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安德烈‧盧布耶夫--Andrei Rublev

安德烈·卢布廖夫/安德烈·鲁勃廖夫/安德烈·卢布耶夫

8 / 57,214人    205分鐘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演員: Anatoliy Solonitsyn ivan lapikov Nikolay Grinko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abris

2016-06-30 08:13:59

救贖之道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安德烈魯布廖夫,一部三小時長的史詩巨作。一共由九個部份組成,講述了俄羅斯聖像畫家魯布廖夫的一生波折和15世紀俄羅斯的人間地獄。
九個部份:
序幕(Пролог),流浪藝人(Скоморох)1400,費奧凡•格列克(Феофан Грек)1405,安德烈的激情(Страсти по Андрею)1406,節日(Праздник)1408,末日審判(Страшный суд)1408,入侵(Набег)1408,沉默(Молчание)1412, 以及鍾(Колокол)1423.
劇情:
在電影的開始,魯布廖夫是個年輕白淨的青年,在三一大教堂和修道院的象牙塔中,度過了單純而天真的青年時代。一方面,顯示出了他在繪畫方面的天賦,細膩的筆觸,溫柔的色彩;另一方面,也遭到了身邊人的妒忌和離間。在也已成名的聖像畫家費奧凡對他表現出興趣的時候,他的朋友西里爾則表示,安德烈的畫美則美矣,沒有深入靈魂的恐懼。
隨後,就如所有的主角必需要做的那樣,他踏出修道院,離開他依賴的好友達尼拉,走向原野和未知的世界。在異教徒的狂歡之夜中被抓住與誘惑時,他惡狠狠地賭咒他們的淫亂和荒唐,卻無法回答出她看似優質的提問;在被交付了畫末日審判的時候,他困惑與為什麼公爵要恐嚇人民而不是去愛他們,憤怒貴族由於嫉妒心去弄瞎為他建造教堂的工匠。在韃靼人的入侵下死裡逃生時,在滿目瘡痍下對這個世界深深絕望,他覺得誰都不需要他的畫,反正畫出來又會被摧毀,然後他們又重建,進入無窮的輪迴,並且,他作為一個修道者,犯了殺戒。
這一切都發生在1408年。
之後就是長久的沉默,連他的上帝都未必知道他在想什麼,流浪藝人指控他告密,他不辯解,西里爾向他懺悔,他也不作回應。最終讓他重新振作的,是一個父母雙亡,靠著意氣和謊言強撐下來的鑄鐘少年。而此時,距離他開始沉默已經過了15年,而距離他生命的終結還剩下了七年。
角色:
電影的名字叫做安德烈魯布廖夫不假,但是並行發生的,還有西里爾的妒忌,離間,和他出走後的報應,大公兄弟的恩怨情仇,和鑄鐘少年的倔強人生。
西里爾和達尼拉是和魯布廖夫一起出現在雨後下午的兩個修道士,不同於達尼拉的溫柔忠厚,西里爾對安德烈有一種薩里耶里之於阿曼迪斯的妒忌。在流浪藝人一章中,流浪藝人的被抓後,基里爾慌忙從外面進來,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這件事基於基里爾的告密。在奧凡•格列克的面前,西里爾毫不掩飾的表達自己的妒忌和對安德烈才華的不屑,這是明線,而安德烈和達尼拉告別的時候,他倆都表示自己被狗搞迷了,從而互相敵視,這是暗線。簡單的三個片段,就把基里爾的剛愎自用和滿腹算計表現了出來,然而最終他仍然沒有達成自己的目的,被憤怒和嫉妒衝昏頭腦,辱罵所有人之後絕望的出走,連自己養的狗都背棄他,也不難推測他的報應——在影片的後半他拖著殘破的軀體回來,懺悔並祈求一個安身之地。
