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眼行動 Eye in the Sky

天空之眼/天眼狙击(港)/天眼行动(台)

7.3 / 91,556人    102分鐘

導演: 蓋文胡德
編劇: Guy Hibbert
演員: 海倫米蘭 亞倫保羅 艾倫瑞克曼 Barkhad Abdi 潔瑞米諾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絕情兔

2016-07-02 00:21:00

歐美主旋律:道德與法律、戰爭與政治


寫在前面:如果讓我來做這件事,那後面的故事就沒有了。在一個人的生死和80個人的生死之間選一個,其實沒有那麼難。

其實看完這樣電影,寫影評都有一個固定的開頭:看罷這部電影,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然後是以下種種,不一而足。這是部類似於國產主旋律片的電影,講述了一群政治家們為了一個小女孩的生死而陷入了艱苦的討論和艱難的抉擇的故事。

有這麼一個問題,你開著車在路上跑,前面突然出現了一個小女孩和一隻小狗,你不打轉向就撞到小女孩,你打轉向就撞到小狗,請問你怎麼選擇?還有一個問題,你開著火車在鐵軌上飛馳,前面岔路口的兩條火車道上都有人,左邊有一個人,右邊有十個人,你會如何扳動軌道?

很顯然這兩個問題我們都被問到過。殺狗救人、殺一救十,這就是我們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有人喜歡問為什麼——因為這是我們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電影:小女孩很可愛,很無辜,她出生在索馬利亞已經是不幸的命運了,但更不幸的是她要被當做戰爭的犧牲品。但是當她的死能避免更多人死的時候,殺一救百,還是救一殺百?

在英國的作戰指揮室裡,短短的幾十分鐘內可謂是上演了人間百態。有人理性思考有人感性回應,有人甩袖子有人踢皮球,有人擔心行動失敗有人擔心盟國怪罪。在電影裡,比戰場上的步步緊逼爭分奪秒更有趣的,就是看著這些政客們辯論——儘管特別想掀桌子走人。

在小女孩還沒出現在攻擊範圍內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了法律上的辯駁:電影裡戰地和後方一直有兩個人在進行打擊而不是圍捕問合不合法,未經政府同意擊殺兩個英國公民和一個美國公民是不是合法。合法嗎?站在個人人權的角度,當然不合法,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可是當有人損害了他人的生存權的時候,那他自然就不再完全受到法律的保護。

小女孩出現之後,他們又開始了道德層面的辯駁。是否該為了一個小女孩而放棄打擊恐怖組織成員,是否改為了接下來的恐怖襲擊而放棄小女孩的生命。每個人都在試著說服對方,當然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有人考慮事件本身,有人考慮官場前途,有人考慮國際關係,有人考慮群眾反應,當然,也有人考慮這個小女孩的生命。

他們真的是站在道德的角度考慮小女孩的生死嗎?他們真的是站在法律的角度維護法理的公正嗎?至少我覺得不是,他們一開始就是從政治的角度在考慮,無論是女顧問的「殺了小女孩就輸了宣傳戰,還是外交部長的「打電話給美國國務卿」。反恐是政治,外交是政治,就連司法,也是在為政治服務。從某種角度上講,他們並不是在乎小女孩的生死,而是在乎自己的政治立場是否正確。

這樣看來,純粹的反而是在作戰一線的軍人們。女上校為了反恐大局要下令飛彈攻擊,駕駛員因為小女孩可愛而違抗了一次命令,索馬利亞特工因為職責而一次次地要救小女孩出來。然而戰爭總是殘酷的,溫情的眼淚不適合正在執行任務的軍人們。他們要取得的是勝利,而不是道德上的滿足感,抑或是心理上的安慰感。所以飛彈非打不可,即使要面臨小女孩子乎是必死這個結局,即使是要通過作假來更改平民傷亡評估。

其實所有的情節都是按劇本走的,你很容易根據這個情節推斷出下個情節將要演什麼——譬如小女孩一出來就有炮灰的潛質,索馬利亞特工看著就像是要經歷危險的人,兩位無人機駕駛員總要抗命一次,很多人開會總要你推我我推你,美國佬更喜歡我說啥就是啥。

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上帝的角度考慮問題,就好像我們跳脫出了道德的範疇,成為了真的上帝一樣。一次反恐行動,一個作戰團隊,一個官員團體,一個賣大餅的小女孩。如果炸彈沒有丟下是什麼樣的結局我們並不知道,因為恐怖的自殺式襲擊已經被兩枚地獄火飛彈扼殺了。

而小女孩最後還是死了,只有她的父母在為她哭泣。

我為我有一顆冷酷的心,向她道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