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寒戰2 Cold War 2

寒战2

6.5 / 3,169人    110分鐘

導演: 梁樂民 陸劍青
編劇: 梁樂民 陸劍青
演員: 郭富城 梁家輝 周潤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hinkingHANG

2016-07-15 22:50:31

《寒顫II》:香港警匪片式微的時代,我們想看的是什麼?


文/徐裴行

    午夜從片場出來,影院外放置著一排《寒顫2》的單人海報,許多剛結束觀影的人們興奮地站在海報邊自拍或是合照。大螢幕上則滾動播放著成龍的新片預告,轉念回想,上一部由成龍主演,讓人印象深刻的香港警匪片還是《新警察故事》,距今已有十二年之久。
     2012年深秋,《寒顫》上映,一時驚為天人。在整個港式警匪片陷入低迷,青黃不接之際,出現這樣一部資金上大投入,無論是劇情鋪設還是拍攝手法都極其考究的電影,無疑有著積極的市場效應。最終超過2.5億的內地票房也佐證了這一點。
     影片上市之初,許多人將其與2002年上映的《無間道》相提並論。誠然,在鏡頭語言,編劇手法以及衝突設置上《寒顫》做的很不錯,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整個觀影體驗的巨大提升。而在創作理念上,卻並沒有超越《無間道》,實則更是迥然不同。
     一方面有著多年指導經驗的陸劍青銳求新意,既嚴格遵循著傳統港式警匪片的構架,又試圖在此基礎上昇華到更大的格局,即不滿足於警匪之間的小打小鬧,單調乏味的動作與爆破場面,轉而將鬥爭上升到警界高層。另一方面,美術指導出身的梁樂民則嚴厲把控整部電影色彩與格調的高度統一,無論是恢弘大氣的城市航拍,還是每一位主演剪裁合身的黑色西裝,每一幀畫面都極盡考究,精緻,可圈可點,徹底褪去了傳統警匪片的粗糙。在風格上,既秉承了《無間道》的緊迫與冷峻,又向著以《不可能的任務》為代表的好萊塢商業大片靠攏,謀求轉型,力求獨樹一幟。
     《寒顫》的優點有多明顯,缺點就有多明顯。航拍鏡頭的濫用使得場景轉換間幾乎沒有任何過渡,剪輯上的混亂則讓大多數觀眾只是跟著劇情茫然地走了一遍,而對於紛繁出現的人物職位,以及職位之間具體的關係,導演也未能做出必要的解釋。起初看完電影不知所云,疑竇叢生,後來去豆瓣找劇情解析,看完恍然大悟,於是決定重溫一遍,一一確認。另外電影中為了宣傳而插入的過多可有可無的明星,使得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屢屢齣戲,最終除了梁家輝飾演的李Sir和郭天王飾演的劉傑輝,其他人物幾乎只記得臉而叫不出劇中的名字。
     四年後的暑期檔,《寒顫II》如期而至。劇情上延續了前作末尾留下的懸疑,同時不再侷限於警界高層的爾虞我詐,上升至一個牽涉政治,司法與警界的龐大格局,不同利益集團間的對壘與博弈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在權力鬥爭中人性的善與惡也被逐一放大,人心叵測,亦正亦邪。
     周潤髮飾演的資深大律師,議員簡奧偉算是一個亮點。其與梁家輝,郭富城所形成的三足鼎立之勢,三人間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信念展開的博弈,使得三位影帝的演技得以一次難得的迸發。(尤其是看到發哥咆哮郭富城那一段,瞬間小馬哥附體······)儘管後來細想,簡奧偉這個角色其實更適合張家輝。後者更適合扮演地位不高,但個性堅毅,不屈不撓的角色。例如同樣由陸劍青,梁樂民聯合指導的《赤道》中,張家輝所飾演的總督察李彥明一角。而簡奧偉的律師身份也更契合張家輝的氣質,相反周潤發則過於盛氣凌人,行為上僭越了一個議員該有的尺度與分寸。
     第二部延續了前作較高的製作水準,而缺點也一脈相承。場景的轉換之間少有鋪墊,依然是城市大航拍一筆帶過;新加入的幾個角色,文詠珊,周筆暢,楊佑寧皆是走馬觀花一般,既破壞了電影對於主要人物的塑造,也讓更多的角色形象難以深入,如前作中已露面的李家俊和張國標。除此之外,寶馬近乎包場的廣告植入讓觀影的車迷們糾結於李文斌開的到底是2系還是4系,並驚呼原來香港警界高層都是團購寶馬。
     近年來諸多大製作的港片實為與大陸公司合拍。《寒顫》系列的出品方之一銀都機構也換成了中影股份,並引入了騰訊企鵝影業,其餘三個港方的出品公司實為一家,即安樂影業及其子公司。而安樂影業的總裁江志強更是親自擔當電影的製片人。諸多強勢的大陸影業公司入駐,而安樂作為唯一的港資影業固守其中,猜想個中周旋與博弈,頗耐人尋味。

