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5 19:06:02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非專業影評,只表達自己所想。
87年的老電影,畫面細究起來還是比較粗糙。也可能是我看的版本問題。
慈禧的枯萎的臉,和妃子宮女濃抹的脂粉,實在是不忍直視,擔心晚上做惡夢。畫面也鮮有明亮,似乎是為了映襯著動盪而看不到希望的時代。即使是晴朗的天氣,電影裡展現的故宮高牆和高牆上的天空,也不似現在這麼開闊醒目。
而電影本身一路看下來,隱約會有讀歐洲作家寫的傳記小說時的感覺,如同《梵谷傳》,如同茨威格的小說。你會感受到作者細緻的描寫,卻心下牴觸這種描寫——不夠真實,懷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想法。就像最後故宮裡小男孩一回頭已找不到溥儀,只剩下一隻老蟈蟈從罐子裡爬出來。導演是想為這個故事留一抹傳奇和韻味,但這種韻味因為失真,反而覺得寡淡和一廂情願。
其實這麼說,就扯到傳記電影和記錄片,以及傳記類文學和歷史的關係了。個人而言,傳記類的電影和讀本,有歷史情節卻總達不到歷史的彼岸,就如「隔岸觀火」和「隔靴搔癢」一般。即使通過採訪他周圍的人,翻閱他的日記或者相關文獻,這些資料所呈現出來的也只是一個你認為的當事人。我們無法抵達一個人的內心,卻總是試圖通過文學和溫度去理解一個人的內心。所以這類作品,看完之後有一種「原來他可能是這麼樣一個人」或者「這大概就是他了」就好,且不要認為這就是他,他就是這個樣子。
電影和小說,不承擔這樣的責任!
回到電影,看了兩篇豆瓣影評,才略了解了點電影背後的故事。這是第一部被允許進入故宮拍攝的電影,且是中方未做任何限制和刪減的電影。同時這部電影還獲得了奧斯卡金獎。電影裡的陳沖和鄔君梅,也是自己喜歡的演員(其實是看完電影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他們倆個)。記得2014年去長春參加公司培訓的時候,抽空去看了下偽滿洲國,在裡面看到溥儀兩位妻子的照片,拿如今人的眼光來看,算不得美人,不知是否會有電影裡陳沖和鄔君梅那樣。如果真是這樣,溥儀這個皇帝當得還不算窩囊。
作為大清朝最後一任皇帝,還未明白江山是什麼就被端了鍋,禁錮在紫禁城內。歷經民國、偽滿、抗日、新中國、文革,最後因病於67年去世。這樣的死,相比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已經算是善終了。但他所經歷的時代和變化,卻是之前歷史所不能比的。同是從東北出來,看電影的時候會不自覺的將其和張學良相比。一個是被歷史的車輪輾過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一個是在特定時點改變了歷史的軌跡而後一生為這個決定所囚禁。那個時代,多少豪傑想爭握權柄,卻只有太祖奮起騎在了歷史的車輪之上。不過這段歷史,對於80末出生的我還是很陌生,它所切入的視角和講述的故事,是現在正統的歷史書籍不會提及或者只會一句話帶過的。很多人說電影好,你看還有紅衛兵的片段呢。就和讚美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時總會提起裡面關於文革的描寫。而我們說有這麼一個片段好,只是好在導演有勇氣能夠將文革和紅衛兵的情節加到電影裡給觀眾看,真實的文革是什麼樣子,我們其實並不知道。借用第一篇影評裡的一段話「影片使用了1100名學生來飾演文革期間的紅衛兵。導演貝托魯奇花了很多長時間來給他們灌輸憤怒的情緒,因為這些孩子們都體會不到文革中的那種情感。」
所以,我們對於這段歷史,僅是個不關心痛癢的旁觀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