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危機救援 The Crew

火海凌云/危机救援(台)/机组乘务员

6.9 / 3,669人    Russia:138分鐘 | Taiwan:124分鐘

導演: 尼古萊列別代夫
編劇: Tikhon Kornev Yuriy Korotkov Nikolay Kulikov
演員: 弗拉迪米爾馬西科夫 阿格妮格魯迪特 Sergey Shakurov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火堂

2016-08-21 17:42:15

戰鬥民族的特色,就是各種「不走尋常路」


四星片,加一星填補本人的情懷,因為這部電影,對個人來說,有著特殊的含義。



確切的說,是這部電影的老版,本片翻拍自1980年前蘇聯電影《Экипаж》,翻譯過來就是《機組乘務員》,後者是我人生中看得第一部電影!

人生首部,別來無恙
有人說了,你咋這麼牛逼,看過的第一部電影都記得。這裡我要說的是,是不是「第一部」我真的記不起來了,但印象總是會排在第一位,就像我再大一些時候看《A計劃》,被逗得前仰後合,之前是否看過香港電影不清楚,但對看《A計劃》時候印像極為深刻,我就把後者當成人生的第一部港片。


同理,對老版《機組乘務員》印象深刻的原因在於,這部電影把那時的我嚇哭了。

具體情節我還記得,是電影中飛機起飛後,機身尾部裂了一個大口子,一位飛行員從引擎艙中爬到飛機外面,沒有任何保護,就靠一身棉衣,在高空中修飛機。回到飛機之後,這位身體跟毀容差不多,被氣流颳得血肉模糊。這段情節是把我嚇哭了,至今記憶猶新。


一部電影,如今深刻的記憶,我會把其當成我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具體年代記不清了,是在電視上播的,我4歲時候搬家,而且看這部是在搬家之前。

而且老版《機組乘務員》,讓我學了第一個災難名詞——泥石流。

戰鬥民族飛行員的日常
扯了一堆題外話,回到《火海凌雲》這部翻拍之作上,前蘇聯雖然解體,但精華和風格被傳承下來。比起幾年前引進的那部俄羅斯災難片《地鐵》,模式有些效仿好萊塢。而《火海凌雲》作為翻拍電影,電影中四處體現的就是那種俄式作風。


對比老版,本片在故事和情節方面進行了重排,只是故事發展模式沿襲老版。電影其實就是講述一群從事特殊事業之人的日常,其重心在於空乘人員的生活和工作,比如老版中機長安德烈未成年的女兒懷孕,瓦列京整日奔波在外倒是夫妻關係冷淡,機械師伊戈爾四處留情,直到發現真愛。而災難事件,只不過是為了展示空乘人員平日生活的點滴因素,突出普通人的英雄主義精神,通過事件和事蹟,歌頌這群特殊職業人士。與好萊塢式災難電影有著本質的區別。

再者,老版誕生於上世紀70-80年代,這一時期的前蘇聯電影,正是尋求積極向主題的深化,新題材的開拓以及樣式多樣化方面發展。比起之前政治題材、軍事愛國主義題材、生產題材以及對電影深度的探索,此時的前蘇聯電影,一方面在積極攝取西方電影的元素,同時又保留了自身電影的特點,比如著名《辦公室的故事》,《機組乘務員》也是在這個時期誕生,是前蘇聯題材多樣化和吸納西方電影經驗的一個代表。


《火海凌雲》也是一樣,對老版進行相應的簡化,將描寫人群從空乘人員全體專注為飛行員,並加入了女性飛行員的角色。前半部份是生活日常和角色刻畫,後半部份是災難事件,這一點倒是沒變。只不過在與時俱進的電影發展過程中,作為一部災難片本片側重還是災難場面的營造,對於日常部份進行了相應的簡化,這也是本片將角色專注於飛行員本身的改動之一。

行業劇+災難片二合一
在簡化的同時,《火海凌雲》卻相應的增強了兩個方面的設定。

其一為飛行員的俄式作風,這,很戰鬥民族。

飛行員個性被增強,古辛那種極富正義感大膽的性格,以及津琴科不苟言笑老練成熟的風格,二者的互補造就戰鬥民族的飛行員作風,開場違抗命令空投,中段在非洲的見聞,災難部份那種逆天的作為典型的戰鬥民族的日常,我們稱之為「熊式風格」。



其二就是災難場面的刻畫。這,很災難片。

看慣了好萊塢式災難片,都會被其中的視覺效果所震懾,有時候會忽略情節上的張力,其實這是一種誤區,災難電影除了提供視覺上的衝擊之外,依靠小人物在極端環境下的命懸一線,搭配緊張的情節張力來渲染氛圍,這才是真正的災難片。

真正災難電影,一種如《海雲台》那樣關注小人物的在災難面前的生死和情感,一種如《火海凌雲》這樣專注職業日常在極端環境下的險象環生。

比如《末日崩塌》和《2012》,誰都知道那一家子最後肯定會被營救,所有的故事有驚無險,完全依靠視覺張力來吸引眼球,是視覺大片,好看歸好看,但總覺得缺點什麼。

但《火海凌雲》就不同了,火山爆發下飛機場上起降、對被困人士的營救,直到空中危機,同樣沿用的是經典災難片的模式,並塑造了大量視覺效果,但在視覺張力的同時,本片的特殊性在於,命懸一線的角色不是主角,而是乘客。



誰都知道在這類災難片中,大多擁有主角光環,本片關乎到生死並不是飛行員們,人家一開飛機就走了,跟災難沒什麼關係,真正受制於災難的是那些沒有主角光環的人,比如乘客,以及相關配角,他們才是災難片的「主角」。這一點,回歸到了傳統災難電影的原初設定。

比如那位男乘務員,在營救過程中他的汽車深陷岩漿,一車人險些喪命,這場戲非常揪心,他不是主角,我們不知道他會不會活著回來,還關係到一車乘客的命運。而最好看的地方,則在於那場特殊的空中換乘。

腦洞大開的逆天營救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災難場面的之下,與老版也有改動,老版飛機起飛時,機尾被炸了一個洞,導致機械工不得不穿上棉衣爬到機身外徒手修飛機。最終飛機著陸時斷成了兩截。新版則是,兩架飛機之間「聯絡感情」,把乘客用纜繩,從一架飛機運到另一架上,此間兩架飛機要保持超低空飛行,並且平行狀態。



無論新老兩版,特點在於,這種做法典型的戰鬥民族「熊式」作風,逆天的設定。

這樣一來,災難場面的看點被分為兩部份,極佳的視覺效果,以及極端環境下角色生死造就的強大劇情張力,這在整個觀影過程中得到了非常好的體現。

然而戰鬥民族那種腦洞大開的霸道營救方式,在這樣的災難電影中,絕對是耳目一新的感覺。此時的焦點,似乎已經不在於哪位角色能夠倖存,而在於「這也能行?」

這就是《火海凌雲》的特點,用行業劇的方式,拍了一部災難片。與日本的《海猿》,美國的《生死海岸》很像,專注一個特殊行業的日常,再通過災難事件展示其專業素質,通過險象環生的情節和視覺效果造成視覺張力。個人感覺這樣的作品拍出災難電影的特質。退一步而言,《火海凌雲》的視覺效果也是極佳,且戰鬥民族的那種瘋狂的做派,絕對大開眼界。



PS,本片的主演,丹尼拉·科茲洛夫斯基,長得有點像哈維·阿隆索和阿爾沙文的結合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