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們誕生在中國--Born in China

我们诞生在中国/诞生于中国

7.2 / 3,952人    76分鐘 | 75分鐘

導演: 陸川
編劇: 陸川
演員: 周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路人Eita

2016-08-15 01:48:32

他們是這個世界的底線,希望至少是美麗而真實的


1971年,夏勒拍到了有史以來第一張雪豹的照片。
有幸在8月7日參加點映。當下感動不已,回來做了一番搜索,去了解背後的故事。觀影後心頭汩汩熱血,在搜索之後冷卻下來,突然陷入到兩難里。動物們本身足夠可愛,但電影工業拼接式的說故事方式,能不能被認可,令人感到很為難。去看了第二遍,還是覺得應該來說兩句。

坐在影院裡,看恢宏畫卷徐徐鋪展開來,壯闊斑斕的自然,霧嵐天光,山脊河川,大美不言。作為近紀錄片的《我們誕生在中國》,就如同預告片裡預告的那樣,用它史詩般的美麗,徐徐道來,在春夏秋冬四季輪轉的時間裡,雪豹,川金絲猴,熊貓的三個故事。

我想,應該沒有人能夠抗拒開篇雪豹的畫面。凜凜的風,漂亮而威風的大貓,在山石之巔,遠遠地逡巡,盤桓,休憩。那條在岩石縫隙間穿梭時確保身體平衡的毛茸茸大尾巴,與身體等長,靜止時慵懶地來回掃拂。它的瞳孔並非是貓一樣的針型豎瞳,反而是圓圓的,這令她顯得有些溫和的呆萌。我和友人小聲地開玩笑,這大概就是正派主角的臉吧。

故事也確實是這樣展開的。獨居動物的雪豹媽媽,撫養兩頭幼年的小雪豹,嚴苛的生存條件,矯健靈敏的獵物,虎視眈眈的入侵者。孤獨,強大,美麗,脆弱,守護,非常的正面。

當看著雪豹從岩壁縫隙間款款而來,青藏高原海拔四五千米的雪線,生存環境之嚴酷,隨著她優雅而蘊藏力量的步伐,風刀霜劍一般襲來。身為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雪豹是在自己領地上至高的獵食者。但她卻從不因此被優待。或許換一個角度說,正因為她身處食物鏈頂端,需要面對的是比食物鏈上任一環節的生物更嚴苛的生存條件。

從觀者的角度來說,記錄者只需要誠實地紀錄下來,生活的本身已經足夠驚心動魄。但從電影製作者的角度來看,或許多一些波瀾,最好「是一隻成年的雄性雪豹,談一場戀愛」(來自陸川的訪談),會令這部電影的元素更豐富,更照顧到各層面受眾的趣味吧。而到最後,得知雪豹媽媽的故事,其實是由多隻雪豹的鏡頭素材拼接起來,我的心情卻再也不能像第一次看的時候被打動。

我們當然很清楚,要在螢幕上呈現真實的故事,需要比現有的350個小時的電影素材數倍的畫面和材料,以及不止數倍的堅守,觀測,追蹤和拍攝。在我看來,事先寫好的故事大綱,再將素材填充進去,是類似於投機取巧的作弊。但或許這部並不定位為紀錄片的故事片,在創作者眼中,是像創作《獅子王》這個故事一樣,由骨至血,一點點豐滿起來,不同之處只在於,一個用的是鏡頭,一個用的是畫筆。

我問自己,為什麼不能接受這樣的創作方式呢?最後猶豫了一週,得出的結論是,因為當動物們通過鏡頭的方式被呈現時,被期待所看見的故事,就應該是真實的。或許會平庸一些,但必須是真實的。

況且,真實,就真的等於平庸嗎?

就雪豹一族為例。因為身邊不乏從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朋友,所以對野生動物的生存境況多少有些了解。大概許多人都不太了解,儘管雪豹是生於中國長於中國的物種,但野生雪豹保護第一人,是名叫喬治·夏勒的一位美國動物學家。1971年,也是夏勒老爺子的長期追蹤觀測,才拍到了有史以來第一張雪豹的照片。今年他83歲了,又重回玉樹高原,再次跟隨雪豹的步伐,展開觀測。同樣也是他,是自1939年以來第一位考察野外大熊貓,藏羚羊的西方人。

追隨著夏老爺子的科考報告,我才算是真正比較科學地學習了野外動物保護的知識。

因此,在看雪豹的故事時,我腦海中一直想到的,是因全球變暖上移的雪線,導致雪豹註定被壓縮的生存空間,食物緊缺之下必然帶來的同類相爭,這些都是息息相關的。人類縱情地揮霍,是以這樣漂亮的生物種群不斷退讓直至無路可退作為代價。

很多時候,我們會忘記這一切。因為我們,早已經在社會自然分工里,形成了最龐大最具有話事權的獨立族群。依賴著智商和社交行為,我們和叢林裡的生物的關係,就如同平行空間一般被割裂。野生動物不存活於我們的日常概念里,如此的陌生,鞭長莫及。

但你再看回他們的每一個畫面,無需解說,無需詮釋,動物憑著本能依舊用宇宙和自然賦予他們的步調,摸索著時間河流的波紋,自我調整。若沒有人為的干預,他們會按照歷史賦予他們的任務,感應著氣壓,氣候,進化成自然需要的一個環節。