     這還是我們熟悉的港式警匪片嗎?觀影結束後不禁自問。
     從地域的角度來說,是的。航拍下的維多利亞港美妙絕倫,地標性的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中銀大廈已在無數的港片中露面,屢見不鮮;而站在主創人員的角度來看,也的確如此。那些舊式港片裡熟悉的面孔,香港警服,以及飛虎隊都能引發人們無盡的聯想。但是除了這些,《寒顫》里少有打動人心亦或是印象深刻的橋段,卻充滿了另一種的乏味與無感。在格局不斷延伸擴大的同時,乍看懸疑迭出的渲染下反而欠缺真實的感染力。
     時光迴轉,記憶裡的港式警匪片是什麼樣的?
     自記事起看成龍的電影居多,成式影片向來主張動作設計,輔以簡單粗暴的爆破場面,對於人物塑造卻始終單薄。早年如此,如今依然未有改善。
     而最難忘的幾部警匪片,皆出自吳宇森之手。其早期作品不僅在動作和爆破場面上有著相當高的水準,同時在人物塑造方面獨具匠心,自成一派。無論是《英雄本色》里戴著黑色墨鏡拿鈔票點菸,在深夜駕著快艇折回去營救兄弟而被亂槍打死的小馬哥,還是《喋血雙雄》中說出「這個江湖已經不再適合我們了,我們都太念舊」的溫情殺手小莊,都足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並津津樂道。那個年代的警匪片是有情有義的,吳宇森嶄露頭角,周潤發風華正茂。
     九十年代中後期香港警匪片的沒落,其大背景是整個香港電影的沒落。
     從外部環境來看,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給香港電影帶來了一定阻力,但衝擊更大的是電視劇、歐美大片與東南亞電影崛起這三大勢力。電視的普及、電視劇的崛起帶來的壓力,從1996年後,韓國電視劇橫掃亞洲即可見一斑。而以好萊塢為代表的進攻全球市場帶來的衝擊更是不可小覷,1997年香港華語電影榜首的《一個好人》敗給《鐵達尼號》,歐美電影從創作題材、特技效果等各個方面對香港電影產生了衝擊,而香港電影創作題材的侷限性從此顯露無疑。此外,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小國的電影產業長足發展為電影市場注入新鮮元素,成為香港電影產業又一壓力。
     此時的香港電影產業本身,存在著創作內容題材有限,人才流失,審核制度強化等等問題。香港作為後期崛起的沿海小城,本身的文化積澱有限,電影創作的內容與題材總是有限的。遇到歐美大片的衝擊之後,一批影視巨星投奔好萊塢,人才流失而同時期沒有有影響力的新人出現。九十年代後期香港電影產業審核制度的強化,雖然不是制約其發展的根本原因,但是一定程度上為其發展帶來阻力。
     2002年上映的《無間道》被譽為香港警匪片的轉型之作,從「武鬥」轉為「文鬥」,精妙的人物設置,凌厲的鏡頭剪輯以及跌宕起伏的情節,既表現了複雜的警匪關係,又試圖在此基礎上探討人性的善惡交織,是非黑白。許多人將其視為港式警匪片復甦的信號,卻無奈成了香港電影最後的輝煌,迄今沒有作品能夠超越或與之比肩。儘管後來出現象《殺破狼》這樣力求新意的警匪片,其側重點依舊在動作層面,儘管樹立了獨特的個人風格,但在敘事深度與格局上依然不夠與前者相提並論。
     在香港警匪片式微的時代,我們想看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或許沒有確切的答案,更可能存在的情況則是,我們並不知道想看什麼。當以《寒顫》系列為代表的新式香港警匪片出現在影院時,儘管看起來很華麗,無論是明星陣容還是動作場面總能夠值回票價,但是對影片的訴求卻依舊茫然。
     在吳宇森時代,我們期望看到教堂與沾著鮮血的白鴿,周潤發風度翩翩,風衣里裹著槍,走向佈滿敵人的別墅。在這個時代,我們想看的是什麼?

原文刊載於我的新浪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ea16e50102whep.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