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5 23:44:53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男女之間存在純粹的友誼嗎?
在生活中不乏這樣的男女關係:彼此了解,知道對方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彼此照顧,平日裡噓寒問暖,困境時悉心照料;彼此信任,即可在長夜裡傾訴最私密的心事,亦可在清早間哭訴內心最難過的痛苦......在彼此面前,能放肆的笑,能恣意的哭,需要時能陪伴,聊天、喝酒、逛街;不需要時能遠離,談自己的戀愛,忙自己的工作,彼此互不打擾。
在這樣的男女關係里,彼此是朋友,是閨蜜,是哥們,甚至是靈魂知己。是純粹的友誼嗎?也許是,也許不是。
彼此的情感投入都比較淺時,雙方都會有所克制,再熟悉、信任,也會保持一定的距離,既不曖昧,也不傷害,各自有著各自的情感生活。這種關係,是可控的,平淡如水;情感投入得比較深時,即便雙方也有所克制,彼此都有自己的情感生活,卻因為投入的情感足夠深厚,會變得不可控。一旦突破了那層友情的隔膜,便會熱烈起來,再漫長的時間,再強大的阻礙,都擋不住彼此在一起。
可控的友誼,會存在知己;不可控的友誼,要嘛連朋友都做不成,要嘛水到渠成,變為愛情。
關於這一點,羅伯·萊納在他的電影《當哈利遇到莎莉》裡有探討過,男女主人公通過偶然的相識和相知,漸漸產生情感,儘管這期間各自有著各自的愛情與婚姻,甚至也不乏爭吵與分開,但在十二年之後,兩人從友誼發展為愛情,最終走到了一起。
羅勒·莎菲在電影《一天》裡也探討過,時間更為漫長,在長達二十年的拉鋸里,男女主人公在每年的同一天裡以友人的身份聚散,彼此分享著人生的苦辣酸甜,彼此又過著各自互不相幹的生活。兜兜轉轉多年之後,兩人終於直面彼此的情感,走到了一起。
文章首次執導的電影《陸垚知馬琍》,也是對上述男女關係的一種探討。儘管大多數觀眾對於這部電影的關注小於對導演本身的關注,但既然是評價電影,過多地談論導演個人電影之外的東西,顯然不大合適。我們不妨暫且拋開對導演個人的討論,只說說電影本身。
電影《陸垚知馬琍》探討的話題和前面提到的兩部電影類似,其核心都集中在男女關係裡的友誼與愛情。雖然在質量上,本片可能沒有上述兩部電影那般具備成為經典的潛質,但作為導演處女作,其水準還是算得上中規中矩的。
比起大多數利用明星效應製造吸引力而故事卻顯得殘缺不全的國產電影而言,《陸垚知馬琍》的故事是相對完整的。通過不同時間節點發生的故事來描述男女主人公情感的演變,為觀眾呈現了一個長達三十多年的漫長糾葛。
包貝爾飾演的陸垚打小就慫,宋佳飾演的馬俐打小就招人喜歡,陸垚打小就喜歡馬俐,但從來不說。到了大學,陸垚還是慫,還是喜歡馬俐,還是不說,鼓足勇氣想親一下馬俐,卻被摔出一道傷疤。工作了,戀愛了,分手了,時間在流走,年齡在增大,慫勁還是沒少,再次見到馬俐,還是很喜歡,還是不敢說。終於說出來了,卻又被傷到了,狠下心不去想了,內心卻又放不下,再次遇見,時過境遷,不變的還是對馬俐的喜歡,以及不敢說也不敢「做」的慫……就是這樣一個拉扯、糾葛的情感演變,在三十多年的時光中,經歷了太多的浪費與錯過,最後還是由友誼發展為愛情。
你瞧,這故事並不復雜,主線簡單而完整,不至於難堪。而文章在處理這個故事的時候,並不拘泥於簡單的按時間慢慢推進,而是採取了倒敘、插敘等方式,這多少顯示了文章在導演層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想法。當然了,也不乏批評者認為這樣的敘事手法過於炫技,顯得用力過猛。該怎麼說呢,先不管這種技法夠不夠炫,單就對影片故事的講述來說,能夠很好地交待劇情,就是一種豐富。
同樣的故事,用不同的敘事方式交待,能製造不一樣的效果。也許有些觀眾會覺得稍顯凌亂,但如果有看過前面提到的《當哈利遇到莎莉》以及《一天》,就會比較好接受這樣的敘事和剪輯方式。這種敘事手法有時候會帶來一些觀感上的情緒變化,比如片中包貝爾扔掉的手機,觀眾在扔掉的時候可能會帶有一種同情陸垚而厭惡馬俐的情緒,但在後來交待出手機扔掉之後呈現的內容之後,或許又會產生一種同情馬俐和惋惜陸垚的情緒。並且,類似於這樣的情緒變化,往往能觸發觀眾的共鳴。
此外,本片對於角色人物的塑造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由包貝爾飾演的陸垚,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整體表現就一個字:慫。簡直慫得令人髮指,慫得令人著急,某些時候,會為之感到氣憤,覺得這廝怎麼這麼慫啊!而包貝爾飾演這類「慫」的角色時,表現出來的那種感覺特別符合角色設定:既令人恨,又讓人憐,那副慫賤的樣子能輕易引發觀眾的「恨」,但那種「慫」背後的執著、卑微,又很能勾起觀眾的「憐」。宋佳飾演的馬俐,外形上就很好地契合了角色設定,是那種被人追著、捧著的「女神」模樣。從來不缺男性追求,但又從來不珍惜,過於作的情況下,將自己推至孤單之境。她騙出陸垚那句「我愛你」之後,贏得了遊戲,卻失去了真正的愛,得不償失。
朱亞文和焦俊艷扮演了兩個與「慫」和「作」剛好對立的人物,他們對待愛情更加直接、大膽,不磨嘰過去,只享受當下,在激情中體會愛情的滋潤。他們代表了眼下社會中愛情觀念的一種:相信一見鍾情,有感覺就上,想結婚就閃婚,盡情享受愛情。比起陸垚和馬俐的糾結,他們更被大多數觀眾所認同。
雖然整個故事存在一些經不起細琢磨的不足,表演也有過猶不及之處,導演在控制節奏和整體敘事的把握上也還欠缺火候,但整部影片對男女關係的探討是有其價值的。現實生活中存在那樣「慫」那樣「作」的人嗎?存在類似的友誼與愛情嗎?當然存在,而且並非個例。太多人,因為愛在心口難開而錯失許多可貴的機會,浪費許多美好的時光。默默地喜歡,默默地為對方好,做很多事,付諸許多心思,這聽起來的確叫人感動,但卻並不明智。因為如果真有愛情,卻又不說出來,常常會製造更多沒必要的猜測、糾結甚至痛苦。一旦雙方有一方很慫,另一方又很作,便會製造更大的拉扯,實際上,這是最浪費時間的一種自私。
首次擔當導演的文章在首映禮上顯得低調而謙卑,不難看出,他還是希望用作品說話。我們無法去推測他想通過電影表達怎樣的人生態度,但卻可以看到他對於愛情有一種類似於這樣的理解:面對愛情,不要慫,也不要作,要勇敢表達,要好好珍惜。
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