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ruce Bane

2016-08-09 05:01:14

《敦刻爾克》真實歷史背景介紹以及搶先預告分析


《敦刻爾克》剛出了預告片,了解我的都知道,作為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腦殘粉,肯定會第一時間關注這個新作,沒錯,第一時間我就下載了專業級的預告片來反覆揣摩分析,結果呢?這個預告片除了給觀眾說明你諾蘭是拍過黑暗騎士三部曲,全面啟動,星際穿越的大神導演以外,似乎沒有太多興奮點。真的是這樣嗎?沒有場面,沒有炫技式的剪輯,也沒有寂寞叔叔磅礴的配樂,諾蘭難道要返璞歸真拍個抗戰主旋律?

克里斯多福•諾蘭

或許很多大導都會有拍攝戰爭片的想法,但戰爭片卻也是極其難以駕馭的類型,那麼多戰爭片,不乏有相當出色的導演所指導的,但能夠留名青史的卻並不多,戰爭片不但需要不小的資本注入還需要帶有一定的戰爭反思精神,除了兒女情長、兄弟情誼這種司空見慣的側面主題表達以外,還有什麼值得編導們去探索的呢?這就需要在經典類型片的基礎上去尋找新的主題去弘揚。找一個新的切入點,這就很難辦了,等於說是開創一個新類型。要嘛,在形式上創新,那這就是另外一種表達方式了,戰爭片的拍攝手法說白了也就千篇一律,極遠景,大廣角鏡頭展現戰地氣勢之磅礴,近景特寫大特寫或者POV帶人人物內心思緒,由表及里,由外到內,無非是將戰爭之殘酷進行到底。諾蘭這種注重劇本而非形式(《全面啟動》除外)的導演想讓他在視聽語言上創新的可能性並不大。

《拯救大兵瑞恩》史匹柏

那麼,這個預告片又有什麼看頭呢?回到剛開始的問題,諾蘭是要拍一個抗戰片?在此對於影片所表達主題上還不好推測,也就是說開始提的問題我沒法回答,但緊就預告而言,其資訊量之大遠遠超乎你的想像!哪方面?當然是影片真實性與技術性的結合! 全片共有6組鏡頭,我將分成6部份進行腦洞填補。 預告的一開始,畫面是一片泡沫,背景音樂是來自於漢斯•季寞的類似鐘錶嘀嗒聲的打擊樂與鼓點結合的快節奏聲音,配合大風與突然出現的打雷聲暗示著暴風雨將至,人們的生命彷彿泡沫一樣與時間共生滅。

暴風雨聲暗下去,進入第二個鏡頭,這個鏡頭就有意思了,戰爭片的極遠景出現了,但並非是大多數人好玩的航拍性質的推鏡頭拍攝,也沒有大場面。構圖資訊看似不多,無非是後景的人群左側畫面的彈藥補給還有海灘組成標準的三角形構圖。但縱深處的狼煙和中景戰士的屍體卻給人以不寒而慄的感覺。影片背景也因此說清道明,其資訊量可想而知。採用最新Alexa 65mm IMAX膠片攝影機拍攝的這個鏡頭將戰爭導致的荒蕪感和殘酷感完整體現了出來。

諾蘭和IMAX攝影機

進入第三個鏡頭,這裡便開始歷史事件分析。首先,這個鏡頭的鏡頭資訊並不豐富,也就是直白的資訊量並沒有第一個和第二個那麼多,重複的打擊樂和鼓點的嘀嗒聲沒有停,反而節奏進一步加快,之前的攝影機固定機位拍攝在此時開始運動,巨大的浪花擊打著長堤,堤壩上站滿了戰士,遠處瀰漫著大霧。種種資訊都告訴我們,這很有可能就是正片的高潮段落,也就是大撤退的開端。但為什麼從大堤而非港口撤退呢?這裡我們來談談敦刻爾克的真實歷史。

1940年5月10日,在德軍「閃電戰」的進攻下,英法聯軍被德軍打的猝不及防,一直呈被動態勢,14天後的5月24日,英法部隊被困在了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地區,隨時可能被圍殲。與此同時的英國本部,邱吉爾甚至和民眾齊聚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為三十餘萬英國陸軍戰士祈禱。

威斯敏斯特教堂

有意思的是,5月23號,德軍古德里安上將的第19裝甲軍離敦刻爾克僅有16公里,5月24日,古德里安上將集結好進攻用的坦克群,準備給英法聯軍最後一擊,但是,中午12時37分,他突然接到了希特勒的命令:就地停止前進,撤回先頭部隊,只准許執行偵察和警戒任務的部隊繼續前進。一臉蒙逼的古德里安問什麼情況,卻得到了元首命令不可違抗的答覆。

元首

德軍的停步為英法聯軍撤退留下了準備的機會,但隨時可能進攻的德軍好比一顆定時炸彈埋在英法聯軍和本國人民當中。因此,救人成了聯繫海峽兩岸(當然是人家英吉利海峽嘍)人民的頭等大事!第二天,英國第一海務大臣的參謀長坦南特乘坐「狼犬號」驅逐艦來拯救這群危如累卵的士兵們。於是在撤退總指揮拉姆齊的領導下,坦南特開始執行「發電機」行動。 在德軍從西、南、東三側包圍下,北面的英吉利海峽成了唯一的撤退路線,也是絕處逢生的唯一希望。天上的德軍飛機狂轟亂炸,三面德軍陸軍步步逼近,再這分秒必爭的情況下,生存才是最終的勝利!這和《敦刻爾克》預告片前幾個鏡頭的節奏配樂不謀而合。

