的魚

2016-06-25 00:04:32

這盤冷飯的調料是皮克斯的靈魂


《海底總動員2》是一部好電影:技術上登峰造極,內涵上則維持了皮克斯的一貫靈魂。
於是你也許要問了:皮克斯的靈魂是啥?

我覺得,皮克斯的靈魂在於:比起主角與反派勢力的對抗,皮克斯更多關注的是平凡的主角自己的成長。所以在皮克斯的電影裡,「反派」的存在感都不強,主角遇到的困難一般都是自己「作」出來的。
比如,《玩具總動員》中,雖然有個喜歡破壞玩具的熊孩子,但主角胡迪之所以遇到一系列的麻煩,起因還是自己非要跟新玩具巴斯光年爭寵,企圖把他趕走。
《海底總動員》中,也是尼莫自己跟爸爸賭氣,才被人類給抓走的。
就連《超人總動員》這樣充滿超級英雄氣質的作品,全片最大的「敵人」都是主角超人自己的家庭危機。
而從去年的《頭腦特工隊》到這部《尋找多莉》,更是連反派都沒有了。故事中沒有惡人,電影的主線也不是大反派要破壞和諧社會,打倒了大反派世界就和平了。多莉和主角們要克服的只有橫在眼前的困難,要戰勝的只有自己。
這樣才更接近我們每個人真實的生活:阻止你的從來就不是什麼大反派,阻止你的只有你自己。

這是其他動畫很少做到的。因為一旦沒有突出的反派,就很難在簡單的故事中形成足夠強烈的戲劇衝突,電影的精彩程度就大打折扣。所以夢工廠的《功夫熊貓》拍了3部,對手一部比一部牛逼;迪士尼年初的《動物方城市》,也少不了綿羊副市長的一個驚天大陰謀。
我不知道大家的喜好如何。但是對我來說,皮克斯這種以小見大的靈魂更難能可貴,而這種更貼近我們每個真實平凡人生活的細膩,也總能給我更多感觸。

但是,《海底總動員2》並不是皮克斯最好的水準。原因之一,是故事本身太胡鬧了。
說到故事,我還是想拿《動物方城市》做一下比較。
《動物方城市》確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動畫佳作。但從整體設定上講,它比《海底總動員2》討巧很多。它在保留部份動物特性的基礎上,憑空塑造了一個世界觀,說到底是披著動物的外皮講了一個傳統的英雄故事:在逆境中努力成長的主角戰勝了邪惡的反派成功構建了和諧社會。這樣的故事是非常容易讓觀眾接受的。
而《海底總動員2》選擇了一條困難得多的道路。不管是整體設定還是細節描繪,這部電影都是非常現實的。而電影的立場又完全在人類的對立面:片中的人類即使算不上反派,也絕對是魚類完成任務的障礙。
這樣的處理,不僅要求觀眾在觀影的時候抽離自己的人類身份,還得讓他們代入主角們、也就是海洋生物的角色中。這個難度就相當大了。
雖然選擇非常大膽,但可惜的是,《海底總動員2》在這一點上做的並不夠好。
由於設定的真實性很強,所以故事本身也要有足夠的可信度,才能讓觀眾更好的代入。而本片的故事本身,如上文所說:過於胡鬧了。
像是章魚開車上高速逆行什麼的,看的是很過癮,但總會有一種「你在逗我嗎」的感覺。這就很讓人齣戲。
皮克斯在過去不乏做的非常好的例子。比如《玩具總動員》,我一直覺得這是一部神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設定相當真實。
小時候找不到東西,爸媽總會調侃我:難道它們自己會跑?
《玩具總動員》成了我的堅強後盾。我至今還堅信:有時候我找不著東西,就是它們自己跑了。(沒錯我就是這麼一枚充滿童真的boy)
而到了《玩具總動員2》,雖然故事依然非常精彩,但片中的一段玩具集體過馬路,還導致了一場大車禍的戲,就有點過於胡鬧了。這場戲也降低了我對《玩具總動員2》的代入感。
當然,不管是玩具過馬路,還是章魚開卡車,這種誇張的動作場面看著是很過癮的。所以我雖然覺得很讓人齣戲,但相信還是有不少人反而很喜歡這種安排。

