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奚比比

2016-08-05 00:19:56

我們為何而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my funny valentine的音符中,緩緩敲擊出每個字,彷彿每個字也帶有了一絲慵懶與詩意。
最近看了兩部關於音樂的電影,一部抖森的I saw the light,一部伊桑霍克的born to be blue。
同為2015年上映的關於音樂詩人的電影,和country的明快比起來,還是更偏愛天生憂鬱的jazz。

偉大的藝術份子最好的伴侶總少不了酒精、女人、落日海灘和讓人靈感迸發的heroin。如果不是因為酗酒無度和對毒品的依賴,我想這些偉大的人類應該可以活很久,他們對某一種事物忘我的專注的過程本身就是無比幸福的,忘我所產生的快感足以殺死很多壞細胞,可惜這種忘我又往往需要足以致死的物質的刺激,於是他們早早離開人世,留給世人遺憾的同時也留下了永恆的經典,讓人回味悠長。

對伊桑霍克總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感覺,從他年輕時和Julie Delpy演的愛在三部曲,再到這部born to be blue,讓人不禁感嘆歲月是賜予男人最好的禮物。他所扮演的Chet Baker永遠梳著一絲不苟的油頭,演奏時充滿專注又憂鬱的眼光,以及每次演奏完畢由於假牙的緣故而錯動嘴唇和一成不變的抹嘴的動作,都訴說著對爵士的痴情和迷戀。Chet拿著心愛的trumpet對著海浪吹,對著懸崖吹,對著天空吹,對著最愛的女人吹,在浴缸里吹、在車頂吹,在小酒館吹,在聚光燈下吹,從神壇墜落低谷,再從低谷反彈,從愛上一個人,到愛人離開,不變的是對手中trumpet的熱愛,這樣的人是幸福的,天賦讓他們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即使偶爾迷失,但從未迷茫。

而我們常人呢,我們為什麼而活,什麼讓我們忘我?在沒有日光照耀的角落裡,我們如何自處,如何取悅自己,如何將俗世中積攢的壞細胞殺掉,也許我們都需要找到各自手中的trumpet,它可能是一盤料理,一把吉他,一段文字,一塊線條流暢的肌肉,一種母語以外的語言,讓精神有所寄託,留下一些印記在這個世界上,不靠酒精也不做癮君子但也可以體會一次忘我,一次迷醉,不往來一世。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