5月27日,德軍收到希特勒命令並恢復攻勢,坦南特的營救行動迫在眉睫。抵達敦刻爾克地區的坦南特被眼前不斷被轟炸的盟軍以及滿天的濃煙震驚,而且德軍此時還派飛機降撒擾亂英法軍心的傳單,以降低他們的鬥志。坦南特迅速將恢復軍心作為首要目標,他當務之急便是將撤退消息告知士兵,並且將所有船隻都改裝成運載艦,並且坦南特還將自己的帽子用香菸盒裁切貼上了「S」、「N」、「O」(Sinior Naval Officer)的標誌以告知士兵:指揮官與你同在。

威廉·喬治·坦南特

撤退工作迅速展開,然而,在德軍的狂轟濫炸下,所有港口已基本作廢,敦刻爾克多淺灘的地形使得大型艦隊根本沒法靠近,士兵只得前進1.6公里海路,才能成功登錄船隻,並且效率極低,全天只撤出了7669人。坦南特必須得另想辦法提高效率,他向總指揮拉姆齊匯報了情況。拉姆齊便立刻組織英國海軍部發佈通知,呼籲所有擁有船隻的人前往敦刻爾克。沒多久,數以千計的志願者駕駛著自家拖船、漁船、渡船等出發了。這樣一支「蚊子艦隊」承擔了保家衛國的重任。海水中浸泡多日的士兵紛紛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僅28號便成功撤退了17804人。與之同時大霧導致了德軍轟炸的暫停,英法聯軍的撤退計劃看似進展的很順利。

敦刻爾克鳥瞰

但大霧褪去危險便會立刻到來,必須得再提高效率!機智的坦南特迅速注意到了敦刻爾克入港口兩條長長的防波堤,立刻將這條長1280米,寬2米的防波堤作為登船棧橋使用。於是29日,坦南特利用東堤撤退士兵47310人!這遠超預期的45000人!

到這裡,《敦刻爾克》預告中的第三個鏡頭恐怕不需要我再次進行讀解了吧。 那麼乾脆一氣呵成,直接把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真實過程講完。 5月30日,天氣放晴,德軍便開始了新一輪轟炸,伴著轟鳴聲,數十架「斯圖卡」式轟炸機撲向敦刻爾克,但就在此時,英軍的戰機及時趕到,擊退德軍戰機,保護了撤退行動。拉姆齊與坦南特也計劃出了一條新的航線用以運送士兵。到5月31日凌晨,已經有十二萬六千多聯軍戰士安全抵達英吉利海峽。

德軍轟炸機

英國空軍與聯軍陸軍部隊頑強抵抗著納粹的攻勢,為撤退部隊贏得一分一秒的時間。希特勒在此時也下令,出動全部裝甲部隊發動攻擊!留給聯軍戰士的時間很可能還剩不到一天!危在旦夕之時,坦南特迅速下令將卡車開到海里形成棧橋以再次提高效率。正因為這樣,6月1日和2日兩天分別撤出68014和64429人! 6月4號,德軍第18集團軍所屬的裝甲部隊衝入了敦刻爾克市區,海灘上走在最後的後衛部隊約4萬法軍來不及撤離,全數被俘。下午14時,拉姆齊宣佈「發電機行動」結束。 英國遠征軍主力如果無法撤回英國,對於英國而言,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儘管英軍失去了大量的裝備和軍需物資,但保留下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為以後的戰爭積蓄了一大批具有戰鬥經驗的官兵,這些回到英國的官兵,絕大部份都成為日後反攻的骨幹力量。 事後,邱吉爾曾經說過一段名言:「我們不要把這次援救說成是勝利。戰爭不是靠撤退而贏得的。但是,在這次援救中卻孕育著勝利。」 以上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基本經過的概括。回到《敦刻爾克》的預告片,在第四個鏡頭一名指揮官放下裝備,走向海中,這個人是誰?難道是坦南特?這是個疑問,得等正片公映方得知曉。

第五個鏡頭,伴隨字幕「At the point of crisis」,「At the point of annihilation」的過渡,配樂節奏進一步加快,前景的兩排屍體,與縱深的一大片士兵預示著撤退的第二個分支——從海灘渡海登錄。

緊接著出現字幕「Survival is victory」於是過渡到最後一個鏡頭,這時天空傳來了「斯圖卡」轟炸機的聲音,此時的場景回到了長堤,等待上船的士兵焦慮地等待著,因為相比第三個鏡頭,天氣放晴,大霧褪去,遠處傳來了轟炸機的聲音,壓過了鐘錶嘀嗒聲以致打擊樂停止,運動的鏡頭呈現出遠處數艘艦艇,似乎希望和死亡就在這接下來的一剎那!一個士兵回頭望去,緊接著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直到全部士兵都回頭望向天空,「斯圖卡」的聲音達到最大!黑幕!顯示出《DUNKIRK》片名,預告片結束。那麼這些士兵能否倖存,能否逃避納粹的魔爪?這是個疑問,只有正片上映才能知道最終結果。

到這裡,這部1分鐘的預告片能不能抓住你的興趣?諾蘭的最新作品能不能讓我們給予和之前相同的期待?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ps.由於一定要有評分才能發佈,所以先給個中性分四星意思意思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