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們誕生在中國--Born in China

我们诞生在中国/诞生于中国

7.2 / 3,952人    76分鐘 | 75分鐘

導演: 陸川
編劇: 陸川
演員: 周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榜上有名貓

2016-08-09 17:16:00

只有一半血統的紀錄片or故事片?


      近期在用業餘時間參與了紀錄片節的選片評審工作,興趣與義務。
      所以有同事問我:看紀錄片是怎樣的感覺?
      我回答:很枯燥很悶,但能看世界看社會,看得更遠更細。

      其實,能在院線排檔期的紀錄片,一年幾乎不超過十部(電影節展播除外),更別奢望票房大賣。紀錄片就是一個不容易被提興趣的冷門類別,儘管它有很大的社科價值。

      那麼,8月12日要上檔的《我們誕生在中國》,從製作到宣發的投入程度來看,已經算是「大片」了,試片口碑不差,何況攜手「世界自然基金會」推廣生態環保,很有意義。
      再是,影院大螢幕觀賞《動物世界》,視覺效果不可同日而語。而且這是首次使用高清攝錄器材拍攝到極其珍稀的雪豹棲息行蹤,影像非常可貴。
      影片整體制作精良,畫面震撼,挺過癮的。

      可是,我在觀看過程中總覺得些許不協調:它不是真正的紀錄片。
      後來,看了陸川導演的專訪大致了解:這部電影的製作方式是先按大綱去拍攝取材,攝影團隊每兩三天送回一次素材,導演需要根據新獲素材情況反覆調整劇本,最終以故事片形式剪出一部「有劇情」的電影,甚至否認是紀錄片的類型。

      這部電影共耗費三年時間製作,一年半由迪士尼團隊外景拍攝,一年半由陸川後期剪輯。
      打個比方:如果把一間保險公司的銷售代表,全部換成建築工人,這公司還是不是保險公司?
      正如一部用鏡頭切切實實捕捉實景,後被「人為」剪出與調配過的片段,還算不算紀錄片的爭論。

      我對剪輯有些看法,如果是影視娛樂:匹配剪輯、蒙太奇等手法能實現1+1>2效果,超乎想像的奇妙。對於新聞紀錄,從調用鏡頭焦距起,局部還是全景都足以可對事件自定義說法,甚至歪曲,更不用說剪輯了。

      所以,知道自己在看娛樂影片,卻微詞它帶有「紀錄片」標識,即使鏡頭都是真實的,也不含Duang添加。

      比如電影裡出現的:
      幼嬰熊貓「美美」在地上練習爬行的畫面,與樹上的「小熊貓」搖頭擺腦模樣,經過剪輯,產生調侃情節。
      目光銳利的蒼鷹捕獵一幕,與金絲猴「淘淘」縱身一躍等畫面的結合,成為勇救「妹妹」的橋段;用近景鏡頭減少干擾物,但背景喬木色差瑕疵,拼接痕跡顯眼,因此,還要靠周迅的獨白分散觀眾注意力。

      本來想吐槽周迅的獨白,雖然接地氣,主觀意識強,迫使觀眾代入感情,強行擬人想像。
      不過呢,畢竟不是一部純正的紀錄片,明確帶故事性,從實地素材中篩選,通過剪輯串聯出來的劇情,用獨白增強表現力是很有效的方法,再加後期音效點綴。

      好多人不喜歡看沉悶的紀錄風格影片,例如:吃喝拉睡的日常消磨。說真的,我也不喜歡。於是,導演希望有更多受眾適應,讓紀錄鏡頭變得有趣,通過後期改造,把五組野生動物五個大家庭五線展現,上演週而復始的生死輪迴經歷。

      當然,會降低科普價值,提升娛樂檔次,重點能引起觀眾的認知就夠了。
      順帶一提,雪豹獵殺岩羊過程的鏡頭居然被剪掉,媽媽們可以放心帶孩子去觀看了……呵呵呵……

      如果不介意上述牢騷問題,電影的誠意還是值回票價的,只是只有一半血統而已,一半國外攝,一半國內剪,一半紀錄片,一半故事片,一半展實景,一半推理念。無論怎樣改,眾口難調在所難免。怎樣評價,看觀眾的觀影目的與心態囉。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