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戰地女記者--Whiskey Tango Foxtrot

威士忌、探戈、狐步舞/探戈,战地,威士忌(台)/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6.6 / 44,141人    112分鐘

導演: 葛倫費卡拉 約翰瑞卡
編劇: Robert Carlock
原著: Kim Barker
演員: 蒂娜費 瑪格羅比 馬丁費里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蓮花盛開

2016-07-11 01:13:53

影片中的摘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corkscrew landing 螺旋降落 in case a missile is fired at the aircraft

Kabul International Airport KIA(Killed in action)

喀布爾是在高原上 需要多補水!!!!

在那邊不要穿和背帶特別亮色的包 容易被發現 尤其去山區的時候

Afghanis is the currency.

簡易爆炸裝置(英語: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IED),又稱土製炸彈,恐怖份子用的很多

這個詞是"Hooah" (音 /ˈhuːɑː/),美陸軍士兵在戰鬥時的口頭語(與之相對應,空軍說「HUA」有時也說Hooah,海軍說「Oorah」,海豹突擊隊說「Hooyah」)。用來表示除了「不」以外的所有意思,大致包括「明白」「幹得好」「歡迎」「真高興」「好」「收到」「謝謝」「太酷了」……

MARINES海軍陸戰隊和NAVY海軍不一樣。。。

UNIBROW 一字眉

Kim means "who" in Turkish

在坎哈大要穿BURQA(布卡(伊斯蘭國家婦女穿的幪面長袍)),電影中說是IN THE BLUE PRISON

原來阿富汗官方語言裡面也有FARSI波斯語

Bebakhshid=Excuse me or sorry

the frog in the pot of water, raise the temperature bit by bit, the fog doesn't notice

有些電影中的細節難忘:士兵遇襲用飛彈攻擊汽車,上校發飆只因飛彈價值八萬;警察朝天開幾槍只為令槍管發熱點菸 ;軍閥士兵AK47彈匣上的卡通貼紙;婦女們屢次炸毀水井只為有機會去遠處取水時可相互交流;人們處決電視機收音機;分別時,女主不能在阿富汗抱那個翻譯,最後只是手指相碰,很溫情。

Whatever happens, you will have me.

inshallah 但憑天意,聽天由命,聽阿拉的安排吧,印沙安拉;
翻譯成英文應該是If it is God's will
基本在表達一個聽天由命的意思
估計是在無奈或者沒有頭緒的時候會說這個詞(因為是神的旨意,所以常人無法左右)

You embrace the suck, and you move the fuck forward.

You've got to move on.

-----------------------------------------------------------------------------------------------

以下是摘抄別的朋友的影評,覺得寫的很精彩或是很喜歡的部份:

1 這是一部用細節說話的電影。只有真的了解戰地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眾多的殘忍、戲謔或者暖心的細節:極端人士當眾「處決」電視機這種西方娛樂化設備;男女當街牽手時,裹著黑頭巾的正派大媽拼命擊打他們牽在一起的手;美國士兵修建的水井一次次被破壞,他們總歸罪於塔利班,最終,金姆發現,是當地婦女破壞了水井,因為只有打水時,女性才能有外出的機會,得以閒聊和放鬆;還有那些有著信仰但也擁抱現代生活的普通人;那些道貌岸的新官員;那些在塵土飛揚,到處可能隱藏著汽車炸彈的環境中,飲酒作樂的外國人……這一切真切又鮮活,新聞中的阿富汗都是標籤化的,這部電影中為阿富汗還原了魂魄和血肉——險惡的和溫暖的——這才是複雜又真實的生活。
    從結構和情感推進上來講,金姆離開熟悉的美國去往戰亂的阿富汗,最初是一種失去,她從舒適區被迫移植到一塊不適宜自己的土壤中,而她開始努力工作,尋找自我實現價值的過程,是尋找和融合,最終,她得到了朋友以及愛情,意味著收穫。至此,又回到了一個封閉的圓環。金姆進入了又一個舒適區。有意思的是,當所有人都覺得,金姆終於適應了這裡,在亂糟糟和不確定之中尋歡作樂,從容不迫,但她自己卻選擇了離開。
    但不同的是,當時離開美國,是被迫而充滿恐慌的,而這次離開卻是主動又篤定的。在阿富汗的歷練,讓她得到的不只是圈內的名聲和工作經驗,而是處理生活的能力。「我開始覺得現在的這一切才是正常的,這是有問題的。」金姆這樣說道。當一個人可以主動跳脫舒適區,去探索新世界的時候,說明她已具備了勇氣,能力與自信。阿富汗的幾年,讓金姆脫胎換骨。

2 片尾女主採訪被路邊爆炸裝置炸斷腿的美國士兵,士兵並沒有破口大罵面前的「 始作俑者「,也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坦然面對這一切,並告誡女記者面向未來,因為我們別無選擇。對戰爭的反思,體現了影片的深度,這也是本片想通過影片販賣給觀眾的核心觀點:不要責怪看起來合理的外在因素,人只有面對困難,面向未來,因為我們別無選擇。

3 全片圍繞著常態與非常態這個命題來展開,一開始提到的有趣理論4-10-4,它指的是一個女人在自己國家只有4分,到了其他國家變成了10分,但是她一旦回到自己的國家又會變成4分。乍看起來,像是對女主角的一種嘲笑,想想她並沒有損失,不是還有曾經提升到10分的機會嗎。問題大概會出現在,這個女人到了別的國家意識不到自己已經提高到10分的水平,甚至是等她回到自己的國家還以為自己是10分。戰地女記者KIM來回於戰地與和平地之間,遊走於兩者之間,切換著這種常態與非常態。她雖然奮力營救出蘇格蘭攝影師,這個她在阿富汗的情人,但是在最後她還是選擇了離開,要回到紐約或者華盛頓。Because I think there's plenty of good work to be done in the real world,and the kabubble is well-established.I just have to get out of here before it's too late.I started to feel like this was normal.

4 「我開始感到戰地生活是正常的時候,就該要離開了。因為你我都知道,這不是生活的常態。」 看著是戰爭片,其實在說一個基本的生活困境——如何不在舒適安逸的生活中麻木自我,又如何不在刺激緊張的生活中自我淪喪。一個另類的「溫水煮青蛙」故事。
    那個翻譯官舉得例子很好,吸毒品上癮的人,為了拿醫院中用來做藥的毒品,把自己孩子手弄斷或是炸掉,然後到醫院來偷。很多時候,許多人做事也是上癮的,不惜一切手段,這樣是非常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