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ID4星際重生 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

独立日2:卷土重来/ID4星际重生(台)/天煞-地球反击战2(港)

5.2 / 188,639人    120分鐘

導演: 羅蘭艾默瑞克
編劇: Carter Blanchard 狄恩戴夫林
演員: 連恩漢斯沃 威廉費奇納 瑪嘉夢露 喬伊金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6-06-26 19:15:40

報告將軍,美國隊長已大規模複製成功


《獨立日2》看了十分鐘,我想到一個思想實驗,說是一群體能與智力與人類相同的機器人來建設文明,需要多少人可以維持地球現有的成就。具體記不清了,最後的結論,大概只需要一兩千萬就可以代替70多億人了。

乍看不可思議,仔細一想倒也合理,機器人不用休息,無需娛樂,溝通沒有障礙,不會三觀不合,免了矛盾糾紛,工作幾乎不出錯也無需精神慰藉,因此世上百分之九十的職業都可以淘汰。娛樂業,餐飲業,服務業,公檢法機關,藝術工作者,甚至自媒體影評人,都不必存在。集體合作的效率極高,所有人萬眾一心搞科研,建設文明,實現真正的全球大躍進。

《獨立日2》的初始設定,實踐了上述思想實驗。說是1996年遇襲之後,地球進入了一種高度和諧的狀態,紛爭被拋棄,衝突被化解,舉世共建四個五年計劃,加上從羅斯維爾事件開發的黑科技助推,到了2016年,人類科技水平得到了瞠目結舌的發展,建了好幾個太陽系殖民地,去趟月球就像坐跨國航班,軍方的尖端武器足以吊打20年前的入侵者,這也使得全片瀰漫著一種近未來的視覺風格,從首部曲的戰爭片變得更接近重啟版《星際迷航》那樣的太空歌劇。

就像《終結者5》,《星球大戰:原力覺醒》這些空窗期過長的續集,《獨立日2》也一絲不苟地重現舊影迷的記憶。外星人方面,繼續排山倒海翻捲城市、碾碎地標,繼續三花聚頂放大招,繼續對核子攻擊免疫,繼續有囚徒單兵大鬧軍事基地,繼續集結小飛船對著陸軍基地biubiu一通炸。

人類方面,同樣要從51區翻出年代久遠的黑科技,同樣有戰鬥機從關閉的大門間驚險逃出,同樣開著外星飛船魚目混珠,同樣靠攻擊核心指揮取勝,同樣有個老黑揮著老拳暴揍垂死的外星人,同樣要救一隻小狗死裡逃生。

只不過每一個熟悉的橋段,都在規模上翻了番,在飛船表面和武器效果上加了很多層渲染,老粉絲看這一部,就像在看花大錢重新包裝過的首部曲,免除了看舊片與記憶產生偏差的失落。也許唯一不同的,是白宮倖免了被推倒的命運,不過看那架勢,災後重建的時候免不了拆了重蓋,算是導演的自我戲仿吧。

續集仍由操刀首部曲的艾默里奇執導。艾導在好萊塢有廢墟之王的雅號,喜歡在螢幕上拆建築,除了《獨立日》,還有《哥斯拉》,《後天》,《2012》等災難名作。很多人把他當成沒有藝術追求的商業工匠,說他只是一個視覺特效暴發戶,那真是冤枉他了。

在CG已比較成熟的1996年(革命性的《終結者2》和《侏羅紀公園》之後數年),《獨立日》幾乎全部採用傳統的現場特效完成。事實上,它是影史上幾乎不用CG的最後幾部特效巨片之一。那個摧毀白宮的經典畫面,動用了頂尖的微塑模型和鏡頭技巧,即便用今天的技術來完成,也不可能做的更好。我猜,這也是續集不敢毀掉白宮的原因,就像《玩命關頭》的最新款跑車總要忌憚70年代的老牌肌肉車幾分。

《獨立日》誕生在科幻大片蓬勃的90年代中期,能脫穎而出,很重要的一點,是立意上有點像二戰時美國政府邀請懷爾德、霍克斯等大導演拍的徵兵電影。它們的藝術性不值一提,但鼓舞民心的效果超一流。觀眾看《獨立日》也是一樣,因為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不斷煽人,感受著「我大地球(其實還是大美利堅)全宇宙無敵」的精神氣概,對那些不合常識之處,自然就視而不見了。如果說美國有主旋律電影,《獨立日》就是美式主旋律的樣板和標竿,輕而易舉創下票房神話。

當年外星人張牙舞爪後勁不濟,很像老式抗戰動員片裡色厲內荏的德軍反派,不為了追求真實,而鼓動戰鬥的信心,是一種刻意將細節粗線條化的寓言體。被病毒消滅的思路,很明顯是致敬科幻大師威爾斯的《火星人入侵》。20世紀末還在用19世紀末質樸的科幻構想,不能說是導演不講究,只能說明他是認真地拍一個寓言。

到了這部續集,寓言的意圖更加明顯,戰鬥場面和劇情結構,外星人的落敗軟肋,都等同首部曲的照本宣科,但引入了一個全新的文明體系,同樣被外星人霸凌過家園,因而與地球人同仇敵愾,伸出援手。令人吃驚的是,他們把地球人作為一個整體抬高到了美國隊長的層面。論實力,地球很弱雞,但精神感召力超乎尋常,以致於科技領先我們一千多年的外星人,心悅誠服交出這支星際復仇者聯盟的統戰權。由此一來,原本四平八穩的主旋律,驟然被抬升到一個新的精神高度上。

這層主旋律的另一表現形式,是強調通過與外星人作戰,每個人都走向了更好的自己。空軍中尉跟揍過他的小黑結為生死之交,小鮮肉跟教主夫人約上了炮,哦不,約上了飯,科學家父子交流了感情,一群小蘿莉也嚷嚷著要跟老頭相依為命,眼鏡宅男成了抗大槍殺敵的蘭博,老總統延續了20年前的使命。本質上,這些跟網上的雞湯故事差別不大,是一種硬銷正能量的手段,但痛斥雞湯的菁英分子,卻很樂意消費這種改頭換面的雞湯,看著主角們捨生忘死,甚至給人打滿雞血。好萊塢懂得把雞湯摻進甜絲絲的可樂里,讓人不知不覺喝了個乾淨。所以說來說去,故事內容不是關鍵,講故事的技巧才是。

很多人覺得續集來的突然,畢竟《獨立日》的故事非常完整,按照好萊塢的尿性,不太可能開發類似項目的續集。但根據採訪,艾默里奇十幾年前就開始醞釀續集,劇本幾次推翻重來,煞費苦心。《獨立日2》拉開了星際遠征的帷幕,簡直可以作為一個《星球大戰:新希望》的那樣的恢宏開篇。如果像之前公佈的只做三部曲,未免太浪費苦心營造的格局。就像麥可•貝之於《變形金剛》,可能有一天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艾默里奇說,這是我最後一部《獨立日》;觀眾說,且,信你是傻子。(文/方聿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