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冬--Seven Days

冬/七天/SevenDays

6.2 / 47人    73分鐘

導演: 邢健
編劇: 邢健 劉覲愷
演員: 王德順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余小島

2016-07-12 21:45:39

冬日深山中的魚鳥之恨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說起電影《冬》,必需要先吐槽一下我艱難的觀影過程。因為得之不易,所以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我的觀影體驗。

首先,早在今年北京電影節時就把這部電影列入觀影片單了,但是不幸沒有買到票。之後看見電影定檔上映的時候,非常開心,心想終於有機會一睹廬山真面目了。但是上映之後才發現,排片如此之少,全北京城一天最多就四場排片,而且所有排片的電影都離我家極遠。不禁想問一句,這也能叫做全國公映?

無可奈何,選擇了週末早上9點在五棵松的一場排片。所以本該睡懶覺的週末,為了這部電影硬是早上六點半就起來,出門擠地鐵,終於算是看上了這部電影。

觀影人數可想而知,包括我在內就五位,其中一位大概是無聊想找個地方坐著而已吧。因為他自始至終都在刷手機,手機螢幕的光在漆黑的影院中讓我看得眼花,又不好意思出聲制止他。

所以說,這部電影的觀影體驗,簡直不能更差。當然,這都不是電影本身的錯,至於誰的錯大概只能怪自己運氣不好。電影本身倒是有許多地方值得一提。

首先,電影的故事很簡單,全片沒有對白,以黑白影像來呈現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這一點讓我對電影有了最初的好奇心。

故事梗概大概可以概括為:時人王德順好交友。初與魚為友,終日垂釣,魚不來,怒;後與鳥為友,殺魚餵鳥,鳥走,憂;終與孩童為友,烤鳥食之,孩童一去不返。故王德順友盡,成痴。

電影用七天的時間來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我無意把這裡的七天與上帝創世的七天來作比較,無法揣測導演在構思的時候是否想過兩者之間相互對應的事。因為在我看來,強行把兩張來做比較是毫無意義的。

電影中的王德順飾演了一個住在深山之中的老人,妻子早逝,沒有鄰居,獨自生活。電影的開頭非常引人注目。風雪肆虐的寒冬中,一個老人坐冰面上,白髮白眉,獨自垂釣,身上積了厚厚的一層雪。

正所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一老人、一蓑衣(當然這裡是大衣)、一魚竿,面對著一個冰窟窿,就好像是把這首意境絕美的唐詩定格在畫面中一般。

整部電影基本上就是王德順老爺子的個人秀,所以很大程度上,如果沒有王德順的話,這部電影或許拍不出來。因為我實在想不出來,還有誰能夠勝任如此這樣一個孤寡老人的角色。

電影中的白天,老人或出去垂釣或出去找鳥,總之有一些人類活動。但是到了晚上,老人便只能早早睡下了,而且導演還特意拍攝了每天晚上睡覺的情況。其中有一個晚上睡覺的場景值得一提:

第一晚,老人鋪床睡覺。不僅僅鋪好自己的床,還非常認真地鋪好了早已去世的老伴的床,然後沉沉睡去,以此表現老人的孤獨。

第二晚,因為沒能釣回放生的魚,覺得鬱悶難以排解,在床上輾轉反側,甚至通過想像中的畫面,打碎了魚缸,以泄私憤。由此可見,老人釣魚並不是為了吃,而是希望與魚相伴。

這一段老人失眠的場景被王德順表現地非常貼切,沉重有些怨氣的嘆息聲,又有些怒意地敲打床板,抓耳撓腮,猛地坐起來乾洗臉。一個失眠老人的形象大概就是如此。

除此之外,通過他的姿勢、急促的喘息聲以及片刻之後長嘆一口氣,我覺得老人似乎手淫了一次。但我不確定這個理解是否正確。

第三晚,與鳥相伴,一夜無話。

第四晚上,老人與小孩成為朋友。老人睡了他老伴的位置,老人心滿意足地睡去。

因為整部電影沒有對白,最多也僅僅只是厚重的呼吸聲或者一兩聲爽朗的大笑而已,除此之外大概只有風雪自然萬物的聲音。這一設定非常有意思。

首先,電影的前半段確實沒有出現其他人物,只有老人自己。那理所當然地沒有對話的必要,也就不可能出現對白了。如此設置合情合理。

但是,電影的後半段出現了一群小孩,而且有一個小孩還與老人一起生活過。此時依舊沒有對白,只是以笑聲來表示兩個人的交流,這一點我覺得有些刻意了。

另一點,因為沒有對白,所以觀影時的注意力基本全在畫面上了。這讓我記住了很多用心良苦的小細節,比如烤焦的馬鈴薯剝下來得到整塊的皮;但也讓我看到一些難以理解的事物,比如那個玻璃魚缸似乎現代化得與整部電影格格不入。

最後,說一個我腦洞大開的理解,也同樣不確定對錯。

電影的最後,小孩離他而去,老人產生了小孩回來的幻覺,並在雪地上表演了一出非常精彩的舞蹈。然後在他瞌睡的時候,小孩再一次回來,可是當老人追出去時,卻發現小孩的帽子浮在他時常垂釣的冰窟窿里。

正常的理解大概是小孩溺水而亡,但是我覺得或許這是一個奇幻故事。小孩其實是魚的化身,正是那條被老人殺死準備餵鳥的魚的化身。所以之後老人烤了鳥餵了小孩,在某種意義上也有一報還一報的宿命感。

當一切故事結束時,老人再一次睡在床上,卻幻化成了一隻小鳥飛向天空。這個鏡頭讓我越發覺得整個故事其實是一個奇幻故事。電影中並沒有老人和小孩,自始至終有的只是一隻鳥和一條魚。

小孩是魚,老人是鳥。鳥捕魚為食,魚幻化成小孩,最終烤鳥食之,一去不返。

電影中有一個鏡頭非常明顯地做出了暗示。老人在回家途中遇到奄奄一息的鳥,片刻之後老人也奄奄一息地倒在風雪之中,最後老人帶回了小鳥,並在床上與小鳥一同慢慢甦醒。

同時孩子和魚也以非常相似額姿勢倒在了冰窟窿旁,雖然是前後不同的時間,但這可以看作是一個細微的暗示,魚即是小孩。

這樣的話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小孩與老人相處時依舊沒有對白,而只有笑聲;也同樣能夠解釋為何在如此深山中會有老人,還有一群小孩。

當然,這也只是我的一種理解而已。

其實對於這部電影來說,糾結故事本身如何並沒有太大的意義,電影的意義更多的是在於那份獨釣寒江雪的潑墨山水畫的孤寂之感。或許做到這一點,已經足夠了。

最後補充一句,電影中出現好幾次的那一段配樂節奏感真是太好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