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叮叮噹

2016-07-28 01:35:48

公民——嚴謹與莊嚴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們不能隨隨便便判決一個人的生死,如果,如果我們錯了呢?你判決的是一個人僅有一次的生命,是他不再復還的光陰。法律是莊嚴的,是神聖的,你是公民,你有權利你有責任,但你不能濫用它,你不能,把你想當然的結果,把你手中的毒箭,隨意的投射給他人。
                                     ——《十二公民》
公民,字典中的解釋如下: 「公民,指具有某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等相對,指一個國家的民眾對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參與意識。」翻拍自《十二怒漢》 的《十二公民》,現實來源西方的陪審團制度,剛開始進入影片,很迷茫,不知所云,感謝演技精湛的十二名主演,將這部話劇型電影主題鮮明,矛盾突出的展現出來,三一律的原則,也在這部電影裡很好的表現了。這部電影, 讓參與陪審團的每個人,明白了權利的邊界,責任的沉重,以及一個公民應該尊重的程序正義。而現在的中國,對於大部份人來說,這是一片空白,一個盲點。
在看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在問自己,一個殺人案,12個公民,代表法律審視這個案件,為什麼,11個公民就會毫不在意的說大家隨便表決一下意見就好,就毫不在乎的投有罪,為什麼,為什麼就只有一個人為了「富二代」投無罪票,為什麼只有這麼一個人願意談一談。如果,如果他真的是被冤枉了呢?這個世界上是沒有百分之百的事件的,所有的百分之百,它的背後肯定有遮遮掩掩的陰影地帶。
《十二公民》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就是每個人都在強調自己的權利,而無視對他人的冒犯。以劇中最激烈的3號陪審員,韓童生扮演的計程車司機為例,在一個大家都在討論問題的場合,他自顧自的拿起紙筆,和對面玩起了遊戲。8號憤怒之下過來搶走了他的紙,他卻勃然大怒,要求對方向他道歉,而8號並未獲得大眾的支持,不得已還真的被迫低頭道歉了—— 請問你如此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利,但無視他人的尊嚴,可曾想過道歉?沒有,我有錯嗎?錯誤都是別人的,我才不道歉。即使在8號道歉之後,3號也沒有想過自己引發衝突的舉動有何不妥。 同樣,10號北京土著對於「外地人」的歧視,對於「蹲過牢」的侮辱,對「我們家孩子沒法升學只能做民工」的痛訴,也是典型的「只重視自己權利,忽視他人存在」的表現。 你們家孩子是人,別人家孩子就不是人?
這種本土化特色情節, 其根源就是中國民眾意識中大多只重視「權利」,而無視「責任」,自己的腳跨過了別人的界限而理所應當,別人的腳一旦跨過來就暴跳如雷。自己永遠是對的,如果別人反對,即便心理知道他是對的,也要為了自己的面子而死硬到底,因為「面子」是我的利益,而「正確」是大家的利益。因此從這個陪審團的一開場,很多人就漫不經心,一口斷定「富二代就該斃」,噴那些被醜化的標籤,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權利,就是沒有想過,「富二代」也是一條命,而陪審團正在做的,是法律程序中,對於終結一個生命的抉擇,每個人都可能是這個抉擇中的對象。
以自我為中心,肆無忌憚,永遠充滿道德感的俯視。雖然在原作中,3號和8號陪審員也是「有罪」方最為激烈的兩個人,但《十二公民》中的這兩人,實在是聚集了太多中國人的特徵,讓這部戲有了本土的靈魂。 另一個亮點,是原作中睿智的老者,9號公民, 他通過自己在中國獨有的「文革」中的遭遇,告訴大家,你們覺得那是「罪」,但我覺得可能只是「罪名」。證明一個人有罪,很難,需要邏輯嚴密的證據鏈。但要一個人有罪名,那可太容易了。大家一起動嘴就是,給你扣個帽子嘛。這種行為在中國真不是匪夷所思的童話。這種中國獨特的「罪」與「冤」。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富二代」身份帶來的現場情感傾斜。5號陪審員,那個一直擺酷,背上有紋身的前黑幫成員,也用自己的遭遇證明了「冤」有多可怕,1年半的冤獄,改變了他一生。一年半,就是547天半, 「誰管你是不是冤枉的,你終究是蹲過大牢」。他的那句『你們萬分之一的錯誤,就是別人百分之百的災難』!振聾發聵。而7號公民呢,他心心唸唸的那一箱子被停水停電的冰棍,那是他的生計所在。他著急結束這場他看來毫無意義的討論,就是為了完成任務,好回去拍李老師的馬屁,給水給電,繼續他卑微的小商販生涯。他在扭轉立場之前的這一番爆發,雖然還是證明他不關心,也不在乎有罪無罪,但給了這個小人物一個堅實的心理動機,以致於他看起來都不那麼令人討厭了,當然這並不代表他的做法是對的。
8號何冰在討論中所說的一句話,也引出了我們這個社會獨有的特色,就是 「我們不關心過程,我們只關心結果」。陪審團存在的意義,是研究和質疑已有的法律證據,尋找其中的破綻,得出是與非的結論。但3號韓童生的一句話,是很多人的心聲,也是我們經常在討論過程中看到的——「你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那你告訴我是誰殺的?真相是什麼?」
從認定有罪,到反證推論,從一個人說無罪,到二個人,四個人,八個人,十一個人, 十二個公民,十二種怒火,這是一個充滿憤怒和怨氣的社會,無處宣洩,積鬱成疾;而片中十二人的發洩就是一場「放血排毒」的治療,各階層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病:被社會仇富心態誤讀的四號先生,十號先生在外地人湧入佔用社會資源下的恐慌、背負著地域歧視的十一號先生、任人擺佈處處討好的小人物七號等等。每個人都獨立,鮮活。一個房間,兩個小時,沒有場景對接,沒有音樂渲染,全片最複雜的鏡頭只有一個環繞鏡頭,每個演員,表情,動作,台詞,牛掰!
權利的邊界在哪裡?你的權利能否
踐踏他人的權利? 你的懷疑,公平嗎?
一年前的《全民目擊》,一年後的《十二公民》,期待中國法制和法治,期待未來。
給你,給我,給所有的公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