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拆彈少年 Land of Mine

地雷区/拆弹少年(台)/血肉之区

7.8 / 46,152人    100分鐘

導演: 馬汀贊帝維
編劇: 馬汀贊帝維
演員: Roland Moller Louis Hofmann Joel Basman Mikkel Boe Folsgaard Laura Bro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inda-sun

2016-07-20 19:54:15

NO.14期——反思:戰爭結束後,在後戰爭時代,人們應該怎麼樣生存問題


談論的觀點匯總
1、電影視角比較獨特,(戰後用俘虜排雷、孩子的角度、。。。)——提起丹麥,首先會想起盛產童話的國家。

這也是一段很少人知道的歷史。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電影,這也是一段讓全人類蒙羞的歷史。也客觀還原了戰爭給德國人帶來的傷害。

它是真實歷史改編的反戰爭題材電影,二戰結束後,兩千多德國戰俘,絕大部份還是少年,被押往丹麥西海岸,被迫用雙手人工挖掘一百五十多萬枚地雷,幾乎一半多死亡或傷殘。不管如何,虐待戰俘,這算是丹麥的污點。然而《地雷區》的編劇與導演正是丹麥人,一個丹麥人跟我們談丹麥驅使德國戰俘人工挖雷的故事,有意思吧?反戰題材電影往往是從勝利者角度切入的,《地雷區》卻是從失敗者角度切入,有意思吧?

從德萊葉到拉斯馮提爾,丹麥電影從來不容小覷。說起丹麥電影,不少人還會想起《狩獵》。粗暴地說,《狩獵》是群體迫害個體,《地雷區》是群體迫害群體,都是在情緒上輾壓你內心的電影。

當初,丹麥與德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德國撕毀了條約,一天之內侵佔了丹麥,並佔領了長達五年。德國戰敗了,丹麥解放了。面對昔日的非法佔領者,丹麥人豈能不恨?區區戰俘公約豈能擋住他們內心的憤怒?正如丹麥將官說:「不要指望丹麥人張開雙臂歡迎你們的到來,你們只是來拆彈的。」
2、戰爭表面結束了,真的結束了嗎?(誰種下地雷,誰就該掃除地雷嗎?)
       (1)這部反戰題材還警醒我們,戰爭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贏家。戰爭的受害者也好,始作俑者也好,都會飽受戰爭帶來的痛楚,戰爭就是那麼殘忍,沒有一絲憐憫之心。
(2)卡爾逐漸清醒,意識到龐大的惡行是龐大系統所造成的,無論是侵略方還是反侵略方,在仇視中表現出了同樣的惡,無論是德國士兵還是丹麥士兵,在巨大系統中都具有相同的個人的無奈處境。而對應於此,人也應該懷有同樣的、無偏見的善。
(3)可能只有無偏見的善,才能真正消除產生大惡的機會,這是電影《地雷區》給我們提供新的視角,有價值的視角。
(4)對待歷史的態度:寬恕,但不忘記。
(5)戰爭機器如何人性的覺醒,不被制度機械的碾壓
(6)在特定的一些時刻,也許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殘虐的施暴者。在戰爭環境下,每個國民都可能成為國家的殺人武器。一個瘋狂的殺人統治者,帶來的災難不僅僅是波及了敵國,也傷害了自己的過敏。
(7)就像別人揍我一頓,我去揍他兒子一頓,看似有道理,只不過是仇恨蒙蔽雙眼,覺得父債子還天經地義罷了。地雷問題該不該由德國來承擔?該。可是借挖雷之機,肆無忌憚地讓他們去送死,這就是千不該,萬不該了。然而,當我們把丹麥當作是中國,德國當作是日本時,你的想法是什麼呢?

外部壓迫,內部惶恐。
3、電影敘事把控相對平淡,中規中矩。
(1)卡爾情感的變化處理的比較突兀,一夜之間對那些孩子們改變了態度

一夜之間就改變對這幫孩子戰俘的偏見,並且迅速的轉變成一位亦敵亦友的慈父形象。這直接導致了整部電影在情感上卻少了層次感,更缺乏了可信度。

(2)那個自殺的雙胞胎之一的小伙子爆炸後,沒有鏡頭展示對小女孩的影響,小女孩看了那一幕後的反應是什麼?對她是什麼影響?

看到與這個走向死亡的男人才發生靜謐關係的孩子,是怎樣的狀態,她眼前如此鮮活戲劇而反常的事件勢必對她造成影響,她以後對世界、戰爭、生命的認識勢必會源於此。為什麼不對孩子進行稍多一點的描寫?這麼美麗的死亡之路是不是需要更深情一些?孩子在影片中出現的意義是不是可以更認真一些?

(3)結尾
以為四個孩子逃離過程中,會突然來一顆炸彈呢,類似《柏林諜影》

以影色為水沏了一杯人性的茶

(看電影后,可以先談談自己的直觀感受,然後再理性思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