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s

破浪/破浪而出/爱情中不能承受的痛

7.8 / 72,511人    159分鐘 | USA:153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拉斯馮提爾
編劇: 拉斯馮提爾
演員: 尚馬克巴爾 艾蜜莉華森 卡琳卡特莉吉 史戴倫史柯斯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聖妖

2016-07-03 05:41:43

相信的盡頭是墮落?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王菲有首歌叫《墮落》,王家衛有部電影叫《墮落天使》。在藝術表達的氛圍里,「墮落」兩個字及其含義都不再具有批評的態度,鬆垮、放縱的魅力無限擴大,充斥著一種邊緣化獨有的文藝誘惑氣息。而在生活中,邊緣化固然很酷,但真想被邊緣的人一定很少。甚至願意站在欣賞的角度去旁觀的人都不多。大眾根本不欣賞這些東西,更別提讓自己身臨其境。拋開文藝直面生活,規則很重要,上進很重要,在規則內有計劃的上進是一條絕對不會錯的軌道,因此保護這種正道也顯得尤為重要。
      但當個人做出挑戰規則的事情,來自世俗的壓力跟宗教相比較,份量還是太輕。所謂世俗不過是輿論,出格的行為挑戰的頂多是街坊鄰裡的道德底線,而道德這種事情說白了,只要沒淪落到自個兒家裡來,頂多是熱門話題議論一下,至於其他,都好說。但宗教不行,教義是宗旨,異端必需審判沒得商量,燒死布魯諾的教眾們抱有的都是對主最虔誠的心,以及對眾人莫大的善。
     《破浪》中女主角面對的就是來自宗教的唾棄,這種鄙夷強烈到媽媽可以把女兒拒之門外任人欺辱。在家庭成員以及教會成員的眼裡,女主人公在丈夫癱瘓時在外面亂找陌生男人做愛是低賤的行為。不用解釋,原因根本不重要。這行為本身就是墮落,而且是更高級的自甘墮落,死了也要下地獄。就像片中出現的兩次葬禮,兩次都宣佈被埋葬的人得下地獄。只不過第一次沒有人反駁,肅穆的場合里,宗教的力量顯得權威而霸道。但第二次,不但有人跳出來抗議「你們憑什麼判定她下地獄」,而且跳出來的還是個女人。宗教協定女人不能參加葬禮,所以這個行為不僅僅是在質疑權威,還破壞了規則。這兩個葬禮一個在片頭,一個在片尾,遙相呼應。從對教義無條件的服從,到心存不滿的過渡。沒有顛覆,只是質疑。
      女主角貝絲也不想下地獄,但沒辦法她就是相信。她怎麼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分,我的天分就是相信,近乎三個小時的電影沒有埋沒貝絲的這個天分。她相信自己的神,相信丈夫的話,也相信那個要了她的命的救贖方式——只要和陌生人做愛,丈夫就會好起來。說是神的指引,不如說是丈夫的暗示。詫異過後抵抗過後,還是信了。頂住對那些男人的噁心,頂住外人的辱罵和教會的警告也要去做這件事,因為她相信。這種偏執到不為任何道德倫常所左右的信念很動人。這樣的人身上往往都帶著對世間人之常情的冷漠和一種專注的狂熱。庸常的人四處分散熱情,這裡一點那裡一點,溫暖安全,格外綿長也格外平淡。實際上隔著一種警惕的冷:無論對人對事,都怕痴心錯付。偏執的人不管這一套,一股腦的把熱情拋往一個方向,撞了南牆也不回頭。格外精彩也格外壯烈。
      貝絲不是挑戰者,沒有要跟誰對抗的硬氣勁兒。她只是愛自己的丈夫,為了他堅持做自己認為該做的,專注到沒有餘光去看身邊,對週遭的反應無動於衷。也許正是這種無論如何不聽勸告的無動於衷讓人橫下心來鄙夷她的「墮落」。幫助她的人並不理解她,只是想盡力把她拉回正道,終止「墮落」。於是背道而馳。能幫她的,只剩下神。
      貝絲和「神」對話,在每一個她內心掙扎需要指引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一人分飾兩角的自問自答。螢幕前的我們禁不住質疑,她的神到底存不存在,是不是真的指引了她,抑或只是她的精神分裂?結局貝絲的最後一次放縱換來丈夫的活,是導演的基本態度。不管要傳遞的是不是這樣的訊息,在外在表現上和貝絲所相信的吻合了:相信是存在的,指引是存在的,神是存在的,犧牲我的肉體能換來丈夫的健康——是存在的。這是一個有點極端的關於「相信」的故事。也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她所相信的,實現了。
      官方海報也有隱喻般的暗示。海報藍色打底,沒有天地,穿著白色婚紗的女人站在漂浮的石頭上,這個女人,可以是新娘(和貝絲在劇中的身份吻合),也可以是女神。潔白的衣服,頭紗,包括新娘或者女神這個身份,都像徵著一種未被破壞。她周圍同樣漂浮著大小不一的石頭,石頭在劇中出現有兩個用途,一是貝絲推腳踏車走過的石子路,艱難萬分,這是一種勸阻,是宗教權柄們手裡的執法杖,即便死掉都逃不過的判決,是精神上的破壞;另一個是小孩子欺辱她時扔向她的石子,這是肉體上的破壞。遠處石頭上站著身著正裝面目模糊的男人,看向婚紗女郎。貝絲既是深愛丈夫的新娘,又是撥開石頭拯救丈夫的女神。代價是被破壞。
      所以貝絲的神正是她自己,這不能用精神分裂來詮釋。當然,用帶著條理性的理智去分析神經病氣質濃郁的本片本身就是病的不輕。太想用理智去解釋每一種行為,分析每一種思想,就會陷入越解讀越尷尬的境地。要相信有理智無能為力的時候,也有神經病氣質不需要解讀的時候。那麼還是就此打住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