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38,351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楊詠迦

2016-08-20 05:02:33

我在這部驚悚片中竟看見自己的影子,細思極恐!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難以想像,我第一次看電影會出現全程不停驚嘆、全身一直起雞皮疙瘩的現象。
看完後,我只知道,這絕對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驚悚片。


《黑天鵝》表面上講的是舞者為藝術瘋狂的故事,
而當我細細思考才發現,
它實際上隱喻了我們90後這一代人的成長經歷。


家庭里,如何與父母相處;社會上,如何面對工作的競爭與壓力。
這是我們每個90後都正在經歷的過程。
 
而我們所經歷的,
在《黑天鵝》里都能找到影子。
 
影片出現的第一個場景是家庭。
妮娜在一邊晨練,一邊與媽媽分享昨晚的夢境。
媽媽則是在忙忙碌碌為妮娜準備早餐。

然後場景轉變,妮娜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她努力認真,希望得到總監托馬斯的重用,希望在舞蹈中有所突破。

這不正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樣子嗎?
每天在家庭、工作兩點一線的奔波,
盼望能在工作中有所作為,讓父母安心。
 
同時,妮娜也會因為工作中的委屈,而回家立刻擁入媽媽懷抱泣不成聲,
媽媽則會溫柔地安慰她。

看到這裡,應該會有人羨慕妮娜有這麼好的媽媽。
國外父母會允許孩子釋放情緒,而我們的父母會認為掉眼淚是一種嬌氣、怕困難的表現。
我從小情緒敏感,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就只能躲在房間偷偷哭,所以我的情緒從來沒得到真正的釋放,全部被壓抑在心底。
 
但是,從妮娜媽媽幾個細小的行為上,讓人覺得這個媽媽沒那麼簡單。

看似美好家庭的背後,總會藏著隱患。

她會在妮娜拒絕吃慶祝蛋糕時威脅說要將蛋糕全部倒進垃圾桶,
會不顧妮娜感受強硬地幫妮娜脫禮服,
最後發現妮娜背後抓痕加重時瘋了似的給妮娜剪指甲,甚至剪到女兒的肉。

妮娜媽媽是一位退休的芭蕾舞演員,她對妮娜的舞蹈生涯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期望。
從她的行為里看出,她對女兒的關愛似乎到了神經質的地步,她希望妮娜永遠做個sweet girl,永遠活在她的掌控中,這就是控制欲。
所以,上文提到的她對妮娜的安慰也只是表象,完全沒有從根本上去幫助女兒化解。

控制欲的表像是愛,實則只是為了利用孩子的羞恥感,從而繼續對孩子進行控制。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媽媽都是為你好。」
「你不聽媽媽的話,媽媽就不愛你了。」

孩子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我這樣做是不好的,會讓媽媽生氣。」
「我不乖,不配得到媽媽的愛。」
羞恥感油然而生。

表面上看只是一個媽媽太想望女成鳳,
實際上她已經無形中把自己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也一起壓在妮娜身上。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父母不會像妮娜媽媽這麼瘋狂,但從本質上講,他們的心理是一樣的,就是控制。

上學期間,我們被教育要乖,要聽話,不許反抗,不許犯錯。一有叛逆心理,會被馬上壓制住;成績必須優秀,一有下滑,就被罵貪玩、不刻苦。
畢業了,我們則被要求一定找高薪穩定的工作;假如還沒找到工作,就會天天奪命連環call,被懷疑是不是貪圖享樂、不想工作。

我爸媽一直希望我畢業後能進銀行工作,我卻喜歡在新媒體工作。
於是他們天天打電話在我耳邊念叨:「新媒體不好,銀行才好,穩定!」
我的天,我一個成年人難道連自己選擇工作的權力都沒有嗎?!
但轉念間,我又會覺得我這樣做是不是太過任性,會讓爸媽傷心。

我們的表現通常就是這樣,一開始會堅持自己的態度,但當父母強硬起來,我們會立刻服軟。因為從小的教育,我們在心中已經自動形成了:反抗是不好的行為。於是變得順從,把真實的情緒壓在心裡。
妮娜更嚴重,媽媽過度的控制欲雖然給她帶來壓力,但深深的羞恥感迫使她習慣生活在媽媽的控制之下,樂於做媽媽的sweet girl,如果反抗了,就得不到媽媽的愛了。

但是,社會是無情的,妮娜的習慣並沒有使她在工作中如魚得水。
她越努力,卻越演不出黑天鵝,彷彿被困在一個無窮迴圈里。

就像有的人,平時總是努力工作,卻一直得不到晉陞。
為什麼?因為他並沒有真正走心,他無法賦予工作激情和創造力。

妮娜關心地總是每個動作的完美,但是完美不是控製出來的,是爆發出來的。
正如總監托馬斯所說:「需要超越自我,征服自己,征服觀眾。」
其實這就是演繹黑天鵝的答案,但sweet girl做不到,她連真實的自我都被壓抑了,又如何才能超越自我呢?
 
