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冬--Seven Days

冬/七天/SevenDays

6.2 / 47人    73分鐘

導演: 邢健
編劇: 邢健 劉覲愷
演員: 王德順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呆

2016-07-12 07:53:44

失語—極致的溫情與殘忍




我說實話,最近的狀態,讓我懷著一種荒涼的心境去看了《冬》,而且由於之前看了一些影評,實在對這種手法獨特非主流的電影沒有抵抗力,所以不可避免地,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帶了一些膜拜的心理預設。所以,在下俗人一個、不喜繞行。

如果說《百鳥朝鳳》的一跪,多少能挽回一點票房的話,《冬》就算磕個長頭估計也很難在現在的電影市場裡辟出一席之地,實在可惜。但是《冬》的價值遠非所謂「票房」和「市場」能衡量的。

沒有一句對白,色彩是黑白,漫無邊際的雪,一魚一鳥一童一老翁,這就是整部影片的主要元素;但卻涵蓋了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生離死別所有情感,甚至還有一場「激情戲」;王德順老爺子的演技是深入骨髓的,沒有對白全靠演技,有淺有深有層次有爆發,而且收放自如,完爆所有當紅鮮肉花旦。這是我對《冬》的整體印象。總的來說,導演的探討和嘗試是成功的,但總避免不了「裝B」的嫌疑,這也是很多人詬病的主要原因。但我認為這類型電影是很有必要,也亟需要一些足夠清醒、或者說足夠「非主流」的探討和嘗試。這是邢健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電影最後有字幕,略裝B),似乎已經可以嗅出一些非常的氣質,假以時日,必有作為,很看好。

對於這部片子的理解,我只能也必須從自我出發,必定是很主觀的,甚至有過度解讀的嫌疑。與其說是對於片子的理解,不如說是對我自己內心的觀照。片子雖說是黑白,但色調整體偏高光,不知是否是導演有意為之,片子裡抖落出的諸多人性之善和人性之惡,以及慾望,讓老人的形象很飽滿,你很難用紙片人來判定其善惡,也沒必要,但偏高光的調子讓我很主觀的捕捉到信念和光明:即便人性有惡的一面,但總是向生的。雖然有介紹說導演是對於空巢老人的關注,但我想我已經跳脫了這一限制,更多體會自己的內心反應。但還是要說,如果用膠片來拍,那影片的黑白層次應該會更精彩。

老人與魚,與鳥,與愛人,以及跟後來的孩子之間本來是極致的溫情。老人釣魚,然後放生;救鳥,也放生,並相伴左右,時刻掛念;愛人已不在,卻時刻都緬懷著,兩床被子、兩副碗筷假裝她還在;接納了不速之客—孩子,流露出久違的開心。這都讓「冬」不那麼寒,就像小屋裡的火爐,是暖的。但這並不是全部。隨著影片的展開,能明顯感受到其寓意性,略露骨。

片子裡殺魚和殺鳥的場景讓我很不適和震撼,導演一如其他鏡頭一樣,處理的很淡然,毫無徵兆。但它的衝擊力卻極強。然而這些場景在生活中不是很常見嗎?至少我們大多都吃過肉吧!我小的時候經常見到殺豬宰羊、殺雞殺魚的場景,當時只會略有恐懼,而這點恐懼都被後來吃到美味的肉食的滿足和歡喜所取代。但片子裡的這兩個鏡頭卻讓我很不安,這是一種極致的殘忍。特別是那把鈍刀在生切那條活魚是發出的刺耳的刺啦聲,以及孩子張嘴去吃烤得滋滋冒油的小鳥時,小鳥的形態是被活活燒死時,猙獰地張著大嘴、扭曲的身體,這些對於心靈的衝擊,讓人失語。

影片的結尾亦真亦假、虛實難辨,導演似乎故意擺出了任人解讀的姿態,但其實指向還是很明顯的。片子暗合了基督教中的「七日」,用了吉他和古箏進行配樂,中國水墨畫般的畫面,以及結尾的「輪迴」與「空相」,我把它理解成中西方哲學寓意的雜糅。這其中還有太多細節值得思考和推敲,就不多贅述了,如果有機會、有興趣,可以看一下這部《冬》,更多意蘊需要自己去體會。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電影更是如此。《冬》又是一個特例,沒有對白,所以沒有語言符號的指向,視聽語言又是更開放的,必將會引起很多的讀解。當這個「召喚結構」開始發揮其魔力,我們就用各自的主觀填補了它,而豐滿的,必定是自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