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8 18:52:26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白只演技真好。春夏演技也不錯,而且這兩個名字這麼好記。
攝影和剪輯也很棒,一看是杜可風和王叔平,那就難怪了。
故事還算好理解,湖南遷去香港的王佳梅,因為窮輟學,先是去做模特,然後賣淫,愛上一個嫖客並懷孕,然而被拋棄,網聊遇到丁一聰,吸毒做愛高潮至死,死後被分屍。丁一聰是社團的成員,小時候出車禍母親去世而心理有陰影。丁一聰開貨車維生,做人耿直混的不好,愛上一個雇用他搬家的綠茶婊而痛苦,然後遇到王佳梅。然後阿sir郭富城來破案,還沒查到什麼丁一聰來自首,全劇終~並不是,兇手自首後郭富城一直在尋找原因,為什麼會殺人而且分屍?在郭的尋找下被害人阿梅和丁一聰的心路歷程或者說過去的經歷以倒敘的形式展現,電影也就是在郭富城的穿針引線中碎片式地展示和敘述的。
真的,我首先關心地是形式。我覺得這部電影最炫的點,先不管是否必要,總之最炫的地方就在於敘述方式的散碎與情節空缺,不讓人輕易看懂,很高級的感覺。就說打麻將隔壁阿姨和金燕玲要耳環,金燕玲和阿梅要耳環這種事也要倒敘一下。當然這裡可以說下,把金燕玲和阿梅的衝突放前面會更有突兀感,刺激來的更措不及防,但為什麼要加打麻將那場戲呢?給金燕玲加戲嗎,去掉也不影響嘛。說這個是想要表達,真的是無處不在的倒敘插敘,打亂一切給觀眾刺激。
為什麼要倒敘插敘,打亂順序,碎片式展現?我想到最近看的《陸垚知馬俐》,剖開看劇情很簡單啊,如果按時間順序講真的無聊乏味,但是它以倒敘插敘的形式講,就讓觀眾猜不到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一直保持新鮮度,讓整個片子現代化動態化。為什麼呢?原來想這是敘事技巧,但現在覺得,這是否是回憶或者生活的真實陳述方式,生活中人與人的故事本就是碎片的,間斷的,而回憶更加是這樣。想起一句老話,內容與形式是相統一的。
《踏血尋梅》也是這樣吧。內容上並不是案件的復原,而是郭富城作為警察的探索,既然是探索,發現一個點兒就引出相應的情節,這當然是碎片化的,不連續的,時間先後並不一致的。小撒的《今日說法》在陳述案情時是不是也這樣?就這樣,碎片一個個展開,我們無須知道阿梅怎麼認識讓他懷孕的男嫖客,無須知道丁一聰和慕容更多的事,不用知道慕容和富二代的情仇,碎片的背後是大量的留白,留白的前頭是這樣一個碎片化的故事,作為警察視角,作為觀眾視角,這就是我們了解這個案件的方式,最後的結果也是我們所能了解到的全部內容,不會更多了,不可能像八卦雜誌那樣能詳細地編出一整個故事。從這個角度說,《踏血尋梅》是更高程度上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也解答了我的疑惑,形式酷炫可不是為了裝逼,你必須貼合某種真實,這種真實是人們潛意識獲取資訊的方式,只有這樣觀眾才會不明覺厲,而不會大罵什麼狗屁。
到此為止,加上表演,就是這部電影的所有優點。看完後,心裡不會有太大觸動。孤獨還是寂寞,窮還是缺愛,這就是謀殺碎屍案的原因?驢唇不對馬嘴。人物塑造很好,足夠感染人,我們可以看到人物的痛苦和孤獨,但結局卻唐突了,無論情感還是邏輯,觀眾仍然是無法理解這樣的兩個人會用一起兇殺案來結束故事。這是對這個故事,對這個心理探索終點的不滿意,這點不滿意甚至可以推翻整部電影。
另一點是對社會的探索。無論是港人對認同的疑問「王佳梅是香港人嗎」,還是這個大陸人在香港的悲劇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我的理解也僅止步於此,僅僅在於這兩個疑問,我沒有看到解答或者更深的探索。
對於貫穿全片的海報,不太懂什麼意思?是對美的追求嗎,像王佳梅一直所表現出的那樣。阿梅追求美,但卻被現實阻擊,埋葬她的追求與夢想,是這樣一個悲劇嗎?似乎沒什麼特別有意義的。
以及悲憫。悲劇常見地會有種悲憫在其中感染觀眾,《踏血尋梅》讓我感到的是對孤獨之人的悲憫,每個人都有那樣孤獨的時刻,得不到愛得不到所愛。這或許是全劇唯一能夠昇華和發散的情感了。
至於「kdjfjdfj——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對於這樣裝逼又空洞的話,我無話可說。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