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鐵達尼號--Titanic

泰坦尼克号/铁达尼号(港/台)/泰坦尼克号

7.9 / 1,288,616人    194分鐘

導演: 詹姆斯卡麥隆
編劇: 詹姆斯卡麥隆
演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凱特溫絲蕾 比利贊恩 凱西貝茲 比爾派斯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江月

2016-08-01 08:22:56

終其一生,不過為了一場夢境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北美歷史最悠久的室外音樂節(Ravinia Festival),昨晚我有幸觀看了芝加哥交響樂團的Titanic Live. 樂團隨著全片的播放,對詹姆士 Horner作的曲子全都現場配樂,外加聲樂團配樂,這樣的經歷可謂once in a life time.

印象派的現場
即使在出品近二十年後的今天,我還是為影片的製作精良而折服。多少鏡頭看著都替演員叫苦,且不說群眾演員眾多的災難片場景,就是廣為流傳的Rose和Jack在船舷上「飛翔」的那一幕,單是Rose在漫天晚霞中走向Jack的唯美場景,我就不信一天能拍好。為了營造這個鏡頭,多次重拍是必然的,而這樣絢爛的晚霞未必每日都有,即使有導遊還要捕捉到亮度合適的時機。不看業內評論我也會說卡梅隆八成是位嚴苛的導演。

本片其實直到沉船前期都夾雜著大量幽默,在國內看可能沒什麼,跟著成百上千的老美一起看就有陣陣的滿堂輕笑了。其中一次是Cal不屑Rose的藝術品味,問她收藏的是誰的畫作,Rose回答「Something Picasso」. 於是大家用笑聲向Picasso致了敬。

可我還改不了看這部片子要流淚的習慣。

1. 關於愛情
這方面的分析已經很多了,只是我想寫。

有人說Rose身為養尊處優的富家千金,愛上Jack不過是一時新鮮——假設Jack倖存了,她以後跟著Jack艱辛度日,說不定反而會成為一對怨偶,到時候哪裡還有可歌可泣的愛情。

不錯,對年方17的Rose來說,Jack代表著她以外的鮮活世界,代表著和她奢靡虛榮的原生家庭的決裂,格外危險,又格外魅惑。我不認為這樣的愛情是成熟的——但是17歲的愛情不就美在無知無畏嗎?如果是37甚至是27歲的Rose遇到Jack,一切可能都不同了。說不定是「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假設Jack倖存了,我最壞的設想就是「貧賤夫妻百事哀」,他們的浪漫愛情消磨在雞毛蒜皮的矛盾的累積中。可是即便如此,即使他們最終彼此傷害而不能相守,至少他們愛過了,彼此的一部份融入了對方的生命,分開之後還能繼續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無論如何我都希望Jack能活下去。最後的最後,也許不再相愛,但是愛過。

Rose在漂浮板上對Jack說「I love you」時,一般男生第一反應多半是回一句「I love you too」。但是Jack在全片自始至終沒有說過——他不需要。此時他聽出Rose這句話有訣別的意思在,回應說現在還不是告別的時候,然後幫Rose「規劃」獲救後的生活:她要結婚,要生一堆孩子,要長命百歲……誰剛剛說不要告別的?!都說愛情是自私的,中國式的典範大概是「一生一世一雙人」,希望對方只屬於自己。但是愛得足夠深了之後,你會想:只要對方幸福,怎麼樣都好,沒有我也要好好活下去。

我就是到了這裡無法按捺住淚水的。Jack賭博贏來的船票帶他走近了Rose,也帶他走向了死神——可到了這個關頭,他還能說那是「the best thing that happened to me」, "I am thankful for that". 飛蛾撲火呵。

影片末尾,年過百歲的Rose在船艙中安睡,鏡頭掃過她平生的照片。我們看到她做演員的樣子,她的家庭,她像男人那樣跨在馬背上——都是Jack希望她生還後要做,而她承諾的事情。她的夢境是什麼呢?Titanic還是它全新的樣子,身穿工裝而不是晚禮服的Jack在樓梯口等她,他們擁吻的時候從貴族到侍從,各個階級的人一齊祝福。歷經滄桑之後,她嚮往的不過是這樣一場夢境——你還是你,我還是我,不再有什麼能讓我們分開。

其實死亡也不可以,不然Rose上岸後為何改姓為Dowson,為何如此度過一生?

2. 關於人性
到了沉船的生死關頭,人性的光輝與陰暗展現得淋漓盡致。

有的人在對生的渴望和對死亡的恐懼下鋌而走險,甚至不擇手段地搶佔上救生船的機會,婦女兒童都沒有轉移完,一夥男人倒上去了,包括冒充小女孩父親的Cal和趁人不備跳上去的Mr. Ismay. 其間救生船在爭搶下翻了多少次,浪費了多少救援時間,可以容納1200人的船混亂中居然只載了700多名乘客。船徹底沉沒後,附近的20艘救生船本來可以返航救人,卻只有一艘回來……But it's hard to blame them, you and me may not do better under the same circumstances.

有的人超越了生物本能:堅持上救生船要「lady and chirden first」,走入駕駛室殉職的船長、願與船一同沉沒以謝罪的設計師(把自己的救生衣給Rose,最後關頭還不忘校準壁鍾)、奏樂到最後的樂隊、穿上最體面的衣服,要上一杯brandy,聲稱要「go down as gentlemen」的貴族老頭們、在即將被淹沒的床上擁吻同眠的老夫婦、為孩子們講睡前故事的母親、自己都顫抖不止,扒著欄杆為基督徒宣講的牧師……

平凡的我們可能更多的是介於二者之間。比如Rose在Jack被手銬鎖住事求助的那個侍從,嚇壞的他可能都沒聽清Rose說什麼,但是硬拖著Rose往外跑,想救她。而Rose和Jack被鐵柵欄鎖住的時候,一個已經跑上去的侍從退回來掏出鑰匙不停地試,最終手抖得太厲害,掉了鑰匙,道歉後自己逃走,不過還是多虧他留下的鑰匙二人才能出來。這些人當然是善良的,第一反應都不是見死不救,但是當伸出援手的風險已經超出了自己能承受的範圍,他們會退縮的,懷抱著恐懼和內疚。這恐怕才是大多數人面對災難時的真實寫照。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成為英雄,都以道德、職責為自己的最高「本能」,但也許處於中間地帶的我們能儘可能地把座標向更高的位置傾斜一點,一點點,也許就能拯救一個人了。

人生如夢,而人生也可以說是為了一場夢境——無論我們各自定義的人生意義、幸福是什麼,讓我們為之奮鬥,甚至生死不渝的難道不是dream嗎?

Titanic依然是我迄今為止看過的最大氣、唯美的災難/愛情片。唯一一艘返航的救生船在水面划起漣漪時,仰拍的特寫鏡頭映入的是北極圈的滿天星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