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翻唱人生--Danny Collins

丹尼科林斯/翻唱人生(台)/巨星的回信(港)

7 / 26,261人    106分鐘

導演: 丹福吉曼
編劇: 丹福吉曼
演員: 梅莉莎班諾伊 珍妮佛嘉納 艾爾帕西諾 安妮特班寧 尼克奧佛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孟浪

2016-07-14 07:39:20

情懷之餘,我們還有什麼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一個略有紀念意義的十二月八日,靜靜的看完這個2015年的新電影,雖主演已是赫赫有名的阿爾帕西諾,但是電影本身並沒有被大做文章。《丹尼柯林斯》,這是個有情懷的電影,也是個除了情懷以外我們還可以考量自身的電影。

    已是大紅大紫的搖滾明星丹尼柯林斯,在一次巡演過後收到了一封來自約翰列儂的,40年前的信。
    40年前,才剛剛發行了自己第一張專輯的丹尼柯林斯,接受了一個小雜誌社的採訪,提及自己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約翰列儂。奇蹟的是,採訪過後約翰本人讀到了這篇報導並給雜誌社寫了一封寄給丹尼斯的信,但是由於雜誌社的野心,這封信在40年後才輾轉到丹尼的手上。

    40年前的丹尼柯林斯是什麼樣子? 影片開頭導演就留了一個小小的懸念,一直給他背影的鏡頭,面對著雜誌社的採訪,他支支吾吾,嫩生生的,沒有套路,沒有包袱,就像記者盤問他那樣,「為什麼我覺得你對於即將成名所會經歷到的一切事情都是恐懼的?」
「是的」他說,這是電影開始,我們看到的第一個丹尼柯林斯的正面鏡頭。

    阿爾帕西諾那張臉,哪怕只閃現幾秒鐘都讓人印象深刻。戲骨之稱並不是簡單現於評價的言語之間,我可以看到他從眼睛中流露出一個音樂界新人對於自己前途未知的恐懼,真實的恐懼,還有一份對音樂的赤誠之心。

    而40年後的丹尼柯林斯,已經不復當年真誠。嗑著白粉,挺著啤酒肚,帶著浮誇的首飾,說著荒唐的話語,在千萬簡單買帳的歌迷前唱著口水歌,享受著萬人擁簇的優越感。他的生活裝備了所有墮落明星的標配物件:菸酒毒品,香車別墅,放蕩的年輕女朋友...40年前面對將要經歷這一切的他來說是恐懼的,而今,他已經被腐蝕。
    流行,走紅,富裕和榮耀,給了他什麼,不過是麻醉劑,不過是污濁眼球的塵埃。
    是的,污濁的眼球。影片中很多次給阿爾帕西諾以面部特寫,一張佈滿皺紋的黝黑的老臉,總是帶著戲謔的表情或是將要喝醉的游離狀態,不溫不火,不需要通過語言說些什麼,好像皺紋都能給他發聲。

    收到信之後的丹尼,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充滿墮落充滿骯髒還有不知道什麼時候被帶上的無數綠帽子,於是他收拾行李,來到紐澤西,想要彌補自己生活40年犯下的一樁錯,他雖不是浪子,他只是想回頭。
    接下來電影的大部份劇情都在描摹丹尼和自己兒子的故事,關於家庭的重新組合,關於親情的縫補剪切。一切就是在告訴觀眾,他渾渾噩噩的這40年里,缺乏了創作缺乏了靈感的同時,更是缺乏了真正意義上的家庭與親情的。就算左擁右抱各種各樣的女人,也不過看在金錢面子上的逢場作戲。他陪著兒子面對癌症,幫自己的孫女治病,一樁樁救贖的事情,而同時他也在此時創作出了更純粹的作品。

    在那首歌裡,他淡淡的唱著「我在這條盲目的路上游走著,直到我看見更好的方向」。比起曾經在電影中聽到凱文史貝西翻唱克恩的音樂,阿爾帕西諾的聲音更有風味。




    電影中有兩次相同佈局的鏡頭,都是丹尼柯林斯從幕後走向台前,掀開大幕,迎接觀眾呼聲的時候。
前者在電影開始不久,萬事俱備,走出後檯面對聚光燈,唱出一首首爛熟於心的歌,日復一日的套路;後者是他在紐澤西的小演出,幾百人的小酒吧裡面,簡陋的後台,然他卻鼓了很久的勇氣踏出那一步,昏黃的舞檯燈光,一架簡單的鋼琴,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想給自己回頭打上的標籤。
    但是他終究是老了,沒有勇氣面對著一眾看慣了他搖擺取樂的觀眾唱出不同以往的歌曲,人們在台下對著他大喊著的時候,他的信心和勇氣就在一點點消逝。那首在漂泊的過程中寫下的歌,伴著流行元素的鼓點,掩埋在庸俗觀眾的歡呼聲之中。演出過後,大麻酒精,積累的救贖都成空口白條,同樣伴隨著一場親情的危機,事業的困境。
    他知道的,那首歌不會是大眾喜歡的,甚至會被觀眾言語唏噓,於是他選擇的是放棄做自己,迎合他人笑臉,因而這註定不會是老丹尼一次涅槃重生的儀式。

