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國定殺戮日:大選之年 The Purge: Election Year

人类清除计划3/国定杀戮日:大选之年(台)/新人类清除计划

6 / 109,995人    105分鐘 (theatrical version)

導演: 詹姆斯狄莫納哥
編劇: 詹姆斯狄莫納哥
演員: 法蘭克葛里洛 伊麗莎白米歇爾 麥凱泰威廉遜 Ethan Phillips Raymond J. Barr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OreoOlymLee

2016-07-27 00:05:48

《人類清除計劃》系列:以暴力之治冠理性之名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文/OreoOlymLee

凡是對歐美影訊稍有關心的人,必定對《人類清除計劃》這個片名感到熟悉。2013年,環球影業《人類清除計劃》以300萬美元小成本在全球收回8000萬美元票房,成本票房比高達1:27,簡直就是賺的盆滿缽盈。之後的兩部續集,無不是以小博大,靠低成本在全球狂收票房。毫無疑問,這個「廉價」的驚悚、恐怖系列是環球的掌中寶。

而它能吸引大家目光的原因,無疑是它有著一個極具創意的設定:「2017年始,每年的3月21日被確立為美國國定殺戮日。從晚上7點到次日早晨7點,一切犯罪行為,包括謀殺,皆為合法。警察、消防、醫療服務全部停止直到殺戮日結束。」

英語中,片名"Purge"意為「清除、淨化」。從該片排片並不很多但票房大爆來看,上座率一定很高,而且觀眾熱情度很高。肯定不止一個人想過,要把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殺掉;也不止一個人想過,在生活壓力繁重的現在,可以用一種方式去宣洩和解脫。但現有的法律和在內心道德的約束下,大部份人不會真的去做出極端的事。於是,《人類清除計劃》就成了觀眾們宣洩情緒的突破口。

第一部《人類清除計劃》(The Purge,2013) 是通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家園保衛戰來反襯這個法定殺戮日。這個家庭的骨幹,也就是男主是一個安保系統推銷員,他給自己和鄰居們的房子都裝上了號稱最先進的安保系統。殺戮日當天,大家都本以為這晚就可以這樣安全的過去,沒想到男主女兒的男友突然出現在房子裡,男主兒子因為不忍看到屋外窮人被殺而開門引狼入室,追殺這位窮人的殺戮團體命令交出他否則就會進攻豪宅,再加上心懷不軌的鄰居們,一共五方勢力,分佈在豪宅內外,以豪宅為中心展開殊死拚搏。在這期間,這幾方勢力互相之間的關係時時刻刻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也讓電影變得更加扣人心弦。

從第一部著重營造了恐怖和驚悚的氣氛,殺戮日開始後的懸念和未知是第一部的核心。就因為男主兒子一個不考慮後果的舉動,就使本該平靜度過夜晚的全家陷入深深的困境當中。被兒子放進門來的黑人是門外殺戮團體需要交出來殺掉以取樂的,但問題是在女兒男友攻擊男主時這位黑人就跑的不知去向,使主角一家想交出去卻又難以找到。從這就看出編劇功力不淺,用這種一層套一層的矛盾來推進故事發展,各個角色內心觀念的轉變都可能影響到電影走向,這是這部電影的加分點。

而巨大的缺陷是編劇雖然把任務完成得還差不多,但出發點卻是錯的:一個全國性的清除行動,卻圍繞了一個豪宅的各種矛盾來反襯。雖說「以小見大」可取,但當男主聽從良心,決定不交人而選擇反抗開始,本片就陷入了徹底的混亂。本來營造的氣氛退散的太快,成為了一部單純有著血腥和暴力的B級cult片。不得不說,首部《人類清除計劃》從格局上有點浪費了這個絕佳的題材。

這個缺點在第二部《人類清除計劃:無政府狀態》(The Purge:Anarchy,2014)得到了很大的改進。且第二部和首部無劇情連接的關係。「交叉骨」法蘭克·格里羅飾演的男主準備利用殺戮日為自己車禍身亡的兒子復仇,沒想到一再遭受挫折,路上先後搭救了被追殺的一對母女和一對情侶,又和追殺她們的兩對殺戮團體結仇。可以看出這一部中範圍被擴大到整個城市,也用了一開始三條線平行共進最後合在一起的方式來敘述,格局比起上一部擴大太多。

《無政府狀態》中一對低收入母女在家裡只想平靜的過去,卻禍不單行,先被鄰居突破大門,又被一群以殺戮取樂的政府機構直接帶走處決;那對情侶則在一開始就被另一隊團隊盯上,不巧的是汽車拋錨。從以上可以看出,影片已經開始向窮富對立的方向上進行探討了。那對母女家裡的老人在殺戮日前被一個富人家庭接走,因為知道自己命不久已,甘願把自己送到別人刀口底下,目的只是想讓那家人把一大筆錢打給那對母女。本來只是為降低犯罪率而設立的「殺戮日」,卻已經開始了人命買賣。主角一行五人最後還是沒能躲過殺戮團體的抓捕,被放到一個空曠的室內空間,而有錢人開始屠殺她們取樂。這是相對於首部進步最大的地方:低收入者和權貴之間在殺戮日當天的對決。權貴們把此當作娛樂,而主角為首的廣大低收入者只能為生存而戰。把殺戮的面鋪得更廣,可以更深的探討貧富對立和階級關係。

不過《無政府狀態》的缺點也很顯著,雖然格局變大、節奏加快、男主也非常討人喜歡,但和前作一樣,前半段精心營造的氣氛在後半段又崩了。不僅如此,除了男主的剩下四位被男主保護主角實在是令人不爽:聖母、沒事找事、話多,簡直就是豬隊友的標準形象。此外主題雖有探討和深化,卻仍然是點到即止。