公爵兄弟速來不和,在主教的強迫下在教堂發誓不再爭鬥,表面上他們互相親吻,實際上則是弟弟單方面受到了侮辱。他帶著韃靼人血洗了這片他受到侮辱的土地,焚燬教堂,但是看這韃靼人劫掠國土,屠殺同胞,在慢鏡頭下,他的表情儼然是空虛而痛苦的,他將會懺悔由於自己的意氣之爭帶來的苦難, 或許。
鑄鐘少年的父親是鑄鐘匠人,他村莊子乎被瘟疫毀滅了,老匠人知道銅鐘的秘密,少年告訴所有人只有他得到了真傳,因為韃靼人造成的毀滅性後果,教堂需要重建,因此他得到了一份鑄鐘的工作。他幾乎苛刻的對待身邊的所有人,也殘忍的對待自己,那口將要被鑄造的銅鐘成了他生命的意義和所有人的希望,正是這種希望,鼓舞了安德烈,重新回到人類中來。
還有兩個重要角色,一個是瘋女,她是非常特殊的角色,在安德烈開始迷茫的時候抱著一捆稻草,披頭散髮的闖進了他們工作的教堂和他們的生活。某種意義上來說,她是安德烈的心魔,她的瘋狂映射出安德烈的不安和困惑,她的出走意味著安德烈徹底的與世隔絕,而在影片的最後,她穿著白衣牽著馬,出現在鑄鐘的慶典上,神志清明,猶如聖母,也像徵這他的救贖和與這個世界的和解。
另一個是開篇乘坐氣球並摔死的人,這個人看似和後面的故事毫無聯繫,只不過是導演的肆意之作,實則是對於這個民族的性情描述。俄羅斯人看似外表冷漠,內心卻有不可比擬的熱情——哪怕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成功毋寧死。
不能不說,這部電影的場面調度和演員演技都是史詩級的。飾演安德烈魯布廖夫的索羅尼岑,是導演後來的老搭檔,無論是青年的天真,中年的絕望都把控的遊刃有餘。安德烈的夥伴們,瘋女,流浪藝人,韃靼人,都像從歷史中走來,毫無造作感。哪怕是導演認為演技浮誇生活放蕩的鑄鐘少年,也表現的非常有張力。
以前從以為黑白片就是畫質很差演員演技浮誇的作品,在彩色電影出現後就該被摒棄的糟粕,而《安德烈魯布廖夫》卻打破了這種僵化的成見,整部作品灰度異常飽滿,細節豐富,甚至比起強於拍攝於80年代的《潛行者》更為細膩。更有意思的是,15世紀也是俄羅斯的聖像畫從單色演進為彩色的時代,電影的最後,彩色的《聖三位一體》的細節非常細膩美麗,畫家費奧凡•格列克就是以單色畫著名,而魯布廖夫則更擅長色彩……不知道這是機緣巧合還是刻意為之。
這部片中不僅有導演擅長的具有思辨意義的靜態的長鏡頭,也有強大的動態的場面調度。尤其是在韃靼人的劫掠那一章中,畫面的每一個角落都在發生著故事,無論看幾遍,都能看到新的內容,鐘的部份亦然, 把觀眾拉入了一個15世紀的世界,有一種既是觀看者,又是參與者的體驗。
安德烈魯布廖夫並不是羅曼羅蘭意義上的英雄,他走出了象牙塔看到了生活真相後,並沒有熱愛生活,相反的,他選擇了避世與沉默。人出生的時候,內心是柔軟的,漸漸的生活會讓它不斷受傷,長出堅硬的血痂,隔絕心靈以求保護。畫像被燒,同胞被殺,自己也舉起了殺人的利斧,安德烈覺得根本沒有人需要他的畫,哪怕畫出再美的聖母,救得了誰,又有什麼用?
他見到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惡,那些從神話的年代潘多拉的盒子中釋放到人間的惡讓他痛苦掙扎,甚至覺得人本身就是惡的化身。在盒子中最後的是希望,事實是,人類真的會被看似虛無縹緲的的東西拯救——鐘的聲音,聖母的微笑。從而達到心靈的自由與救贖。辛苦建立起來的文明被摧毀了,那就重來吧,教堂燒燬了,那就重建吧,從振奮人的鐘開始。人類被瘟疫戕害,被異族殺死,那就由活人來代替死者活下去吧。不放棄希望,倔強的在大地上生活下去,難道不是最大的幸福與美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