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獨孤島主

2016-08-13 18:53:30

完美怒漢與無味公民


      韓童生飾演的三號陪審員,在《十二公民》中戲份吃重、表現上佳,在最後一場決定性的戲碼中,情緒由隱而顯,厚積薄發,一個色厲內荏、面對叛逆子傷心欲絕的父親形象躍然螢幕。在北京人藝學派領軍人焦菊隱的「心象學說」演劇理論中,正是演員先將角色融入於自己,在由己身回饋能量予角色,最大程度發揮演員與角色的雙重潛力,才構成了血肉清晰、撼人心魄的演劇之美,在這一意義上,韓童生的三號陪審員無疑是個相當鮮明而典型的例子。

      這樣的例子在《十二公民》中所在多見,包括何冰飾演的八號陪審員在內,多達十名來自北京人藝的戲骨撐起了這場十二人的群像室內劇的核心衝突與敘事進程,分分鐘感受對手戲狂飆的快感,想必是今日國內院線中的國產片普遍難以帶給觀眾的體驗。這種體驗,建立在對《十二怒漢》(西德尼•呂美特導演,1957)黃袍加身的經典文本之上,顯得尤為酣暢淋漓。原作《十二怒漢》聚焦十二名身份各異的陪審員在面對一樁殺人案的討論中,以11名主張被告有罪而1人主張無罪的境況,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討論,最終成功扭轉被告命運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亨利•方達飾演的孤軍作戰的八號陪審員,堅守對嫌犯的無罪推定,逐項擊破其餘十一位的理據與情感,扳回了公正的天平,成為影史留名的經典演繹。影片亦獲威尼斯金獅獎,作為西德尼•呂美特的電影導演處女作,可謂完美。

      作為曾創造北京人藝票房記錄的戲劇導演徐昂,轉型電影導演後的第一部作品即改編《十二怒漢》,勇氣不可謂不大,而就目前所見的成果來說,起碼在戲劇張力上,達到了相當不錯的水準,十二人之間的迂迴與矛盾化解,在表演上非常具有說服力,若是將這整個發生在大教室(或是排練廳?)中的故事復現舞台,效果當是更佳。

      然而問題恰恰出在,這是一部電影,且不是原樣複製,而是「改編」。《十二怒漢》問世之前,編劇雷金納德•羅斯已然寫作了原始的電視版本,電影問世之後,更有日本、俄羅斯以及美國本土翻拍等多個版本問世。米哈爾科夫的俄羅斯版本在「男孩弒父」主題之外,更引入尖銳的俄羅斯民族問題,將影片主題推向另一個境遇。而《十二公民》則將背景建立在對於陪審團制度的「虛擬」性質上(因中國事實上是沒有陪審團制度的,此處的陪審團,僅是政法大學學生家長的模擬進程),這一牽強的預設直接令整個故事的假定性吸引力大打折扣。其次,在角色身份的設置上,《十二公民》固然作了比較有主見的改編,對人物的身份,有自己基於當下中國社會情狀的安排,比如校工、河南人、檢察官等,但一些關鍵角色的動作驅使力顯然被強制代入到編劇預設的軌道,而失去了合理性。原作中有一名陪審員,在下雨前的悶熱天氣中,置身擠逼的斗室裡,滿腦子想著快點達成共識,結束這次討論去看球賽,因之引發一系列的暴躁言行,令人印象深刻之餘,亦反過來點明物理環境與其他人的心態,而在《十二公民》中,這個角色直接被置換成普通校工,借其之口言社會時事,由「角色」本身跳脫出來,成為社會勞工階層代言人,失去了鮮活的個性。

      影片頻繁地讓各人訴說自己的故事,同時又關聯當下,無疑是編導有意為之的結果,而《十二公民》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敘事主體情節的推進上,毫不含糊照抄原作,諸如證明瘸腿老人到門口的時間等橋段,沿用1957年的土法證明,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而關於女證人是否睡覺戴眼鏡的問題,在今天看來,也實在落後時代。與影片上佳的群戲表演相對照,影像結構上,某些橋段的調度內容,居然是直接將呂美特影片中的人物站位反過來拍一遍,當真令人嘆為觀止,這與格斯•范•桑特拍《精神病患者》那樣對希區柯克的逐鏡復刻趣旨大不相同,在全片火爆的對手戲中,事實上隱藏著一個對改編畏首畏尾的「作者」,從這一點上來看,與其說《十二公民》創造了一個人藝群戲的影像磁場,倒不如說是編導直接拍了一部說北京話的《十二怒漢》,而且還讓角色從鏡子裡倒著向觀眾走來。而看完全片,在雨後初晴的光耀下,八號陪審員收起了高大上的工作證件,觀眾也許突然會發現,八號陪審員的工作非常正經,但他剛剛做的一切努力,竟然建立在一個相當荒謬的情境之中:中國哪座政法大學的補考,是要學生的家長如此費勁參與來幫助完成的?

《新民週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