目前還在北美上映的第三部《人類清除計劃:大選之年》(The Purge:Election Year,2016)相比之前兩部,則突破了影迷對《人類清除計劃》的想像。第一部是家庭保衛戰,第二部是階級對立戰,那麼第三部就是掀翻體制戰。上部中神秘的政府殺戮機構AFFS終於浮出水面,原來就是受總統直接雇用,專門在殺戮日當天對低收入者大開殺戒,然後國家對低收入者的補貼減少,這些費用直接就流進統治階級的口袋。《大選之年》的格局瞬間就上升到了國家層面,高福利資本主義國家的自黑還真是了不得。

女主是個國會議員,也是當紅的總統候選人,她的家人在一個殺戮日被全部殘忍殺害,由此她宣誓一定要當上總統,廢除這黑暗的一天。而民眾一開始覺得這是個宣洩情緒的好出口,後來卻成了權貴的娛樂方法,再後來卻直接成了統治階層謀取利益的工具,民眾當然開始支持這位女議員,所以現任總統就打算利用殺戮日來除掉女議員。「交叉骨」法蘭克·格里羅再次回歸飾演女議員的貼身保鏢。

相比起前兩部,《大選之年》出奇的緊湊、好看。不再單純是充斥著動作和血腥(當然也不少),而是更多的政治博弈,最大化的突出了主題,對美國現今政府的諷刺也不再遮遮掩掩。由於一開始就點明主題,刻意的弱化了驚悚氣氛的營造,再加上恰到好處的節奏,所以看起來格外的順暢和痛快。本部的五個主角不再像前作一樣失敗,而是各具特點:「交叉骨」延續了前作的矯健身手,因為要保護議員,還有了不少處事的頭腦;女議員剛正不阿,不懼權貴威脅;剩下三位都是出身底層的民眾,但在議員遇險時挺身而出,其中有一位還在最後關頭犧牲。與前作死亡的主角不同,之前兩部是主角很可能不知何時就會死,而《大選之年》這位底層人民為保護議員而死是悲壯的死。五位主要角色都很討人喜歡,且能夠平衡處理他們之間的關係,本片已經很成功了。

《大選之年》的諸多配角也引入注目,如到雜貨店門口來挑釁的女學生,只是因為白天偷糖果未遂,就在殺戮日回來報復,還宣稱自己已經先殺了父母;一幫奇裝異服打扮的殺戮者都是從國外趕來參加一年一度的「盛會」......情況正在逐漸失控。「大清洗中被殺的通常是那些低收入者,收穫的錢會直接進入步槍協會和保險公司的口袋,一個依賴暴力解決社會問題的政府必需要被取締。」通過女議員的講話,控訴了這個已經變形了的社會,控訴了它的反人性實質。但自古以來,無論歷史如何發展,無論目前的政府多麼冠冕堂皇宣稱自己在為民眾做好事,權貴本來就是可以掌控底層人的性命和財富的。這個系列已經從一開始的過家家般純血腥暴力cult片,變成了對社會體制的反思和對政府的諷刺。

除此之外,這個系列還盡力描繪了人性之惡:首部《人類清除計劃》中,主角一家的鄰居在殺戮日之前和女主有說有笑,還送了女主禮物,但當主角一家家門被攻破以後,周圍的鄰居全來「趁火打劫」—當然也有那位女鄰居,她拿刀指著主角說:「你們賺了那麼多錢,還在我們面前裝腔作勢?」;第二部《無政府狀態》中,也有一位這樣的鄰居,本來說得好好的要保護這對母女,結果卻是闖進別人家,還想對別人實施強暴,先姦後殺。人性有善有惡,但當只由情緒左右自己的身體,不受法律約束的時候,就會失控。《人類清除計劃》系列看下來,有太多失控,有太多想也想不到的死法。在北美影院看過這個系列的人說,老外們看電影的時候都是一臉興奮,不敢保證如果電影裡的制度成真,這群工作壓力大的人只會選擇躲在家裡避難、選擇自保。

一定不敢想像,平時笑面相迎的朋友、鄰居,在一個不受法律約束的夜晚會對自己拔刀相向。可以確定的是,每個人天生都帶有暴力基因,但我們自身的理性會壓制這些不穩定因素。但如果給暴力之治冠以理性之名呢?每個人都有兩面性,《人類清除計劃》只是把另外那一面表露出來,結果你看到一個屍橫遍野、慘不忍睹的世界。而這一晚被政府說的很好聽,就是壓低全年的犯罪率。這不就是把暴力披上了理性外衣嗎?如今社會,我國的社會環境已經相當安全,但在一群鍵盤俠口中,動輒就要把敵人「屠城、屠殺、滅族」,看似還好,實則內心扭曲恐怖的可怕。而在中東、非洲,電影裡血流成河的場景並不少見,那些叛軍、軍閥不會對自己的恐怖行徑進行虛偽的遮蓋,不是很像電影中的殺戮日嗎?那我們平靜的社會不也正像是電影中除去殺戮日的美國社會嗎?在我看來,居安思危,用理性抑制自己,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人類清除計劃》作為一部電影並不完美,甚至不太過關(這也是其系列在評分網站上始終成績不太好的原因)。

但其所隱喻的社會問題、探討的人性之惡,實是值得令人深思。一口氣看完三部曲,好像受到了一記重擊,久久不能平復。

16/07/26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吃葡萄不吐葡萄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