面對家庭工作雙重壓力,
有人會迷失自我,深陷其中;
有人則會開始覺醒,奮起反抗。
 
電影裡一個關鍵性人物出場了。
從舊金山來的莉莉帶著一身灑脫闖入我們眼簾。

她和妮娜截然相反。
她抽菸、紋身、罵髒話、渾身充滿誘惑,是我們父輩眼中典型的壞女孩形象。
但她的開朗、活潑感染著周圍每個人,
連托馬斯也誇獎她「動作不精準,卻很輕盈,真實無虛」。

她能輕而易舉地演繹黑天鵝。
妮娜嫉妒莉莉。

但在妮娜最壓抑的時候,是莉莉的真性情影響了她。
看到妮娜第一次反抗母親,跟著莉莉跑去酒吧時,

我當時的感覺就一個字「爽」!
妮娜早該如此了,她的這次反抗把我一直壓抑在內心的渴望也激發出來了。
反抗是妮娜的轉折點,她向媽媽表達出了真實的想法,並且敢於行動。

在莉莉的帶動下,她放棄「好女孩」形象,開始一點一點釋放出內在的「小野獸」。
自由、快樂與慾望的滋味,她終於嘗到了。

 「好女孩」的我們會認為「小野獸」是不好的,但它一直存在於我們內心,只是被我們刻意壓抑了。

其實我們有思考過表現出來的「好女孩」是真正意義的「好」嗎?
還是僅僅為了維持完美形象刻意偽裝出來的?

有人會一輩子活在「好女孩」的軀殼裡,就算受到侵犯,她也會為了避免爭吵、維持良好關係而忍氣吞聲。

南方日報記者成希事件中的那位女生就是典型的「好女孩」,她為了不破壞與實習老師成希的關係,為了維持表面乖巧的形象,最終使自己受到傷害,並且事發之後連報警的勇氣都沒有。

有人則會開始慢慢察覺到內心的小野獸,她不再甘於做一個表面上的「好女孩」,但這也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我們能看到妮娜在嘗到做自我的滋味後,那些瘋狂的、想要改變的畫面。

她打碎音樂盒,
扔掉所有的毛絨玩具。

她內心的掙扎,使她一會兒脆弱,一會兒堅強。
她瘋狂著魔,充分表現出她想要做自己的慾望。

說實話,做了20年的「好女孩」,我也是膩了。每天都要偽裝,多累啊!假得連自己都看不過去了!
讓「小野獸」賜予我力量吧!

當一個人開始主動尋求突破,
那麼她的力量會大過外界的一切阻礙。

在家庭中,她開始真正脫離母親的控制,開始為自己做主。
在工作中,她不再對上司膽怯,開始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強大就是無所畏懼,包括面對黑暗的勇氣。

影片的最後,不負眾望,妮娜成功完成了演出。
 
結尾的畫面是流滿鮮血的妮娜對托馬斯說:
「I felt it. I felt perfect. I was perfect.」

整部影片結束。
 

導演給了我們一個開放性結局,
每個人對影片的理解不同,對結局的解釋也不同。

我爸的觀點是:
女主功利性太強,最後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得到了慘痛的教訓。
和我的理解完全不同。

但那又怎樣?

做為一個對妮娜的經歷深有同感的90後,我堅持自己的觀點。

我將影片分為三個部份:

白天鵝 (假像)→ 黑天鵝 → 白天鵝(重生)

巧妙的是,影片最後的那場舞台劇也是由這三個部份組成,如同劇中劇。

第一幕,白天鵝。
妮娜仍然如白天鵝般美麗怯弱,當她從同伴手中摔下來時,
她會哭著去辯解,但是也改變不了出錯的事實,不完美了。失敗也說明這一幕的「白天鵝」其實是個假像。


第二幕,黑天鵝。
因為白天鵝的不完美,妮娜很沮喪的回到化妝間準備換裝黑天鵝,卻看到壞女孩莉莉坐在她的位置嘲諷她演不了黑天鵝。
妮娜憤怒了,對著莉莉說滾出去,而莉莉的臉突然變成了另一個妮娜。
於是鏡頭裡出現了一黑一白兩個妮娜在打鬥,
最後妮娜如著魔般拿著碎玻璃刺向對方,另一個妮娜的臉又變回了莉莉。
而此刻的妮娜已經變成黑天鵝,最終在舞台上也成功演繹了黑天鵝。


第三幕,白天鵝。
演完黑天鵝,妮娜回到化妝間準備最後一幕。而莉莉又闖入視野,她恭喜妮娜成功演繹了黑天鵝。
這時腹部的疼痛讓妮娜突然驚醒,剛剛和她打鬥的人,還有她刺傷的人不是莉莉,而是自己!
血跡染紅了雪白的天鵝服,雖然流著淚水,但妮娜眼睛裡多了一份堅強,她抹掉眼淚,繼續登台,圓滿地完成了演出。


當有一天白天鵝與黑天鵝能夠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時,那股源於內在的堅強會使我們不再害怕,並賦予我們堅持走下去的勇氣,真正的白天鵝也就自然地出現了。

正如妮娜結尾所說:
I felt it.
 I felt perfect.
 I was perfect.

對於妮娜來說,這或許就是真正的完美。

 
其實除去影片裡那些驚悚的鏡頭,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勵志片。

它講的是一個女生如何脫離溫室,如何找回自我,如何真正獨立堅強地去面對一切。

90後的我們多多少少在裡面尋找到了自己成長的影子。

影片中100分鐘講完的故事,
我們可能會花幾年甚至幾十年去成長、去面對。
在每一次痛苦死去後的重生中

釋放本性
超越自我
征服自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