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屍速列車 Train to Busan

釜山行/釜山行:尸速列车(台)/尸杀列车(港)

7.6 / 258,014人    118分鐘

導演: 延尚昊
編劇: 延尚昊
演員: 孔劉 鄭裕美 馬東石 安昭熙 崔宇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韓影書

2016-07-28 20:16:53

《釜山行》:一列飛馳的火車,四份被攪動的心



相對於首爾,我更喜歡金憓秀(金惠秀)阿姨的老家——依山傍海的釜山。也許是因為現在經常往返京釜之間,《釜山行》在情愫之中成為我今年最期待的韓國電影,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比如題材,比如主演。

又一次「釜山行」,擠出時間看了《釜山行》。工作日的下午,影廳大概坐了80多人,像是坐上了一列命運未卜的列車,燈光暗落,心緒飛馳。

▶一、近心

人類世界的許多資訊都具有先天親近性:你是山東人,會對山東新聞格外關注;你是醫生,會對醫療糾紛更加在意;你喜好遊戲,會對《魔獸世界》急不可耐;你愛飯某豆,會對Ta出演的片子情有獨鍾……

電影本質上也是一種資訊載體,同樣符合這一規則。就像前段時間的《哭聲》,歷史背景對於中國人來說極其陌生,所以即便好奇刷完,也一時找不到心靈共鳴;就像外國人看《活著》,也遠不記中國觀眾情緒激烈。

除美國之外,似乎沒有哪個國家的觀眾,會像韓國這樣,對於本土題材的心理親近性需求如此之高。在韓國獲得千萬觀影人次的電影中,80%是本土電影,有13部,來看看它們如何與韓國人做到了「近心」:

《海雲台》《漢江怪物》:對於本國自然與社會問題的親近性;
《實尾島》《太極旗飄揚》《辯護人》《暗殺》《國際市場》:對於本國近代歷史的親近性;
《王的男人》《光海,成為王的男人》:對於本國最推崇的李氏王朝的親近性;
《七號房的禮物》《老手》:對於本國法治與特權亂象的親近性;
《奪寶聯盟》:對於演員陣容親近性。

除此之外,大家可以腦補下更多高票房電影中的元素,幾乎無一例外地符合「親近性原則」。當然,將「親近性」轉化為票房,必須有著紮實的影片質量作為催化劑。

縱觀全片,《釜山行》真的內置了豐富的本土元素,加上整體質量不錯,口碑相傳,才形成了票房節節走高的觀影潮——

首先是地理環境問題。

好萊塢電影最喜歡拿美國開刀,動輒帝國大廈塌了、白宮炸了,整個美利堅被各種電影摧毀了一遍。外在看似是災難,其實是有效抓取觀眾的一種手段。

好像如果《變形金剛4》中,幾個大傢伙來到中國,在鳥巢轉悠了下,國內觀眾就感到非常親切激動,如果能把鳥巢踩上幾腳,估計很多人會燃掉,當然,咱們根本不允許導演這麼幹。

韓國電影深諳這一道理,他們對漢江、對整個韓國想像好多次:災難降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會怎樣?好奇帶著親近性自然而來。

《釜山行》同理,雖然和釜山並沒有太大關係,但裡面真實的地點、真實的線路、真實的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場景,這種代入感比虛擬一個X城好太多。

其次是社會危機問題。

和日本一樣,國土更加狹小的韓國人危機意識特重,一場流感、一場瘟疫等,都可能讓殃及全國,躥上Naver熱搜。

《釜山行》像個大熔爐,扔進來好多扯動韓國觀眾情緒的點,環境問題、商業貪慾問題問題、家庭問題、人性問題……電影中的呈現,就像默契的情侶之間「你一個眼神我就知道在說什麼」,這種觀影快感遠超於看懂劇情。

試想下,如果這樣一部片子,名字叫《青島站》,把全部劇情套在一列從北京開往青島列車上,你會不會去看?

