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冬--Seven Days

冬/七天/SevenDays

6.2 / 47人    73分鐘

導演: 邢健
編劇: 邢健 劉覲愷
演員: 王德順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該頁無法顯示

2016-08-06 07:56:05

你所奮力追求的終將失去,只有永恆的孤獨長存於天地之間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電影《冬》是新銳青年導演邢健的處女座,豆瓣目前評分在7.0,影片入圍了第39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得最佳藝術貢獻獎也在今年的坎城電影節上舉行展映,講述的是大雪紛飛的長白山裡面,一位孤獨的老人與一條魚、一隻鳥以及一個小孩發生的情感故事。英文名字叫《seven day》,一方面是因為影片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七天之內:第一天老人在冰天雪地中釣魚,回家過夜;第二天他將魚放生,重新釣魚,但一無所獲,回家過夜;第三天,繼續釣魚,意外的救了一隻快被凍死的小鳥;第四天,再釣魚,但身邊多了一隻嘰嘰喳喳的小鳥;第五天,老人殺了魚缸裡面的魚準備餵鳥,但鳥被熊孩子用網捕走,沒能再回來。第六天,老人做彈弓,捕鳥,烤鳥給小孩吃,和小孩愉快地相處,過夜;第七天,小孩失足跌落老人平時垂釣的湖洞,老人在悲哀中去世,另一方面,七天,很容易讓人想到上帝創世的時間,生命在孕育並蓬勃生長,一切充滿了希望,但影片七天後的結局卻是一切生命的毀滅,魚、鳥、小孩和老人,相繼走向滅亡,只有那種永恆的孤獨與絕望長存於天地之間。

邢健創作此片的初衷是因為讀書的時候看新聞說有老人為自己的寵物耗資數十萬舉辦葬禮,他逐漸開始關注空巢老人的內心世界。空巢老人因長期被社會遺忘以及嫌棄有一種強烈的孤獨感,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影片中處處傳達出來的那種孤獨感:
首先是表現形式,全片都是黑白的畫面,極盡唯美寫意,隨意一個截圖都可以成為一副桌面壁紙,跟彩色畫面想比,黑白總是意味著單調乏味、充滿了壓抑,容易引起觀眾的不安以及渴望,渴望色彩以及明亮的出現;更獨特的是全片採用無對白的表達方式,一方面是因為大部份時間都是老人獨自一人,無處言說,另一方面孤獨感也是無法言說的,對話原本是人類進行社交群體生活以及排遣孤獨的最重要功能,當語言被剝奪,個人又選擇遠離群體獨處,我們就只能任由孤獨盡情擺佈。導演也希望這部電影不僅僅侷限在華人的圈子,他希望呈現給整個世界,作為處女作,顯然「野心」很大。無對白對演員的演技有著苛刻的要求,本片的主角80歲的老爺爺王德順本身就是人體藝術大師,啞劇演員,整部片子簡直就是為他量身定做,網路上一張他走秀的圖片,讓他成為「最帥的老爺子」,

影片常常通過他面部的大特寫來傳達語言所無法言說的情感,他的演技絕對是影片得以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除了採用黑白無對白的形式,全片基調定位在冬天長白山大雪紛飛的嚴寒中,影片一開頭就是老人孤獨的垂釣畫面:

完全是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意境,觀看此片的時候正處上海連續發佈40度的高溫紅色預警之際,但我仍能感受到影片中的那股刺骨寒冷,如坐針氈,媒體評論邢健的電影風格是美麗而冰冷的噩夢,唯美的鏡頭裡透著生命的殘忍,原本這了無生命之地就很容易讓人產生孤獨以及絕望,但老人偏偏還要採取垂釣這種本質孤獨的活動,並非是為了溫飽,他每天釣到的魚,第二天便會放生,為的只是希望有生命可以陪伴自己度過難熬的夜晚,第一天望著魚缸裡面的魚游來游去,老人還能睡著,第二天因為沒有釣到魚,老人望著空空的魚缸輾轉反側,徹底失眠,只要周圍有生命的跡象,我們多少可以從中獲取心安的力量。

老人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喝粥,吃馬鈴薯,垂釣,烤火,整理床鋪,睡覺,年輕的時候常常感慨時間過得太快,年紀大了以後,生命中這最後的時光往往會讓我們難以排遣,影片只有70分鐘,本來就很短,卻花了相當一部份時間在老人吃馬鈴薯,喝粥,整理床鋪以及在床上輾轉反側上,在那種孤獨的環境裡面,任何一件能讓你轉移注意力的小事都能使你暫時解脫出來,所以馬鈴薯吃的很慢,床鋪雖然可以不用整理,卻仍然每天固執的要收拾起來,再重新鋪開,倘若生命的內容便是這些,真是了無生趣。影片沒有交代老人為何選擇在此處獨居不肯離開,但通過牆上照片年輕的妻子照片,每天吃飯都會在對面多放一雙碗筷,在生命的臨終之際出現妻子在身邊的幻覺,他不願意離開這個曾經跟妻子有過美好回憶的地方,人老了以後便只有回憶了,卻又容易遺忘,他甘願忍受失眠,忍受這份孤獨,來換取這份回憶的長存,這是他生命的動力來源,但後來出現的一系列生命改變了他。

先是小鳥,有感於老人的救命之恩,在老人家的屋簷下築巢,為他叼回蟲子放在碗裡,釣魚的時候在旁邊與之相伴,鳥兒不見的時候,他曾冒著生命危險在冰天雪地中尋找,先前一直陪伴他的魚也變得無關緊要,被剁碎了餵鳥;緊接著是小孩的出現,與他相伴而眠,比小鳥帶給他更多的快樂,也因此忘卻了孤獨的存在,生命重新煥發了生機,他為了討好孩子,做彈弓,捕鳥,烤鳥給他吃,曾經依附在舊對象上的感情蕩然無存,只是取悅新對象的犧牲品而已,赤裸裸的展示了人性的貪婪以及慾壑難填,這也是人類的痛苦之源,並不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甚至願意付出現有的一切只為得到它,又或者,我們只是在享受這種追求的過程,真正得到以後,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在乎和快樂。不滿足於現狀自然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但卻也是悲劇的根源所在,你所追求的東西並非是你真正所需要的,如果你願意為了更好的而犧牲掉它。

當小孩沉入湖底,老人在風雪中嚎啕大哭,一切又恢復原樣,但因了這種變化,老人的生命狀態也發生了改變,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生命原本就是一個失去的過程,你所奮力追求的終將失去,生命的徒勞以及荒謬盡顯無疑,正如紅樓夢裡面所說的:「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歡迎關注原創公眾號:談笑有白丁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