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把噗

2016-08-31 01:10:37

這部電影水準之高,不像處女作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部電影雖然布拉迪•科貝特的《戰前童年》與麥可•哈內克的《白絲帶》具有某些相似性,比如兩部電影都將視角對準了孩子,都嘗試描繪出極權主義起源的可能;不同之處也相當明顯,哈內克的電影重在描述滋養納粹極權興起的環境,孩子雖然作為主角,但被隱藏,我們只能通過行動產生的結果見出這種暴力養成的過程。而在《戰前童年》中,被描述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獨裁者之童年,講他如何在某種生活環境中形成了獨裁的個性。

如果說《白絲帶》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極權主義興起前的社會學圖景,那麼《戰前童年》可以看成是一份心理學的分析文本。而且當我們以精神分析的視角去看,還能從童年習性中見出日後養成的獨裁根源。因此之故,導演布拉迪•科貝特「簡單地」為我們的獨裁者設計三次憤怒,這三次憤怒將顯示出環境之於個人成長會有多大的影響。
《戰前童年》是演員出生的布拉迪•科貝特首部導演之作,獲得了第72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導演和最佳處女作兩個大獎。這位出生於88年的年輕導演曾經與眾多文藝大導合作,比如麥可•哈內克(《美國版趣味遊戲》2007)、拉斯•馮•提爾(《憂鬱症》2011 )、貝特朗•波尼洛(《聖羅蘭傳》2014)、奧利維耶•阿薩亞斯(《錫爾斯瑪利亞》2015)、魯本•奧斯特倫德 (《遊客》2014) ……如果說布拉迪•科貝特在《戰前童年》中有過這些導演的影子,那也只是隱性的。任何指責電影在模仿他人風格的批評,都是「酸葡萄」心理。因為它已經建立相當完整的美學體系。

電影一開始,大量在室內空間展開的戲份,不能令我們想及任何一位曾與布拉迪•科貝特合作過的導演之風格,它們更加偏向那位極具先鋒色彩的葡萄牙導演佩德羅•科斯塔。這種相似性也許基於這些室內場景的採光全部用蠟燭的光焰完成,而沒有介人人為的光源。這種低照明度的攝影風格,使得影像並沒有產生錫蘭在《小亞細亞往事》中用光創造出的空間-影像,而更像佩德羅•科斯塔在《不變的你》中創造的攝影-影像,趨向於一種平面構圖。
除此之外,《戰前童年》中幾處讓人驚訝的鏡頭處理也可顯示這位年輕導演的過入水準。當小男孩躺在床上陷入夢魘,隨著Scott Walker的配樂,鏡頭開始在宅子裡詭異地移動,被剪輯組接在一些的這些怪異空間如同被一個幽靈視角所統攝,最後以一個旋轉的圓頂鏡頭結尾。而在電影最後,正是在同一個圓頂下完成了凡爾賽公約的簽約儀式。這種帶有預示性質的夢境加重了影片的神秘性。

同樣,當男孩在父親追趕下逃跑後摔在地上的那個鏡頭先是以俯視的視角逐漸旋轉,使得站在樓梯上的人像在鏡頭中變成倒立的姿態。還有那個在穹頂下簽署文件後逐漸下拉和後移的鏡頭,結尾在獨裁者到來後人群陷於瘋狂的旋轉鏡頭(像《不可撤銷》中的噴氣式鏡頭),都在說明演員身份和年齡都沒有限制布拉迪•科貝特的導演才華,而且還展示出一流的水準:這不僅體現在鏡頭使用,還有發生在對演員的指導上,尤其是小男孩展現出的「精湛」演技。
電影畢竟是一門群體藝術,我們也就不能輕易排除掉他人助力的可能。就像《不能說的秘密》的成功到底有多少是周杰倫才華施展的結果,我們不得而知(《天台》的差強人意不得不令我們產生這樣的思考)。布拉迪•科貝特拍出本片時雖然還只有27歲,但已經在演藝圈摸爬滾打十幾年,再加上與一干文藝片導演合作的經歷,對他的導演之路顯然非常有助益。僅從《戰前童年》看,布拉迪•科貝特的導演才華有目共睹,非常期待他的後續作品。   舉報

評論