相比於故事的胡鬧程度,我認為《海底總動員2》更大的問題,是角色的塑造不夠立體。
主角組的3條魚,馬林和尼莫的性格塑造在前作中就已經完成了,本片難以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多莉雖然好些,但「健忘」這個特性太過突出,也很難讓人記住她其他性格特點。
其他的主要角色,鯨鯊和白鯨只強調了生理缺陷,幾乎沒有進行性格塑造,讓人感覺他們的出現完全就是為劇情服務的。連搶眼的章魚哥漢克,我們也只看到了他出神入化無所不能,但他過去到底發生了什麼,他為什麼不想回大海、只想在一處盒子裡安安靜靜的過一生,我們也不得而知。
要知道在前作中,連出場2次、一直在喊「我的!我的!」(Mine!Mine!)的、打醬油的海鷗群都極其有存在感。
因此,對本片而言,看過前作的觀眾更容易對主角產生共情,對電影的感觸也就深刻得多。而對於沒看過前作的觀眾,不夠立體的角色難免讓電影的動人程度打了不少折扣。

除了故事和角色的問題,「多莉去哪兒」這個譯名也給電影扣分不少。我認為這個譯名完全喪失了英文原名的意味。
Finding Dory,就應該叫「尋找多莉」才對。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問了:電影明明是主角多莉找父母啊,為什麼會叫「尋找多莉」呢?
我的解釋是這樣的:
這部電影的核心,其實是片中的一句台詞:多莉會怎麼做?
用一個詞來形容極其健忘的多莉,應該是沒心沒肺。
小時候她的父母教導她,遇到什麼困難,不要擔心,只要繼續游下去就好了。
於是「繼續游下去」(Just keep swimming)就成為了多莉最喜歡哼唱的小調,當然也是她自己的魚生準則。不瞻前顧後,想到什麼就去做吧。
於是,她想起自己是有爹媽的,就決定去找;她想起爹媽在加州,就決定從大堡礁游去美國;在整個尋找父母的過程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繼續游下去就好了。
而陪著多莉找爹媽的小夥伴馬林和尼莫,在被困在魚缸里陷入絕境的時候,也靠著「多莉會怎麼做」的指導思想成功脫困。
電影的最後一幕,馬林和多莉在空曠的懸崖看著遼闊的深海。找到父母的多莉填補了自己心中一直空缺的「家」,終於找到了完整的自己;一向過於謹小慎微的馬林也真正找到了「多莉的精神」。
這樣的結果才讓Finding Dory最終成立。
所以……「多莉去哪兒」是個什麼鬼?

----------------我是總結的分割線----------------------
說了這麼多,還是得總結一下。
《海底總動員2:尋找多莉》不是皮克斯最好的作品。故事過於誇張,角色不夠深刻,讓觀眾的代入感不夠強,影片的動人程度也就比不上很多皮克斯以前的作品。
但這部電影,技術上無可挑剔,故事內涵也維持了皮克斯一貫的靈魂:平凡小人物的自我成長。即使不是最頂尖的水準,也絕對是一部一流佳作。我還是非常推薦小夥伴們去電影院觀賞的。

最後說幾句皮克斯吧。
2010年《玩具總動員3》大獲成功之後,《賽車總動員2》口碑撲街,《勇敢傳說》、《怪物大學》反響平平。皮克斯陷入了「新作無趣、續集乏力」的質疑聲中,彷彿一下就跌下了神壇。
去年雖然有《頭腦特工隊》,狠狠的打了批評者的臉,但隨即推出了形似半成品的《恐龍當家》,又激起一陣批評的聲音。
到今年的《尋找多莉》,明明是一部相當不錯的電影,還是有不少人拿來說事兒,「皮克斯不行了」之類的言論又此起彼伏。
呃,我只想說,何必呢。

我當然希望皮克斯能拿出更多《瓦力》《飛屋》《料理鼠王》《頭腦特工隊》……
但也希望更多的人,不要因為新作達不到期待的高水準,就刻意給出差評,刷低了一部佳作該有的高度。
畢竟評分網站的網友們,還是身負引導國人觀影水平的時代重任的啊!
(好吧,其實我只是不爽多莉豆瓣評分沒有魔獸高而已……就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