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蝙蝠俠:致命玩笑 Batman: The Killing Joke

蝙蝠侠:致命玩笑

6.4 / 62,265人    76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飛 二番

2016-08-09 21:45:32

還真的拍成了個joke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漫威持續著在電影市場對DC的碾壓,而DC堅守自己動畫電影一畝三分地的策略如今越來越像是自我安慰。更糟糕的是,對經典漫畫資源的過度開採,相比致敬,更像是在吃老本:故步自封,不思進取。

不論你認為這部動畫電影「改編得不好」,還是漫畫原著「不好改編」,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76分鐘的平庸和尷尬。

這部誕生於1988年的蝙蝠俠漫畫,集合了「守望者之父」Alan Moore和曾經參與創作的畫師Brian Bolland,以及與前者在中合作過的色彩師John Higgins。雖然標題里是蝙蝠俠的名字,但實質上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醜的故事。恐怖的畫風,扭曲的人設和絕望的故事,讓被譽為DC最黑暗的漫畫作品。漫畫中對於理智與瘋狂,善良與邪惡的辯證關係的思考,讓這個老爺和小丑相愛相殺的故事具有了其他漫畫難以比擬的思想深度和哲學意味。

原著40頁的漫畫,要拉長到1個多小時的長片,內容上肯定是不夠的。於是動畫電影的編劇設計出了一個自認為聰明的辦法:豐富Barbara Gordon這個人物。在原著中,Barbara Gordon更多的是作為一個plot device存在,和她的另一個身份Batgirl(蝙蝠女)關係不大。而電影中,編劇選擇花了近一半的時間來回顧蝙蝠俠和蝙蝠女並肩作戰的經歷。被詬病最多的是蝙蝠俠和蝙蝠女在天台上的那一發「戰友炮」,而在我看來,更不能接受的是,一炮之後蝙蝠女埋怨蝙蝠俠的避而不見。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兩個那麼酷的超級英雄之間竟會上演如此melodrama的戲碼。

此外,電影繼承了漫畫裡小醜的起源故事,從畫風看,是設定在上世紀60年代。而電影的前半小時,各種高科技的設定,又明顯是21世紀的時代背景。這樣的一個時間上的脫節,顯示了劇作上的粗糙。而這種粗糙還不僅體現在這個bug上,電影的製作層面也讓人提不起興趣,畫面細節略顯簡陋,有一絲Flash動畫的質感;人物動作有幀數不足的尷尬,僵硬呆板;原本應該是錦上添花的配樂也毫無存在感。

可能唯一的亮點在於,電影集結了蝙蝠俠和小丑兩個角色上最優秀的配音演員:Kevin Conroy和Mark Hamill。如果要說這部電影最好的地方,那一定是來自於小醜的那一部份,如果要說電影裡小丑最好的地方,那一定是來自他的「天行者」配音。相比之下,Kevin Conroy雖然發揮穩定,但也沒有太多出彩。尤其是最後那段對話和笑聲……

於是說到這裡,就要說說這個原著漫畫上最大的爭議,也是漫迷們對動畫改變最寄予厚望的橋段了(劇透!劇透!)。故事結尾處,蝙蝠俠佔據上風,小丑要求蝙蝠俠動手殺了自己,了解兩人之間的恩怨,因為這對老對手之間的結局必定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蝙蝠俠沒有動手,因為他要證明給小丑看,不是所有人都會因為一個bad day就變成喪心病狂的瘋子,他要幫助小丑恢復理智。小丑拒絕了,他認為為時已晚,於是他對蝙蝠俠講了一個關於瘋子的笑話,然後發出癲狂的笑聲,從不苟言笑的蝙蝠俠強忍片刻後,也不禁失聲大笑。

原著漫畫問世至今的近30年間,關於蝙蝠俠到底有沒有在最後笑聲中殺死小醜的爭論從未停歇,而這部動畫電影裡也並沒有對這個爭議點做出更多的解釋。這種對於原著的忠實本身無可厚非,但我們不能忽視載體的不同。同一個故事,通過漫畫、小說、動畫或是真人電影來傳達,方法一定是不同的,細節一定是有差異的。這樣一段對手戲在漫畫裡的確發人深思,也許正是來自於靜態畫面的留白帶給我們的想像空間。而在動畫電影中完全照搬,單純「讓靜態的畫面動起來」,結果就必定是一個乾澀且不知所云的結尾。

如果你喜歡的原著,你又有無處安放的好奇心和閒得發慌的76分鐘時間,那推薦你去看下。


請在微信搜索訂閱號:MediumRare
(ID: dontovercooki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