    不過這也是二次自我重啟的開端:他送走了豪車,退掉了酒店的豪華客房,留下那封讓她改變道路的約翰列儂寫的信給自己的紅顏知己,離開這個包容了他迷途過錯的半路的家。不需要儀式,不需要表達,經歷至深的親人和知己失望的眼光,沒有什麼理由不去回頭。

    在電影《天鵝絨金礦》裡面,brain slade脫下了自己穿著搖擺了70年代的華麗服飾,梳著大背頭,開始唱著世人最吹捧的美國夢,他把以前最純粹的自己殺死在舊時的舞台上。丹尼柯林斯也同此般,在一眾臉上堆滿褶子的老女粉絲面前搖擺,在一次次自己的唱片被售罄後洋洋自得。只是他一直沒有看破,他是被大眾消費的產物,而不是消費大眾的贏家。
    流行,註定是庸俗的,大眾欣賞他的,就像灰色的潮水,你看不到底,個人風格就像黑色的墨水,在灰色的暗流中看不真切卻又醒目。明星們在這其中,就是順流而行的角色,沉醉於成名後帶來的富貴,早已忘記音樂,藝術創作的本質。保持本心者已很難得。

    70年代的約翰列儂,離開了披頭士的光環,結伴小野洋子,寫下了很多關於他愛與和平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最為人稱道的藝術結晶。
    那時候他給了這位尚有初心的年輕人指明了方向,他給他寫了一封信,告訴他「富有和名氣不會改變你的想法,只有你自己會」,然而命運卻讓他的燈塔之光沒能照亮這位年輕人餘下的四十年,顯然他後面的40年都在改變了初衷之中度過,卻留下他在回首過去的一片懊惱。

    導演們多次將鏡頭對準搖滾樂,拍它的醉生夢死,它的紫醉金迷,好像在通俗大眾眼中,搖滾和致幻劑,和酒精,和沒完沒了的俗爛交際一樣都已經是被捆綁銷售的東西,見諸於天鵝絨金礦,見諸於各種樂隊的傳記片之中。不可否認,很多搖滾明星的個人作風都帶有這些標配元素,好像沒有嗑藥磕到嗨翻,就沒有藝術創作的靈感。
    但是搖滾並非如此糜爛---《丹尼柯林斯》這部傳記電影在淺顯的劇情下其實也想告訴我們這一點。約翰列儂所昭示的精神不是腐爛不是浮華,是本真的追尋,是赤誠的信仰,不需要致幻劑來加以浮誇的放大。一個紫醉金迷了40年的藝人,尚可以回頭,找尋當初的信仰,那麼你我的初心,是否依舊呢?


     電影中響起列儂的imagine的時候,丹尼靠在自己別墅泳池前的椅子上,看著抽大麻抽到嗨翻的小女朋友,手中拿著的是那封列儂親筆寫給他的信,「富有和名氣不會改變你的想法,只有你自己會」,同當頭棒喝,就像告訴丹尼,生活多諷刺,總不經意回頭給自己補一刀,看看你活得多麼糟糕,再激勵你浪子回頭。

    片尾,丹尼柯林斯故事原型出現,敘述了當年自己面對採訪時說的話:「當被問到將要成名後是否會改變,我想我其實面對這些富裕和榮華,是肯定會變的」。
    現實生活不像電影一樣充滿情懷,丹尼本尊其實只是當年的一個民謠loser,然而他的故事在很久以後的今天藉著懷舊的名頭被搬上螢幕,現實沒有打電影劇情的臉,只是想簡單說明,
    除了懷舊的情懷,我們還有不忘初心的必要。

    12月8日,是列儂遇刺的日子,紀念逝者本身,還是紀念這一個符號,在很多已逝的藝術家被過度消費的今天早就被模糊了答案:張國榮,梅艷芳,黃家駒,約翰列儂,一開始純粹的聽他們的歌,到後來變成標榜自己的一種方式,你我也許曾經是其中的一份子。
    我們用紀念來提醒自己不忘初衷,又用紀念假裝自己一直善始善終。
    我們在電影中找到共鳴的情懷,但是也可以看看自己,是否同樣初心依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