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
2016-07-10 00:23:54
誰種下地雷,誰就該掃除地雷嗎?
1945年5月,希特勒戰敗,兩千名德軍俘虜被遣至丹麥西海岸,排除德軍在此埋下的兩百萬顆地雷。僅從歷史事件的視角去看,這只是打掃二戰戰場中的一件小事而已,人們更加關注的,是法西斯的戰時暴行及其滅亡結局。
二戰導致近六千萬人死亡,其中六百萬是猶太人,德國也付出了八百萬生命的代價……這些數字只顯示著災難的規模,含有冷靜、客觀的意味。但在死亡面前,冷靜與客觀是沒有意義的。
已有很多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記述、探討、反思這場災難,但大多具有相似的道德視角,反納粹、反法西斯主義是大的基調。這種反,當然是無可厚非的、正確的,但戰爭中存在著更多臨時性也隨時性發生的善惡立場和由此產生的恐怖與死亡。所以,看待歷史,還需要更多基於真實細節的視角。
丹麥電影《地雷區》提供了這樣一個視角。電影的故事背景,就是開頭所說的德軍俘虜於丹麥海岸線掃雷的史實。主人公是丹麥軍官卡爾,他在電影開頭毆打德軍戰俘,是反納粹主義、對大惡的仇視的表現,也是前述的那種「大基調」的典型。
卡爾負責管控一小隊德軍戰俘進行自己片區內的掃雷工作。這些俘虜都是少年(二戰尾聲時,德國已無成年人可充軍,只能徵召大量少年兵),卡爾一開始也對他們充滿仇視、管教嚴苛。隨著掃雷的進行,少年戰俘們在飢餓和爆炸事故中一一死去,同時死去的還有他們對回國重建家園、回歸日常生活的單純、美好的願望。
死亡,「鮮活」地在卡爾面前反覆發生,少年們在死亡面前的恐懼、痛苦、絕望,逐漸構建起一種新的、更加真實可觸的悲劇狀態,卡爾在這個狀態里回復到人的天然的憐憫與善意之中,他為少年們竊取麵包、解除了門上橫栓對他們的囚禁、與他們在沙灘上踢球,在上級軍官面前袒護他們,等等。
卡爾逐漸清醒,意識到龐大的惡行是龐大系統所造成的,無論是侵略方還是反侵略方,在仇視中表現出了同樣的惡,無論是德國士兵還是丹麥士兵,在巨大系統中都具有相同的個人的無奈處境。而對應於此,人也應該懷有同樣的、無偏見的善。
電影的最後,卡爾違背軍令,擅自偷運倖存的幾個少年,將他們送到邊境線,讓他們逃離丹麥、回到德國。卡爾已不再相信「德軍種下地雷,德軍就應該自己拆除地雷」這種簡單粗暴、泯滅個人的觀念,他從一個滿懷仇恨的軍官,變成一個心懷憐憫的寬容者,而這種寬容,恰是藏匿在歷史巨浪的褶皺中,需要被重新發現的普遍的道德。
可能只有無偏見的善,才能真正消除產生大惡的機會,這是電影《地雷區》給我們提供新的視角,有價值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