他們是神給人類的啟示,課題,以及答案。

曾在果殼上讀過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如果連熊貓都不能拯救,我們將一無所有》。閱讀前的第一觀感是,標題黨。但看完之後,心悅誠服。

「演化生物學家史蒂芬·古爾德說,熊貓的身上展現了「過往歷史對不完美現實的奇異掌控」。它的身上帶著太多過去的食肉特徵,它的全部生活方式都是對這些特徵的妥協。但是,它活下來了,而它同時代的許多動物卻沒有;它雖沒有食草的腸道和菌群,但它贏得了時間。它是一個矛盾的奇蹟。如果再給它幾百萬年時間,它也許也能獲得食草動物那樣的完整消化系統;再給幾百萬年,它也許能誕生一個全新的龐大類群;再給幾千萬年,其中甚至可能出現智慧生命。的確,每一步的機率都很低;但是生命演化到今天三十八億年,哪一步不是這樣走過來的呢?如果我們回到六千五百萬年前,誰能預料到那些在恐龍陰影下逃竄的小小動物將成為今天的我們呢?」

這是從這篇文章里摘出來的原話。言簡意賅地說,熊貓經歷了如此漫長而難以想像的演變,成為了食肉目里唯一的素食主義者。但熊貓的瀕危不是因為大自然放棄了它,是因為人類的干涉。如果適應能力這麼強,也已經憑著強大適應力生存了幾萬年的物種,到今天我們都保護不了,那人類還能擁有什麼呢。

同樣,那位作者,寫過另一篇文章,叫做《芝加哥的海浪與牡蠣》。看不見的潮汐與海洋,被自然用春秋筆法,寫在了千里之外的牡蠣身體裡。潮漲潮落,一呼一吸,牡蠣的身體機能里,自有一片海。牡蠣帶來了海。

很多人都說,這是科學的浪漫。對啊,這就是科學的浪漫,自然的浪漫,也是這個我們一直試圖摸索卻從來還是不得而知真相的世界固有的美麗。

而動物們,野生動物們的意義也正在於此。他們存在,才能提醒我們,在傲慢的人類之外,這個世界是如此的寬廣,不可思議。

老爺子的訪談里,有一段對於保護雪豹的意義。

「我們需要引起人們對雪豹的關注;雪豹既是一種美麗的大貓,又是它所在的群山和環境的象徵。如果你保護了雪豹,也保護了它的獵物——比如喜馬拉雅麝和岩羊,與此同時也就意味著你保護了整片森林。就算有人住在這片區域也沒關係,他們只要意識到了這些生物,行為也就會改變。如果你開展一個保護兔子的項目,沒人會注意你的;但是雪豹的話就會有。人們認為雪豹很美麗,有來自內心的感情牽掛,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只有人們真心對它有感覺的時候,科學才能派上用場。」

所以,感謝他們如此的可愛,感謝雪豹的優雅和脆弱,感謝熊貓的憨厚與可愛,感謝金絲猴的淘氣和活潑。他們的萌,他們的美麗,能夠引起所有人對動物的共情,然後人們或許因此會回過頭反思自己,收斂自己不必要的貪婪,謙和一些。至少我自己是這樣的。

在2014年年底,我曾經到雅安的熊貓保護基地做志願者。山里天氣很冷,志願者住宿樓挺簡陋的,依稀記得第一天回到房間脫下鞋子,滿腳是血卻毫無知覺,是被凍裂的。但那一週時間裡,我一直感覺特別幸福,哪怕只是做著最簡單的工作,給熊貓的房子打掃衛生,挑選食用竹子,切熊貓蛋糕,給他們餵食,給他們鏟鏟屎。

我承認這中間確實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沉浸在做一名滾滾鏟屎官的虛榮光環里。但一些近距離觀察到的畫面,卻是真實地令我更喜愛這種生物。例如,熊貓媽媽懷抱著剛生出毛髮的熊貓寶寶時,是多麼的愛不釋手。中間有一個小瞬間,她放下了寶寶到一邊進食。儘管我們偷偷摸摸地儘量減低自己的存在感,熊貓寶寶還是敏感地察覺到了外人的存在,嗷嗷地又微弱又生氣地叫了起來。熊貓媽媽立刻放下竹子,到欄杆外轉了一圈,保育員哥哥說她這是在示威。然後她回到寶寶身邊,一把撈起抱在懷裡,還抓起竹子試圖隱藏起她的寶寶。寶寶立刻乖乖地安靜下來,像是突然再也沒有別的事情可以威脅到它,因為它就在媽媽的懷裡。

那個瞬間,任誰,都不得不動容。

所以,我不苛責電影製作的方式,畢竟客觀條件是有限的。我仍然感激,電影把動物們的可愛和脆弱都展現在世介面前。但是,除此之外,我更希望,下一次,請務必一定要有下一次,就讓我們,看看真實的動物們,好嗎。

以下附上文中提及的幾篇文章連結,希望對雪豹和野生動物有興趣的人有一點點幫助。倘若多一個人看,也算是,我曾為了野生動物們,做過一點點的小事情。

1. 《【果殼網專訪】喬治·夏勒:若我是老虎,請別拿槍指著我》
作者:Ent
連結: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005/
來源:果殼
2. 《如果連熊貓都不能拯救,我們將一無所有》
作者:Ent
連結: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603/
來源:果殼
3. 海洋和牡蠣
這是從Ent的部落格上看來的,ID:Ent_evo 。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