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冬--Seven Days

冬/七天/SevenDays

6.2 / 47人    73分鐘

導演: 邢健
編劇: 邢健 劉覲愷
演員: 王德順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嫻清

2016-07-24 21:43:57

誰在風雪前頭過 沒有一句對白的電影《冬》


作 者 : 嫻 清

    無聲電影時代早已過去,默劇是一種與電影發展史上較最早期的電影形式,從技術手段上來看,快鏡頭把簡單的情節推出一種動態感,不需要語言去表現人物的性格、心態。

   中國哲學上,無言包涵的意韻是無窮的,一旦思考變成文字落在紙上,就要受限於語言,然而在今天這個頻繁炫技的光影世界中,能用心去拍一部無聲電影,也實是勇氣可嘉。
      
   《冬》是講述一位垂垂老人的故事,他走到人生盡頭時一種對生命的不調,隱藏在壓抑中的生冷,默然的悲哀。一位老者在冰天雪地之中,獨自坐在冰面上釣魚,「獨釣寒江雪」,似乎也應是這樣的畫面.然而柳宗元的姿態並不是呈現出的瀟灑,卻是忠直未見能閱世抒才的清高淡泊,骨子裡未有屈服之心.

    可電影中的老人卻有著深入的人性缺陷,幽閉在自己的世界中,回憶成為了溫暖心頭的一點點火,並不是為了一種理念的執著。
   
    他把釣到的魚養起來,每天週而復始的,做簡單的吃食、睡覺、看魚,魚是生機和活力的象徵。他看牆面上泛黃的舊照片中的女子,曾是他的愛人,而在魚的陪伴中,沉入夢香。若有一天,他沒有釣到魚,就不能睡得安穩,魚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寄託,也是當接近死亡的老人覺得冰天雪地裡,還有那麼一點活氣,有那麼一點希望。


    實際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變動的,即使是在死灰的生活里,一個孩子某天突然出現,看他釣魚,他似乎無知無覺,他釣好了魚,離開的時候,看到那個孩子摔倒了,爬不起來。他沒有轉回去相救,只是呆呆看看就走了。雖然他知道那個孩子掉到水裡,死了,狂奔在雪地中的老人,也摔倒了,在已經沉痛封閉到麻木的人來說,你可以說他這種行為是自私的,卻又是可以理解的,已經對人失去了感覺,對生死之間已磨成了灰,激不起一點點熱情去救人。

    在人間每天每時都有生和死的發生,並不奇怪,而人性卻可以是最可怕,也可以是最善良的,不糾結的選擇幾乎是不存在的。失敗者在苦難中永遠是沉淪,而惡性中也會有點點的光芒。

    接下去,一隻凍得飛不起來的鳥,老人救了它。鳥是感恩的,在老人的屋子中做了巢,又陪伴著老人釣魚,甚至叼來蟲子給老人,以為報恩。老人這時會笑了,雖然在人的世界裡,他疲倦了,但在鳥的單純思維中,他就是一個好人。老人覺得得到了安慰,將鳥視為朋友,可是他就忘了長久以來一直陪伴著他的魚。

    一天鳥飛到林中,他發瘋似地到處找,找不到時,老人的雙眼是空茫的,鳥帶給他情,情與活氣不同,是更深入的世界,似乎讓他感覺到了青春的愛的回來,於是他會有痛苦,若沒有情則不會痛苦,則無生則死不存在。然而,與情相伴的自然是慾望,長久的陪伴的慾望,他終於找到了鳥,帶著鳥回到老屋子中。

    他決定長久留下鳥,卻捨去了魚。他一刀一刀宰殺了釣來的魚,用來餵鳥,沒想到鳥被一個淘氣的小孩子偷走了。他失去了希望,影片演到這裡是讓人覺得冷森森的同時的一種悲涼,老人看到孩子時是非常憤怒的,對人的惡寫到了極致,飛奔在雪地追找鳥,孩子卻救了他,他也救了孩子。兩個人的接觸,化解了心結,吃飯,睡覺成為一種新生。

    鳥飛回來了,而老人已不再需要它,鳥又成了餐,烤熟給孩子吃,殘酷冷血到了極點。我實在無法理解,孩子為何不能與鳥共存,就像鳥不能與魚共存一樣,愛的基因是如此自私,貪新去舊,專一就是一種笑話嗎?選擇的對與錯,在僅有的條件下,給愛人最好的,卻是要犧牲另一個同樣愛的事物。這種荒謬絕倫的邏輯,卻是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
   
    人本就是自然的一部份,卻應有更高的理性與情感去改變這種可怕,卻沒有法子超脫。這就是因果嗎?情本身的失范性,卻永遠是美中不足,只有適度的時候遇上適度的人性,而適度的人性永遠會偏離,就會崩斷所有的關係。

     孩子的陪伴沒有多久,他離開了。老人幾乎崩潰,在找不到孩子的時候,他只得回來休息,孩子回來看他一眼,就跑掉。他又去追,沒想到孩子倒入了那個釣魚的水窟窿中,只有一頂帽子浮在水面上。

    所有的慾求,情感到頭是一場夢,一場空,任你是惡也好,任你是痴也罷。影片的結尾響起了佛經的音樂。
其實從整個電影來看,內容和情節上是非常簡單,只在黑白色調中寫出人走到暮年的一些心酸和困惑,一種解讀,並不是特別深刻。

       誰在風雪前頭過,回首少年夢成空。
我的微信公眾號:readingtea
篇篇原創,抄襲必究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