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們誕生在中國--Born in China

我们诞生在中国/诞生于中国

7.2 / 3,952人    76分鐘 | 75分鐘

導演: 陸川
編劇: 陸川
演員: 周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黃若菲

2016-08-13 18:40:35

爛片都是從哪兒來的?


文/黃若菲
昨天有兩部電影同時上映,《我們誕生在中國》當日票房剛過500萬,另一部,當日票房已接近5500萬,再看豆瓣電影的評分,《我們誕生在中國》評分8.2,另一部,評分5.4,不知道汪達家少爺的客串演出,對於後一部影片在汪達院線的排片是否有影響,不過顯而易見,大多數電影觀眾荷包裡的錢,又去支持了一部爛片。



爛片這個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啟用的?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只是記得,我參與撰寫過《北京晚報》的《2010年飄過的國產大爛片》,當時我們光影欄目的QQ群集體選舉,還只湊出了9部,如今如果再寫當下的爛片,可能每個月評出10部都沒什麼問題。

那麼,這麼多爛片究竟是從哪兒來的呢?

有人說,市場需求決定了生產導向,是觀眾愛看,所以才有了這些影片,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電影的製作方只是生產商,產品要想和消費者見面,是需要通過在院線排片來實現的,這就好比你生產的是一種專賣產品,必須在專賣店才能出售給消費者,那麼產品銷量的多少,就是由專賣店來控制的,電影票房就是如此。

除了某些定向觀影的觀眾,大多數目的性不強的觀眾,是把看電影當作日常的休閒活動之一,在休閒的時間裡,在熱鬧的街區,選擇一部合適的電影來觀看,是最常態化的電影消費模式。如果你的排片無法安排在休閒的黃金時段,也無法進入熱鬧街區的電影院,那麼普通觀眾能隨機選擇到這部影片觀看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相反,如果在熱門影院的排片在黃金時段,場次又多,不管多難看的電影,票房也不會太差,只是看的人越多,口碑越差而已。

但是,這又怎樣,至少票房上去了,錢賺到了,口碑算個球,日子一久,爛片一多,大家早就會把所謂的口碑拋到腦後,下次還是找熱門IP,湊幾個鮮肉明星,搞一些特技效果,記住一定更要3D製作,照樣賺個盆滿缽滿。

票房反映出來的,並不完全是真實的市場需求,而是經過加工的市場需求,拍電影畢竟是商業行為,好片如果不賺錢,人家還會繼續拍嗎?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問一下鄭鈞,《搖滾藏獒》據說成本是3.34億,最終的票房呢?不到3000萬吧,這還是鄭鈞動用了這麼多年積累的人脈關係,還有華誼兄弟參與製作與發行,面對院線封殺、排片不足造成如此慘澹的票房,作為原著作者的鄭鈞說他不會下跪,他會豎中指,這只能說是中國電影創作者的悲哀。

朋友看了我昨天寫的影評,打算今天去看,卻發現我昨天看這部電影的影城,昨天顯示今天還有排片,而今天,它已經從排片表里消失了!

排片少,已經是先天不足,《我們誕生在中國》能夠做的,就是依靠口碑宣傳,把隨機觀眾轉變為定向觀影的觀眾,希望大家能走進電影院去支持這部影片,首周票房將有部份捐獻給世界自然基金會用於動物保護,是的,我們無法改變排片,但是我們能夠改變上座率。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