二、揪心

前些天北京發生了老虎襲人事件,那個監控視訊看得讓人揪心——雖然已經知道了結果。

這和《釜山行》一樣,明知道過程會怎麼樣,當申恩敬病變,當喪屍撲來,當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撕咬者,當喊叫和驚恐充滿螢幕,當對峙和抉擇如此窒息、當安全車廂成為救命稻草……當每個人都下意識地將自己對位成了乘客,生死一線、存亡轉眼,在如此惶恐的環境裡,要想緩解情緒,只能側臉看下旁位,告訴自己,這是在影院。

講真,孔劉、 鄭有美 、 馬東錫 、安昭熙、崔宇植、小演員等等,在片中的表演都可以打滿分,在劇情環境之下,他們都成了面目鮮明、情緒糾葛的角色本身,讓你相信這就是一個爸爸、一個妻子、一個摔跤手、一個女生、一個運動員、一個女兒……至少我沒有因人齣戲,包括原本帶著點狐疑的CAST裡的安昭熙。PS:原來看《德州電鋸》,就被帕爾斯•希爾頓給敗了。

中國觀眾看《釜山行》,讓全部劇情問題「近心」不易,但這份場面上的揪心卻和國界無關,大可放眼看之。

三、傷心

驚悚的電影場面會把人嚇尿,但很難把人嚇哭。面對《釜山行》的湍急推進,正常心臟能挺過來,但相伴而行的道德和人性,很容易把人搞淚目。

這個世界上可能存在三條腿的人,但沒有不夾雜人性和道德元素的災難片,無論是韓影、美影、日影,還是國產片。

觀眾可以衝著場面來,看《後天》里世界冰封、看《鐵達尼號》里巨輪沉沒、看《漢江怪物》里河獸猙獰……但呈現這些視覺場面根本不是目的,夾帶道德和人性「私貨」才是根本,否則觀眾會像看完一個女生的美,再吐槽她是花瓶一樣。

《釜山行》的技術場面很OK了,比《鐵線蟲入侵》《雪國列車》等類片進步許多,意味著可以實現讓大部份人觀影時瞪大眼睛「揪心」,這時內涵就必須緊跟著搭配上。

《釜山行》原本就是一部裝著人性和道德核心、批著喪屍和列車外衣的災難片。你看,連片名都這麼中性,如果改成《開往釜山的喪屍列車》,更契合主題,也似乎更吸精,但整部片子就變得庸俗了。

許多大片的片名都極其簡練,因為導演們知道,好電影靠的是內在,而不是一個名字,和人一樣。

道德和人性,是淚目泉眼點,把它們滲透到劇情里,特別考驗編劇和導演智慧,要自然而然、不動聲色、「各味協調、恰到好處」——後面這兩句是五糧液口感的經典業界評價語。

父女情、夫妻情、愛情、陌生人之間的人情,這些常規的人際情感,面對喪屍血噬、生死掙扎時,閃耀或者暗滅,美好或者醜惡,如同撞擊的雲層,閃電直刺內心,然後局部地區部份人淚如雨下。
相對於美影中常用的人性大招,大概中國觀眾會更容易接受韓影的處理方式,畢竟在情感表達問題上,中韓之間有更多共通、共鳴之處。

這種情感點上的設定,越單純的人越容易動容;想得太多,反而容易齣戲。所以,不妨偶爾讓自己看片時放下全部警惕,「我寧願只傷心一次」。

四、慰心

之前和朋友交流過一個問題:美國各種災難、戰爭等類型片中,無論過程如何殘酷,「孩子」這個角色是不用擔心的,Ta們一定會活到最後,因為孩子代表的是黑暗之後的光明,是復生的希望。同樣的人設還要孕婦等角色。

人可以失去一切,但不能失去希望。

我暫時把上面這種現象稱之為「劇情道德基準線」。《釜山行》也遵守了這一基準線,所以,孕婦和孩子堅持到了最後,看到了前面的釜山——這算劇透嗎?這一規則大部份時候通用,所以不算吧?

即便算,就當是知道《釜山行》在慢慢長路的殘酷之後,最後留著新生的希望吧。沒人真的喜歡看一部徹底絕望的災難電影。

燈光亮起,看看周圍的人,生動祥和;走出影院,車水馬龍,世界太平,長舒一口氣:都是活生生的人,真好。

綜上,如果是你,你不捨得花40多塊錢去看嗎?OK,觀影人次+1。

✎原創撰文:@韓影書 ©著作權所有
2016.07.27-BUSAN.KOR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